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遊人生

小散文回憶旅遊日誌
正文

聖誕在斯瓦爾巴島1-極地永夜

(2021-12-16 04:15:48) 下一個

《極地永夜》

         暗無天日!

         飛機降落在斯瓦爾巴機場時, 正是中午12:30分, 黑暗籠罩著一切, 隻有遠處白雪皚皚的山峰隱約可窺一斑輪廓。

        斯瓦爾巴島嶼屬於挪威, 座落北緯74°和80°之間, 這裏有世界上最北的城市朗耶比恩(Longyearbyen),  這個名字我本以為是這裏長期適宜生活的意思, 後來才知道這是個美國煤礦主的名字, 1906年他在那裏建立了一座煤礦。

         今天島上居民大約2500人。

         加拿大、阿拉斯加, 比它更南的地方早已無人居住, 而斯瓦爾巴仍有人蠢蠢欲往, 就是因為大西洋暖流, 駛流之處的海洋長年不結冰。

         也正是這個原因, 使得荷蘭人威廉姆•巴倫支不惜一切, 三次北上尋找通往東方之路。當時, 駛向神奇富有亞洲的海上交通被西班牙、葡萄牙控製, 要想取得財富, 就得另辟蹊徑。

        巴倫支相信, 北方夏天太陽24小時都在照耀, 一定會融化潛在的冰, 通過西伯利亞清澈寬廣的海麵, 就可達到古老的中國, 那裏有著數不清的磁器和絲綢。

        持著這種理念, 一路上他們射殺好多海象, 因為聽說中國人喜歡象牙雕刻。本著貿易精神, 卻使無數無辜的海象喪生, 也真讓人唏噓。

        可惜那個時代, 並沒有海洋學家告訴巴倫支, 暖流從墨西哥灣出發, 沿著挪威海岸向大西洋東北, 並不會延伸到西伯利亞。三次航行中, 兩次被冰阻礙。第三次, 他們撞到了斯比茨卑爾根, 也就是今天的斯瓦爾巴島嶼, 群島中最大的主島至今以此為名。

        斯比茨卑爾根在荷蘭語意為“尖山”, 就是當初巴倫支看到島上有許多高聳的山峰後, 命名的。

        這是1596年的事。沉睡萬年的寂靜冰川, 終於響起了人類的聲音。

         今天島上居民來自世界各地, 有幾十個國籍。另一個城市巴倫支堡住著500左右的俄語係人, 其中大部分為烏克蘭人和其他前蘇維埃國家的。

        而主要城市朗耶比恩的人口大約保持在2000人左右, 挪威人之外, 第二大人口為泰國人, 幾乎有150左右, 這是讓人始料未及的。當然, 這都是近些年的事, 發達的泰國旅遊業, 讓千萬男人陷了溫柔鄉, 而這些為了愛情千裏迢迢來到北極圈的泰國女人們, 也是讓人敬佩。

        還有就是無處不在的菲律賓人, 他們是為工作而來的。交談中得知, 疫情期間20多人失去工作, 被送回祖國, 現在滯在的菲律賓人有80人左右。

        這些無奈離開的人是由當地政府出資送回國, 斯瓦爾巴沒有一人能靠社會福利生活, 有錢有工作能租房, 誰都能生活在那裏。為什麽在高福利的挪威有這個奇特的製度, 這就不得不說說斯瓦爾巴條約了。

        這《斯瓦爾巴條約》是1925年訂的, 初叫做“關於斯匹茨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這片島嶼劃規為挪威, 最終締約國為42國。該條約賦予締約國的公民在此島的逗留權與挪威本國公民相同,即可以無需申請、無需簽證自由地進出該地,並且可以無時限地在此島居住。

       既然有這麽優越的條件, 我很疑惑為何島上寥無生存力特強的華人呢?老公說他記得中國也是締約國之一, 1925年還是國民政府時期。

        不過, 2004年中國在島上的新奧爾鬆建了黃河站, 是科學考察北極的一個站。

        島上人種參差, 但很多人或是冒險者, 或是摒棄社會者。碰到一個瑞典人, 在島上住了五年, 走過全美洲, 歐洲隻剩下冰島還沒到過, 問他為何隻剩此國, 他說在等機會到那裏工作。

        幾乎沒人在島上出生, 在島上退休, 平均在島工作時間為五年。 挪威考古學家、作家黑爾格•英格斯達特寫道, 人們趨於在這種極端環境下生活的原因, “是始於人類的原始和對於自由的渴望”。

        老公一直在說, 如果不到斯瓦爾巴島一探, 他就不會離開挪威。我不知道他的冒險精神更強些, 還是人的原始性在引誘著他, 反正我跟著他來到這個世界最北端的城市。

        望著遠處隱隱白色的山峰, 在黑夜中沉默著, 我忽然覺得, 這真是一塊神奇的土地。

這是中午12點的街景

此圖來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