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崇禎的評價
湯若望實際上很同情這位不得誌的皇帝:
這就是這位君主的結局,他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最有權勢的皇帝,並且在思想和性格上也比他人毫不遜色。但由於他的仆人和官員的卑鄙無恥以及他自身的麻痹大意,使他在36歲的時候,用這種可恥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和他同時滅亡的還有存在了276年之久的大明王朝以及擁有大約8萬名成員的整個皇室家族。(第八章)
也就是說,在湯若望看來,崇禎並不是一位“亡國之君”,而黨爭的群臣,特別是擅權的宦官才是“亡國之臣”。崇禎自己在殉國前的遺言也說:“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崇禎的學識、膽魄,也讓明朝遺老遺少們追懷。清初時吳偉業就曾在《綏寇紀略》中寫道:“上焦勞天下十有七年,恭儉似孝宗,英果類世廟,白皙豐下,瞻矚非常,音吐如鍾,處分機速,讀書日盈寸,手筆逼似歐陽率更。有文武才。……既蒞事,視容端,手容莊,拜移晷刻而後起,欠伸跛踦無自而入焉。”這也從另一個側麵說明了崇禎的確“在思想和性格上也比他人毫不遜色”。而十七年的勵精圖治,換來的卻是國破家亡的下場。《明史》在論及明亡的主要原因時也指出:“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蕭一山在論及明亡時曾哀歎道:“外緣於清興,內困於流寇,臣逞於私圖,民病於征斂,而明卒以亡矣!”(《清代通史》)不過崇禎皇帝在性格方麵上的弱點也是非常明顯的,他多疑、寡恩,常常以個人的好惡來罷黜大臣,剛愎自用而又優柔寡斷。再加上當時的內憂外患,朝臣之間的黨爭,不可避免地將明王朝推向了滅亡的境地。後來湯若望與順治帝談及崇禎皇帝可悲結局的原因時,也感慨道:
在談到前一任皇帝的情況時,他(指順治帝—引者注)問神父,是什麽原因促使他丟失了政權。神父注意到,這個問題中包含了一些狂妄的成分。因此他用下麵的方式進行了回答:這個皇帝在各個方麵都出類拔萃,也非常節欲,愛護自己的臣民。但他卻過於自信,並且他的堅定已經超出了時局所能容忍的限度,以至於所有的官員和將士都不再忠誠於他。最後他失去了帝國,同時也丟掉了自己的性命。(第十六章)
以當時鎮守遼東的統帥袁崇煥(1584—1630)為例,盡管他在抗擊清軍的戰鬥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他為嚴明軍紀而擅自處死了毛文龍,這引發了崇禎對袁崇煥權勢的極度不安。後來正是由於過於自信,崇禎才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聽信了一個從敵方逃回的宦官的話,而自毀了長城。《明史》的評論曰:“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