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儒家思想淪為專製統治工具
儒家思想學說最終實質是為權力服務,受權力製約無法成為社會共同道德基準。在封建製瓦解之後,郡縣替代了封建諸侯國,朝廷委派官員管理郡縣,中國社會進入皇權為核心的專製體製,社會上層建築的政治法律與文化思想都成為皇權統治的工具,儒家思想雖源於周王朝禮樂,其倫理道德核心卻根植於中國農耕社會的氏族為社會紐帶及家庭為社會細胞的傳統社會文化,儒家思想的君臣父子夫妻觀即符合中國農耕社會文化的氏族家庭倫理道德觀,也迎合了皇權統治的需要,在思想上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秩序與穩定,然而“君”做為國家社稷社會萬維之首,國做為社會各群體集合之體現,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實質是“君”成為整個國家之“綱”,天下萬物之“綱”。儒家思想雖符合農耕社會倫理道德,就社會權力結構現實而言,做為國家社會最高權威的皇權,成為社會倫理道德的最終依歸,皇權不僅擁有最高權力,還在文化思想上擁有倫理道德的絕對優勢,儒家思想的社會倫理道德學說究其本質或社會實質效用是為最高權力或皇權服務的,也許儒家思想原有的設想僅是複周禮,維護社會正常秩序,而在社會政治現實卻是如此,這也是儒家思想長期被欽點為中國主流文化的根本原因。
中國傳統社會,皇權或最高統治者不僅是權力最高點,也是思想文化與社會倫理道德最高點,由於不受製約,最高統治者往往成為成為國家社會無法製約的怪物,一個輸打贏要的怪物,這個怪物也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秩序的破壞者,曆代王朝覆滅的始作俑者,周期性動蕩的根源。
儒家思想與社會倫理道德淪為依附於皇權或權力的工具與社會文化思想,一方麵社會的傳統文化基礎使其具有倫理道德的規範作用,另一方麵權力的扭曲使其規範作用相當弱化,成為社會文化表麵的遊戲規則。對於社會各階層,儒家思想僅是標杆,而並非必行的社會準則,儒家思想無法成為社會共同道德準則,實質上社會文化受傳統百家思想影響,社會大眾各行其是,儒家文化思想為表,利益為裏,這也是儒家思想體係社會實踐的失敗的根源,儒家思想不可能達到孔子希望的人治道德盛世的根本原因。
5.14 儒家思想的缺陷
社會進步是多元發展的結果。以儒家思想學說長期做為中華文化主流思想即主流社會價值,以其實際曆史與社會效果而言,儒家思想學說不具備凝聚社會力量及推動社會文化進步的內在驅動力,這與儒家思想學說做為文化思想體係的缺陷關聯,儒家思想學說有如下幾項缺陷:
首先,儒家思想是以農耕文明社會道德倫理為基礎的思想體係,就其產生的背景與社會文化而言,並不具有社會文化的先進性。社會思想體係都包含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思想基礎與思想方法。儒家產生的初心或思想基礎就是規範社會與人心,其標杆是前朝聖賢與規範,在現實上落後於時代,在思想上也過於淺顯,且一廂情願。在思想方法上,因果分析與演繹推斷是思想進步與理性的基礎,儒家學說缺乏哲理分析的思想內涵架構,哲理分析的思想架構是現代文化文明的基礎,儒家思想基本談不上什麽思想方法,如果作為某一時期的社會思想或不為過,然而一個社會的長期社會主流思想也過於狹隘,已超出儒家思想內涵所能承載的社會思想功能。
其次,儒家思想學說與社會最具有生命力的社會物質產生並無任何關聯,與現實最活潑的社會生產的脫節,發展結果隻能成為一種僵硬的封閉的或沒有生命力的思想體係,不再具備內在自我提升的思想動力,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社會主流價值如果不具有內在自我升華的思想動力,整個社會也會失去內在自我升華的動力,這也是中華文化兩千年來文化思想停滯不前的內在原因。
再者,儒家思想做為社會道德倫理不具有一神教神學宗教思想對信徒的感召力威懾力與社會凝聚力,也就無法成為包含社會各階層具廣泛社會基礎的社會主流價值,即使在社會知識精英群體也不能成為共同認知,在重大社會事件或重大災難之前無法凝聚社會力量,這也使儒家思想學說在中國曆史上從未形成有力的製衡社會的力量,或危機時具有社會中流砥柱的作用。
其四,其倫理道德體係最核心的君臣父子夫妻綱,不僅適合中國傳統農耕生活倫理,更是把皇權置於社會最高點,使皇權成為中國社會萬維之綱,備受曆代皇朝推崇,從而長期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這是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思想的根本原因,也是儒家思想的悲哀,受權力欽點,也必然被權力扭曲。皇權至上的中國傳統社會,儒家思想學說的倫理道德觀不可能成為社會最高最終道德判別標準,對統治者的而言僅是道德擺設,背地裏各行其是,社會遊戲規則依附於權力,權力依附於暴力,皇權是社會最大暴力集成者,暴力是社會最終的遊戲規則,而不是道德,更不是法律,這是中華文化的悲哀。
綜上所述,由於儒家思想學說僅是關於社會倫理道德的學說,做為社會倫理道德的規範,做為社會主流文化思想,與社會現實生活的繁雜多元相比,思想體係相當狹隘蒼白。社會物質生產是社會文化演化最根本的驅動力,與社會物質生產脫節,是儒家思想不具備推動社會文化自我提升與演化的功能。基於傳統農耕與舊體製的倫理道德,使儒家思想成為封閉的的思想體係,受權力加持,也必然被權力扭曲,凡此種種,儒家學說內在的思想因素與外在社會條件,都使儒家思想無法承擔社會主流文化所承負社會道德基礎與推動社會文化進步演化的功能。
而同時期,遠在西方的古希臘思想則不同,由移民或自由民組成的城邦政治與商業文明衍生古希臘思想,其思考的是物質的本源,從物質的本源本質的探尋,最終追問求生命或精神的本源,以及方向與歸屬。古希臘思想家追求物質本源與生命價值的思想無疑與其發達的商業文明產生的城邦自由民及與其相關的社會政治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幾個世紀之後出現的一神教或基督教則通過對神信仰或一神的歸一達到社會大眾精神信仰及道德行為的歸一,對上帝及天堂信仰的歸一,這無疑對形成社會統一完整的社會價值具有積極作用。古希臘思想探究物質的本質與一神教信仰的歸一是西方文明的思想根本與方向,與中華文化多神教與儒家學說恢複舊禮教根本不同,從一開始就分別指向不同的方向,前者是對物質本源的與人的歸宿的追問,後者是事物表象以及關聯與影響的闡述,也必然帶來不同的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