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遊人生

小散文回憶旅遊日誌
正文

夏日挪威4 大西洋之路也

(2021-07-24 02:25:25) 下一個

《大西洋之路》

         大西洋之路被譽為世界上最美最危險的一條路, 到了近前, 我卻以為這實在是高估它了。

         因為久聞大名, 所以我提出一遊, 本以為大西洋之路是指沿著挪威西海岸線, 從特隆赫姆到卑爾根的路, 不料我家兩個男人在計劃路線時說“ 老媽, 大西洋之路才區區5哩而已啊”。

         但怎麽說, 還是在計劃路線之內, 總不能枉了它一世的英名。

         早上從克裏斯蒂安鬆出發, 開在風景秀麗的阿沃爾群島, 忽見一路標 Kvernes Stavkirk, 開車的哥哥連忙讓妹妹穀歌了一下, 回答是“挪威最老的木板教堂之一”。

         哥哥猶豫了幾秒, 便調轉車頭。車離開大道, 順著蜿蜒的沿海山路開了20公裏, 便到了克韋爾內斯木板教堂。

         關於木板教堂, 維基上有日文、韓文, 就是沒有中文, 日文的解釋相當詳細, 這對於我這個從自稱文化大國來的中國人來說, 實在是有點情以何堪。

       後來查了下百度, 百度雖有此條, 但都是一些各教堂的介紹, 大概我們太不屑與國際接軌了吧。

       話說回來。十一世紀初, 基督教逐漸取代了本土的異神教, 但在挪威建立教堂還是200年以後的事。初建的教堂不像歐洲其它地方是石築, 技術不行,  但維京人會造船, 當年木製的維京海盜船可是漂洋過海到過美洲的, 堅固的很。

         於是維京人用他們造船的本領用來修建教堂, 巨大的木支柱、木頂梁, 還有精美的木雕, 無處不在維京船的遺影, 特別是屋簷上高昂的龍頭, 像極一艘揚帆起航的海盜船。

        其實我以為把它翻譯成木板教堂或百度的木條教堂都很蹩腳, 不能神繪, 但又找不到更確切的詞, 有時想不如日本的片假名, 音譯, 一下子就懂這是舶來品。

         因此種教堂多在斯坎得納維亞, 何不叫斯式教堂, 或是維京教堂, 更可以引起些聯想。

         話說克韋爾內斯教堂座落在小山頂, 真可謂是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隻是繞了一圈, 看了簡介, 讓人大失所望。

        據2020年最近的考古調查, 此教堂不是14世紀末, 而是建於1633年, 且裏麵陳設有當年的珍品, 教堂本身1896年被摧毀重建。

         到頭來我們拜訪的不是挪威最古老的木板教堂, 而是最新的木板教堂啊, 這真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但這一趟朝聖還是物值其所, 一路的風景美得就像一幅幅山水畫。我在想, 倘若我們宋朝的大師能到過挪威, 那中國的山水畫就更有另一番極致了。

        不過, 當天的重頭戲還是大西洋之路。之前和一個波蘭朋友談這趟旅行, 他說得有暴風驟雨才有意思, 車開得搖搖晃晃的。

        我說你別嚇我, 橋是斜的, 風大車穩不住咋辦?

        大西洋浪大。我看過照片, 白花花的浪頭激在岩石上, 撞出的浪花飛濺到橋頭, 煞是壯觀。

        兒子說這種照片都是空中拍攝才顯得出橋的氣勢, 到了近前一看, 真的感覺不到宏偉, 就是一座橋而已, 有點斜。

        到了橋下, 正下著瓢潑大雨, 等了好久, 總算雨小了點。繞著景點走了一圈, 大西洋海麵寬闊, 風大加上被雨淋得濕漉漉的, 冷得直嗖心。

         後來我們在橋上來回開了二趟, 上了橋, 也感覺不出它的弧度, 但心裏還是很滿足的, 又一個景點打了卡, 可以吹噓吹噓了。

         橋隻不過是大西洋之路的一段, 真正讓我感受到的是大西洋的波瀾壯闊。年青時, 看《簡•愛》, 有一段她走在小山坡上, 風吹著她黑衣飄蕩, 山上沒有樹, 隻有搖曳的草, 她那瘦弱卻堅強的身影很讓我感動。

         後來我才知道, 大西洋風強勁, 海邊長不了樹, 隻有礁石擋得住浪, 也隻有小草堅韌不折。

        但比起開闊的大西洋, 我更喜歡幽靜的峽灣。

         奧地利有許多湖泊, 也是冰川時期形成的, 景色優美和挪威的峽灣不相上下。我老公卻更喜歡挪威的峽灣, 他說湖泊有盡頭, 而駛出峽灣, 就是無盡的世界。

        而我卻更願坐在峽灣的盡頭, 去想像世界的遼闊, 因為我知道, 出了峽灣就是大西洋。

        大西洋風高浪大。

第一張圖網上下載, 最後一張是我畫的20米長卷《挪威海岸千裏圖》一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