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遊人生

小散文回憶旅遊日誌
正文

夏假16-冷戰時的間諜橋格利尼克

(2021-10-21 02:10:34) 下一個

《格利尼克橋》

         冷戰的本質是什麽, 就是互相不信任, 就算交換人質, 雙方也布置了狙擊手, 隨時可以後悔, 但如果後悔了, 卻不會有後悔藥, 上西天去了。

        格利尼克橋就是這樣一座大橋, 從1962年到1986年共交換了三次人質, 總共有40個人。最著名的應該就是62年的那次, 千麵間諜阿貝爾換美國U2戰鬥機飛行員, 史蒂夫•斯皮伯格以此為原型拍了一部《間諜之橋》。

         23年後的1985年作了第二次交換, 說好25個西方人質換4個蘇聯間諜, 最後隻救了23個。

         第三次就不用等這麽長了, 1986年2月格列尼克橋上演最後一場交換, 蘇聯方用4個囚犯換取關押在西方的5個囚犯。不過蘇方卻很不道德, 納坦•夏蘭斯基是猶太人, 克格勃讓他穿上寬鬆的褲子, 又不讓係腰帶, 當他奔向西方自由時, 不得不雙手提緊褲腰, 這狼狽的一幕被拍了下來, 這位後來成了以色列的一個部長。

         橋是在德國境內, 交換雙方卻是美國中情局和蘇聯克格勃, 這個大家都知道, 那時候還分東德和西德, 一個民族兩個國家兩個陣營, 陣營的頭頭是美國和蘇聯。

         阿力克山大•馮•洪堡曾說過, “格利尼克橋是一座最美的橋”, 他口中的最美肯定不是現在的樣子, 因為這副麵孔還是1907年才有的, 洪堡早已見了上帝。

         這座橋呢, 最早建於1660, 木質的。後來成了柏林和波茨坦的郵政路, 車馬幅輳, 冠蓋飛揚, 1777年便不得不重建了, 成了一座吊橋。

         弗裏德裏希•威廉二世時代, 普魯士大興土木, 波茨坦是國王的夏宮, 國王很會附風庸雅, 便建了一條文藝之路, 隻是任何文化藝術的創立都離不開錢, 1795年, 格利尼克橋設立了收費站, 但是貴族不需要交費, 也算是仗勢欺人。

        第三次造橋是在1831年, 這次顯然木質結構承受不了車馬流量, 換成了磚石結構, 從上世紀的明信片看風景, 的確是一座美麗的橋。

        柏林周圍多湖泊, 這些湖四通八達, 西達漢堡, 北至波羅的海。時間到了1907年, 船越造越大, 過不了橋了, 於是德皇威廉二世不顧文化保護協會的抗議, 執意把石質磚橋拆毀了, 造了一座鐵橋。

        這便是格利尼克橋的第四個模樣, 也是如今的風貌。

        1945年4月的最後幾天, 德意誌國防軍和蘇聯紅軍展開了激戰, 蘇軍炸毀了橋上的一部分。

        四年後, 格利尼克橋修複完畢, 東德很多高官出席了開幕典禮, 不過橋的當中有一條白線, 這是東德和西德的邊界。

         一座橋, 二種顏色, 這是物理意義上的二種顏色, 東德的那邊比較深一些。

         1990年, 柏林牆倒塌的第二年, 我們去了柏林, 望著勃朗登伯格門, 老公感概萬千。

         十七歲那年, 他第一次遊柏林, 越過荷槍實彈的邊境士兵, 來到亞曆山大廣場, 同年齡東德的小夥, 問他們討要打火機、圓珠筆。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 卻是分隔兩地, 老公感概萬千。

         柏林的名勝古跡太多了, 那次我們也去了周邊, 但對於波茨坦, 我隻知道無憂宮。

         這個夏天, 我們駕車北上挪威, 和朋友約定在不遠處Kongsnæs飯店見麵。朋友駕車來接我們時, 老公便請他帶我們到格利尼克橋上走一遭。

         格利尼克橋在夕陽的餘暉下靜靜地佇立在那裏, 走過冷戰, 走過曆史, 剩下的隻有沉默的回憶, 即便是那樣的驚心動魄。

         一座美麗的橋, 如果少了那一段故事, 就是一座普通的橋。

         曆史, 是由著名的人物、著名的事件組成的過往, 而格利尼克橋之所以著名, 就是因為它承載著一段沉重的曆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