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逐麻雀》
我小時候, 寧波的親戚來上海, 必會帶來一波寧波的土產品, 比如年糕雞蛋什麽的。這些都是平常農家常有的, 但還有一樣市場買不到的, 就是醬麻雀。
褪毛後光溜溜的麻雀真的很小, 燒熟後用繩子串成一掛, 吊著風幹。麻雀的背部肉薄, 最好吃的還數兩隻腿, 扯下一塊, 醬油入味, 很有嚼勁。心髒很小, 幾乎就一點點, 但肝卻很大, 可能是小孩子大多不喜歡肝的苦味, 所以我記憶中麻雀的肝是很大的一塊, 有點苦, 嚼起來粉粉的, 反正不好吃。
不過這倒應了那句話, 麻雀雖小, 五髒俱全。
這個東西算是零食, 就如今天的鴨肫肝, 當然沒有精美包裝, 吊在窗欞上, 應該不算衛生, 但那個時候沒人管這些, 吃了也沒人拉肚子, 大概是食品本身就很自然健康, 多點灰塵, 也無啥關係。
扯下一隻, 慢慢地品味, 很是享受。隻是吃的時候一定要小心, 說不定就會吃到一顆鋼彈, 咬得急了, 會硌掉牙的。
打麻雀用的是霰霧彈, 就是一槍打出膛, 在空中會散開出很多小彈丸, 命中率高。這小彈丸大小就如一粒鹽晶棗, 嵌入肝裏腿腱, 在清洗時是找不到的, 所以吃時千萬不要快嚼, 要細品。
麻雀這家夥長的灰不溜秋的, 又沒有夜鶯的好歌喉, 且愛啄地裏稻穀, 實在是討人嫌。上世紀50年代, 中國就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打麻雀運動。
大躍進初期的“ 除四害運動”, 麻雀就被點名了。身為生物學家的周建人寫了一篇《麻雀是害鳥無須懷疑》, 文中肯定提出“麻雀是害鳥,害鳥應當撲滅,不必猶豫”。而郭沫若, 就是那位專愛挖墳掘墓的文人, 當時的科學院院長, 寫了一首“咒麻雀”的打油詩, 文中結尾是“四害俱無天下同”。
這位科學家美好預言可惜隻實現了一半, 麻雀打光了, 天下卻沒大同, 三年自然災害接踵而來。我媽說當時上海境況還好一些, 鹽裏放幾滴油炒炒就下飯了。
雖然偽科學家比比皆是, 但中國畢竟地廣人傑, 不乏有識之士。生物學家朱洗一馬當先, 堅決反對, 他引據經典, 尤其是1878年出版的《自然界的奧妙》。他說道:“1744年,腓特烈大帝懸賞除滅麻雀,結果麻雀沒有了,而果樹的害蟲因沒天敵,越繁殖越多,把果樹葉子都吃光了,大帝不得不收回成命。”
文中提到的這位赫赫有名的腓特烈大帝, 就是普魯士國王的腓特烈二世, 是歐洲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 也是“開明專製”君主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統治時期, 普魯士的軍力發展迅速, 領土大舉擴張, 文化藝術被大力讚助, “德意誌啟蒙運動”得以開展。國王是位政治家、軍事家, 還身兼作家及作曲家, 可謂多才多藝。
他善吹長笛, 技藝精湛, 留下二本詩集, 也算是位詩人。我查了一下, 他留下上下二本《七年戰爭的曆史》, 那本《反馬基雅維利》的書在歐州曾風靡一時, 而《戰爭原理》則是用法語寫的, 是講管理士兵的, 所以不想讓底下士兵看懂。另外, 好像還寫一本哲學書, 怪不得他和伏爾泰是筆友。
他的軍事才能讓拿破侖都嘖嘖稱奇。拿破侖攻戰普魯士後, 撫著腓特烈大帝的墓碑, 感歎道“ 如果他還在世, 我們就不會站在這裏了”。
就是這樣一位人物, 怎麽就會和區區小麻雀過意不去呢?據說是因為櫻桃。
腓特烈二世飯後愛吃水果, 特別是櫻桃。櫻桃五月成熟, 是所有水果中最早上市的。這個季節, 麻雀也是無奈, 不吃櫻桃其它的都還是青黃不接的呀。
但大帝卻不想和麻雀分享他的最愛, 1744年, 下了一個打麻雀的令, 開了先鋒。
關於櫻桃的傳說, 也許是個逸事。但當時的民眾確實對麻雀吃掉穀物而有所不滿, 這個也是不爭的事實, 櫻桃隻是個契機吧。
作為一名有為君主, 腓特烈自然不會讓子民白打, 一隻麻雀6便士。獎賞之下, 必有勇士, 於是全民踴躍參與, 雀雀難逃。
不久問題來了。雖然三申五令隻許打麻雀, 民眾也不懂鳥的分類, 一再提著其它鳥頭來領賞。其次, 全民出動狙擊, 收獲大, 支出也大, 國庫少了很大一筆錢。
於是, 國王又下令, 為了杜絕雀患, 所有的教堂和高樓屋簷必須在六個星期內封閉, 以防麻雀築窩生子。
又是個花錢的命令, 不過這次花的不是國家的錢, 當然很多城市就不同意了, 他們便開始拒絕執行。
這個運動轟轟蕩蕩, 2年後, 麻雀不在了, 櫻桃也不在了, 其它果樹也結不出果子, 全被蟲子吃掉了。
心愛的櫻桃上不了桌, 這讓腓特烈認識到他的錯誤。稱得上英君的, 須有一種知錯就改的品質, 大帝立刻收回命令, 還化重金從國外引進麻雀。
鬧騰了一陣後, 鮮美的櫻桃又重新上桌了。
而在中國, 朱洗死於62年, 文革中被砸碑掘墳、曝曬屍骨。其他反對打麻雀的學者科學家, 鄭作新、薛德唷、辛樹幟, 還有複旦的教授張孟聞等等, 都被冠以“利用麻雀做文章”的罪名, 慘遭迫害。
(圖片來自網絡)
郭沫若,絕對居“最無恥的四大文人”之首!那個從”理論上論述萬斤糧“的也好不到那裏去!
一個黃鍾毀棄,瓦釜雷鳴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