逸遊人生

小散文回憶旅遊日誌
正文

我小時候的過年

(2022-01-29 04:10:27) 下一個

《我小時候的過年》

         小時候很盼過年。過年有好吃的, 過年有新衣服穿, 過年還可以放炮仗。

         現在的人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每天的菜都和年夜飯差不多。但上世紀70年代, 文革雖說消停了些, 但中國人都是一窮二白, 且供應又少, 買什麽東西都需要票, 糧票、蛋票、肉票, 連扯一塊布都需要布票。

        供給不足, 錢也不夠, 好像每家每戶幾乎全把工資化在吃飯上了。我家還好, 父母是雙職工, 76年以後還有祖母來自日本的資助, 所以記憶中我沒有餓過肚子。

        隻是平常居家的總是幾隻家常菜, 因為父母都需上班, 下班後我媽才能去菜市場, 然後回家挑菜、汏菜、燒菜, 忙得像打仗似的, 自然沒時間去做那種工夫菜。

        所以, 春節時的幾頓飯就令人特別向往。

        隻是以前做年夜飯可不是如今天這麽簡單, 超市裏逛一遭, 就什麽都齊全了, 我們那時是要準備年貨的。

        年貨隻能在春節前夕買, 是不是有年貨券的, 這我就忘了, 應該是單位裏有發的。而所謂的年貨就是幹貨, 香菇木耳金針菜都算, 大小核桃、帶殼花生好像也是, 一大袋一大袋地買回來, 塞到床底下, 旁邊是痰盂罐、汰腳盆, 住房緊梆梆, 家裏的任何空間都需充分利用。

        這樣的時代, 習慣了物質充裕的現在的孩子們是難以想象的, 但我們那時就是這樣過的春節。一年到頭難以吃得到的, 所以尤現珍貴, 尤其美味, 現在想來還是回味無窮。

        印象最深的是蛋餃。當年可沒有賣肉糜的, 都是從菜市場裏拎回一塊肉, 然後在木砧板上砰砰地斬, 這種斬出肉糜比今天絞肉機裏出來的要爛要碎, 卻不失韌勁, 拌餡時自帶一股熱氣。然後我媽媽就會用一隻鐵勺子在煤氣上烘, 一勺蛋液一筷餡, 這是個細活兒, 很費時間, 但鄰居隔壁家家都在做, 所以不管怎樣也是要上桌的。

         那個時候, 家裏也沒有火鍋, 蛋餃是做湯用的,年夜飯的湯是細粉油豆腐蛋餃湯, 撒些蔥花麻油胡椒粉。現在一想就要流口水, 再想就要流淚水, 我好像看見我媽媽站在那個三平米的小廚房裏, 聚精會神地做著一個又一個蛋餃。

        年夜飯裏必定要有魚, 是取年年有餘之意。再經常有的是紅燒大排, 這道菜好像今天快消失了, 餐廳裏沒有, 作客時也沒有了, 想想也是, 誰能吃得下那麽一塊大排骨呢。

        炒年糕要等到初一, 意味年年高。

        初一早晨起來, 有點閑錢的人家都會放鞭炮, 用晾衣杆吊起一串小鞭炮, 大概是99發吧, 劈劈啪啪地放, 弄得滿地都是紅色的小碎紙, 喜氣洋洋的。

        然後就是拜年, 鄰居家的都去說聲“某某媽媽,新年好”、“某某爺叔, 新年好”, 大概都會得到一把帶殼花生, 一個橘子什麽的, 有時也會得到幾粒糖。

         “恭喜發財”是從來不說的, 那些年大家都是拿工資的, 到哪裏去發財呢, 所以恭喜發財就是怪怪的, 都快成諷刺了。

         我們家的習慣是, 初一一定要聚到阿太家的, 阿太是我的太外婆, 她住在我舅公公家。後來我十二歲時, 太外婆去世了, 但這個習慣卻一直保留著, 隻是我幾個舅舅, 有的找了女朋友後, 就到女朋友家過年去了, 惹得舅婆有點埋怨。

         還有就是過年時有新衣服穿。春節的上海很冷, 有能力的家庭都會扯塊花布, 給小孩做件新棉襖, 有時也會把舊棉襖拆開, 襯底的棉花彈一彈, 再鋪上縫好, 雖是舊棉襖, 卻很保暖。

         我媽媽那輩, 手都很巧, 做出來的棉襖絕不比裁縫差, 針腳都細得很。放在今天, 這種手工做的花棉襖一定會大賣, 有一種妥妥的複古風。

         不過, 到了後來羽絨服開始盛行, 就漸漸代替了環保又舒適的花棉襖。記得有一年, 我過年沒有羽絨服, 還鬧了一下, 大概結果是父母補買了一件, 好像是紫紅色的。

         現在想來, 這種塑料的羽絨服多俗氣啊, 但當年卻是時髦的象征。三十年河東, 如今反而是花棉襖高級了。

         皮鞋也是以後有的, 過年的時候小孩都會換新棉鞋, 手納的鞋子, 沒有硬硬冷冷的橡膠, 穿著很舒服。但鞋梆子也是用棉花填的, 穿著過了冬就會硬梆梆, 若沾著水, 便會結成一塊一塊的, 所以過年穿新棉鞋也算是必須。

         棉鞋是高邦的, 很適宜用來踢毽子。高邦皮鞋彈性好, 毽子跳得高, 但也不宜掌握, 棉鞋踢毽子就比較穩了。

         我小時候過年, 沒有龍舞, 沒有窗花, 商店也沒有裝飾的五花八門, 但那股年味卻比今天濃鬱得多了。

        因為我們一年都在盼著過年, 年味不是在大街上, 不是在紅包裏, 是在心中, 隻有我們自己才能評判, 也隻有我們自己才能品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分享,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雁東閣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iaxi' 的評論 : 是的, 是尼龍麵的
雁東閣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京工人' 的評論 : 是啊, 粉絲湯真好吃
雁東閣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
xiaxi 回複 悄悄話 親切的回憶!我媽也是自己給我們縫棉襖。
那時的羽絨服應該是尼龍麵的(不是塑料的:),女孩子都想趕時髦。
京工人 回複 悄悄話 小時候過年印象最深的,是平時限量的粉絲湯可以不限量當飯吃,年夜飯一開飯,我總是一碗接一碗吃粉絲湯,一會兒就吃飽了,幸福感特別強,後麵菜就吃不動了,大人們都說我傻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過年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