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

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評論
正文

7.4 中國道路.雜思錄 第七章 人類不同思想曆史時期(4)

(2022-10-02 18:35:51) 下一個

7.10  一神教開啟社會共同價值的先河
與古希臘的思想文化同樣重要的,以基督教及天主教為基礎的一神教宗教思想,兩者無疑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基礎與根本,是西方文明與思想的雙軌。基督教的宗教思想通過宣教而形成以社會大眾共同認知做為社會共同的價值基礎,也即是所謂思想意識形態(宗教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社會共同文化價值,並以社會共同價值凝聚社會力量推動社會的演化。這種以一神教為基礎的猶如意識形態的社會力量,使社會形成獨立於世俗政治權力之外的權威,這無疑也有利於形成社會的多元文化。毫無疑問,實現真正的社會多元首先從世俗權威與思想文化的分立與多元開始。
在宗教思想或形式上,西方在公元前猶太民族出現了一神教,一神教的天主教與後來的基督教形成了西方文化及文明的強大思想與社會力量,成為社會力量的一極。而中國在宗教思想上長期停留在巫術文化及多神教的混合期,種種原因一直沒有進入到一神教的宗教思想時期。在思想上,相較於巫術文化及多神教,一神教是人類思想以及宗教思想一個質的飛躍。
首先在思想上,一神教跨越了多神教零散,碎片化的宗教觀,這種零碎與碎片化是人類對環境原始的有限的認識必然結果,人類隻能借助不同的神甚至巫術解釋表麵毫無關聯的各種現象。隨著人類物質生產手段的進步帶來的知識積累及思想發展,人們進而從不同事物表象的先後次序追尋事物的因果,相互必然的關聯,以及事物表象背後可能存在的內部關聯或本質聯係,這種可能的或被人們發現的內在關聯無疑會啟發人們產生對生存環境或所有的一切包括宇宙及人類自身都存在著某些內在的關聯。這些所有的內在關聯也可能存在有一個唯一的主導者或設計者,這個唯一就是一神教的上帝。或許一神教僅是某位哲人,有感於社會人性的脆弱與自私,各懷私心難於駕馭,而多神教社會作用的碎片化難於凝聚人心,需要為社會創造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思想意識與社會價值作為社會的共同意識基礎,一神教就是有意設計的思想成果,這也不無可能。站在現代文明的視角,人們可以對這些假設提出許多批判的觀點,然而相對於多神教或巫術文化而言,一神教對社會大眾產生的規範與凝聚社會作用,無疑更接近於現代文明思想,這不僅是宗教思想的跨越,也是人類思想裏程碑的跨越。為了使這個唯一的神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眾多先知對教義進行必要的解說與拓展,也就必然產生了一套完整嚴謹,並與相應的物質生產與知識積累相適應,能自圓其說的宗教思想與理論。
其次是社會文化與組織的改變。宗教思想或宗教觀,其本身就是一種世界觀,一種哲學思想。一神教的宗教思想成為主要宗教思想,將零散的社會個體以共同信仰為基礎,凝聚成為社會共同力量,當這種共同思想意識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就必然帶來社會結構的改變與重大變革。中世紀社會主流宗教思想無疑是主導社會的思想,主流宗教思想的改變也必然帶來社會結構的改變,西方曆史的研究者不難找出這些社會結構改變,在西方社會也出現了獨立於世俗權力之外,甚至超越世俗權力的宗教勢力。幸運的是,西方的宗教勢力與世俗權力相對能維持某種平衡,也使各種思想能在兩元的狹縫中得以存在與發展。就是這些不同於一神教宗教思想與世俗權力思想的非主流思想啟動了現代科學思想與工業化文明的裏程。
毫無疑問,一神教宗教思想相對於巫術及多神教是人類思想史的進步。一神教一方麵有利於凝聚社會思想力量,從而與世俗權威形成相互抗衡的兩元格局,相對於世俗權威的一元獨大,兩元格局更有利於不同思想的發展。一神教宗教思想,不論思想的對錯,其歸於一尊的神學思想對社會思想起著錨定與平台的作用,這無疑是積極的,為社會思想價值提供一個可供遵循進而修正與進步的平台與起始點,這是麵向未來的新起點,這也是思想社會錨定的功能與積極意義。

7.11  多元人文環境 現代文明基礎
社會多元有利於社會進步。每個社會都具有自身的物質生產基礎做為生存生活的必要手段,否則也不可能成為一個文明的社會。每個社會也同樣具有自身的思想文化,這也是文明最基本的條件。文化思想以物質生產為基礎,又超越物質生產之上,對物質生產即有製約又有著引導的作用。西方實現了工業革命,這是西方具有不同於其他文明的思想文化特質,這個社會思想文化就是希臘哲學思想與基督教宗教思想,由此形成的社會環境的多元的權力格局。
古希臘哲學思想以探尋世界的或物質的本源為目的,以及嚴謹紮實的邏輯推理為手段,這種思想模式導向有利於嚴謹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的建立。而另一方麵,基督教宗教思想為基礎的一神教也有利於凝聚社會大眾形成共同的信仰力量,這種共同的信仰力量未必是文明進步的,也無關社會物質生產,甚至是對文明進步有著消極的影響,一神教統一的信仰的積極意義在於思想上形成一個可以與世俗政治權力相抗衡的社會力量,這就是一神教的最積極與重要的曆史作用。
在人類任何曆史時期,世俗的政治權力,或以政府為社會公權力的形式總是存在的,即使是原始人的社會也存在群體共同接受以維護體現群體秩序的權力,這種被群體認可的權力就是政府的起源。這些被群體或社會大眾接受的權力,無論是被迫或是自願接受,都將隨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存在而存在,當這種世俗的政治權力成為不容置疑的,唯我獨尊不受製約的社會力量,其他的社會力量,以及不同於獨大的世俗權力的思想都會受到壓製,一元獨大的世俗權力在根本上不利於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及社會思想的表達,也就是不利於社會文化及思想的進步。同樣,獨大的宗教力量也會使其他社會力量,包括世俗政治權利失去對其製約的力量,這將使社會造成宗教權力與思想一元獨大的社會環境,也將製約其他社會文化及思想的表達與發展,同樣會窒息社會變革的環境與力量,同樣是有害的。

西方的發展史就是避免了這種世俗權力或宗教權力長期獨霸的局麵,社會兩元勢力的存在,各自為維護自身利益,利用不同的社會力量及思想做為相互抗衡的手段,使不同的社會思想與探索得以在世俗政治權利與一神教宗教權力的狹縫中生存與發展。宗教勢力,無論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都無法禁止不同社會思想的質疑,包含對來自宗教內部對教義理解的質疑,而被認為異端的宗教思想會受到了地方封建主的保護,以作為與宗教勢力相抗衡的力量。同樣,不受世俗權力歡迎的社會思想及社會組織及力量,也可利用宗教力量逃避世俗政治權利的迫害。這些獨立於世俗政治權利及宗教權力之外的社會思想與社會組織或力量,就是西方新思想與產業革命最根本的社會基礎。也許還有一個東方或中華文明不具有的因素,那就是西方與中東地理的連接帶來的文化與思想的交流,無疑都有利於各種思想的發展,這都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

總而言之,古希臘哲學思想與基督教一神教宗教思想,奠定了西方走向工業化走向現代社會三個最基本的社會文化要素,一是以古希臘哲學思想為基礎的嚴謹的思想方法與體係,以及追究事物本源本質的哲學精神,嚴謹的哲學思想與追究事物本質的精神是一切社會人文與自然科學建立及發展的基礎,社會生產的發展與走向工業化隻能是這些學科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是以基督教一神教宗教思想形成的社會共同價值體係與社會道德規範,以宗教信仰追求為基礎形成的像意識形態一樣強大的社會,強大的一神教宗教思想形成的社會共同意識,對宗教理想與社會的崇拜與追求,加之嚴謹的思想體係不僅衝擊與挑戰世俗權威,同樣也挑戰宗教權威,催生宗教新思想與世俗社會的變革。
三是這種宗教信仰與世俗權威的並存並立與相互製約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思想與文化的多元,各種不同的思想可以在宗教與世俗權威的相互製約中得以生存與發展。前兩個屬於文化思想要素,第三個屬於社會文化環境要素。這三個基本文化思想要素,保證了社會思想的活躍,這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更是走向工業化最根本的文化思想基礎,而這三個文化要素都是中華文化的人文環境所不具備的。

7.12  人類社會並不必然走向進步與文明
社會物質生產實踐是社會生產(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進步的源泉,社會文化決定文明進化之命運。以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社會生產力決定社會生產關係,生產力的進步必然會推動生產關係或社會上層建築的演變與進步。以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組成的社會物質生產是社會存在與進步的基礎,如果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引發社會矛盾,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社會群體會以社會革命或暴力方式打破舊有生產關係,建立新的與生產力相適應的方式使生產力得到解放。這些思想理論無疑是理想的社會進步進化模式,猶如達爾文生物進化般準確。人類社會進化與生物生命進化有著本質的不同,生物生命進化是長期的為適應受環境,同時又不受意識控製的肌體進化,人類具有思想與意識的主觀能動決定了人類社會進化發展的多種可能性與多樣性,而停止進化甚至倒退也是存在的可能性之一。

人類社會係統並非生物生命係統,前者是眾多個體的集合體,後者是單個生物生命體。生物生命適者生存,在自然試錯擇優的過程中,生物器官為適應環境,衍生新機體功能,物種得以延續與進化,一種無意識的長期累積而成的肌體進化。而這種生物生命試錯擇優是生命肌體的記憶擇優,這種肌體記憶擇優是以肌體的整體利益或生存為目的的擇優,這種擇優不是意識的擇優,而是結果的擇優,優勝劣汰,是一種純粹的生物肌體記憶擇優,無關生物群體與大腦記憶與思維,是一種純自然的過程,即不包含意識的生物肌體試錯選擇。在此群體屬於環境因素,不屬於肌體記憶,而思維屬於生物生命大腦有意識及有辨別推斷能力的記憶功能,包含生命體有意識的取舍,思維也不屬於肌體記憶。在此要表述的是,生物生命肌體的進化與人類社會的進化有著共同與不同之處,共同之處在於都是記憶的試錯擇優,不同的是前者是生命個體肌體處於生命本能的生物自然試錯擇優,後者即是群體大腦記憶與思維的試錯擇優,也是個體利益與意識的選擇,而個體或小群體的利益與大群體的利益不盡相同,這也是生物生命個體肌體進化與人類群體社會進化的本質差異之處,這種差異是由於生物個體肌體的生物性與人類社會群體的社會性之差異所決定的,社會性即群體的曆史文化思想等屬於群體記憶思維的範疇。記憶思維的意識選擇就會受到外力的脅迫而扭曲,即大群體的利益會受強勢小群體或個體的威脅而扭曲,使社會健康的演化停滯。

生物進化與人類社會進化有著內在因素的不同,如果將馬克思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理論做為社會進化理論,像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運用於生物生命係統一樣運用於人類社會係統是行不通的,就犯了所謂機械唯物主義的錯誤。此外馬克思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理論做為社會進化的理論是以西方工業化為範本,能夠解釋西方進入工業化社會的曆史,而難於解釋西方社會之外其他文化文明長期徘徊於前工業化時代,踟躕不前,甚至自我毀滅的事例。其根本原因就是人類群體的社會性,即社會曆史文化思想等諸多屬於思想意識的因素不僅反作用於社會物質存在,甚至主導或限定了相應社會的發展進程,阻隔了社會生產的自然進程,也即是意識不僅是被動的接受體,也是主動的限定規範引導或說反作用於社會物質生產存在,限定了物質生產的發展方向,也改變了社會演變的方向或進程,這就是以社會文化價值為基礎的的思想意識限定阻礙或改變了社會的曆史進程最鮮活的事例。簡而言之,由於人類思想意識的主觀能動與社會曆史人文的製約,人類社會並不必然走向進步與文明。

 

大魚 穀歌博客
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過去,今生與未來, 電子書 中國道路.雜思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