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

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評論
正文

2.2 中國道路.雜思錄 第二章 生命與價值(2)

(2021-12-02 10:53:33) 下一個

2.7 人工智能
多餘的話,人工智能與意識。未來的人工智能,AI,能擁有像人類一樣的意識嗎,如果有,是否也將遵循與生物記憶一樣路徑,因為意識總是與記憶相關聯的,沒有記憶就沒有意識。記憶的本質就是獲取預先儲存在記憶體中的影像經曆及感覺經曆,將這些經曆重現。在記憶的累積與儲存上,生物記憶及人工智能或機器記憶體的記憶在效果是一致的,儲存的目的就是為後續的比較擇優備用。
無論生物記憶還是人工智能記憶,都包括四個方麵(記憶儲存/記憶提取/記憶辨別/辨別擇優),從記憶體獲取已儲存的記憶,這些記憶包含有一定標準所確定的優劣等級,也就是影像的記憶,即數據或大數據的收集,然後是記憶感覺的擇優,這種擇優,生物體是通過生物本能所具有的好惡比較功能產生,而人工智能或AI則通過其本身載體之外的人為預先設定,再經過數據運算的方式得到。人工智能所具有的記憶能力(儲存體),外在於人工智能的人為預先設定選擇標準,通過運算而進行記憶的比較,從而產生的比較結果(擇優),既是一種與人類思維與意識相似的行為,但不是生命本能行為,是機器的功能行為,可稱之為仿意識,一種不是卻又近似於生命意識的機械行為。
意識與仿意識有三點本質的不同,其一是生命與非生命的不同,意識都是一種生命現象,其產生的過程,感覺認知或思維是一個一連串的生物大腦行為過程,這些行為過程產生意識,一種生命體對外在事物的認知與回應。而仿意識是一種機械行為,是機器或人工智能對相關數據經過運算處理所得到的結果,過程與結果都是非生命的。
其二是意識是有生命的,可以不斷的本能推動這些感覺認知或思維過程,從而不斷產生新的意識,而仿意識是機械行為,以外在事先人為設定為終點,要達到新的結論(新的終點)需要增加新的設定,新的設定為進一步的運算比較提供標準與驅動。
其三是內在本能驅動與外在人為設定的不同,意識要達到的目的和原始驅動力是生命內在本能,生命的求生本能是意識的第一與貫穿始終的驅動力,而機器或人工智能沒有生命本能,仿意識的目的與驅動都是外在於機器或人工智能的人為預先設定。
記憶最終會導向經驗比較與決策選擇,也就是擇優。擇優的方法,生物記憶與人工智能是不一樣的,生物記憶的擇優是根據生物基因記憶所具有的生命本能,通過記憶比較優劣而得到。人工智能記憶的擇優或機器記憶擇優則是以人為預先設定的標準,通過運算對數據進行比較優劣分析而得到。
生物記憶是以生物本能欲望為擇優的條件,而人工智能以預先設定標準為條件,這是生物記憶與人工智能最本質的不同,記憶載體不同,本質過程不同,方法也不同,都可達到擇優的目的,結果也許一致或不一致的,擇優的目的是一致的,而擇優背後本質的驅動是不一樣的。
生物擇優是與本能及記憶共生的,互為因果,是一體化的,共同以生命為載體。人工智能的擇優是以預先設定為前提的,沒有預先設定的擇優標準就不會有擇優,預先設定的標準改變,擇優的結果也會改變。

人工智能產生的仿意識結果也將被作為記憶數據而儲存,比較,擇優,儲存,將形成循環不斷的擇優,這連續不斷的儲存擇優既是人工智能仿意識的產生。由生物本能比較產生的意識,與機器儲存記憶比較產生的仿意識看似並無不同,也可達到同樣擇優的目的,但其內在有著本質的根本不同。
人工智能與生物智能或人類智能不同的關鍵不在於兩者都可得到一樣的擇優結果,也不在於生命意識與人工智能類意識過程的相似,而在於人工智能的擇優標準或決策標準是外置的,人類意識的擇優標準是生命記憶帶來的生物本能,這種生命本能是內生的自在的,也是與生命同在的,是所有生命體行為的第一驅動力,這種生命本能會帶來一種欲望,欲望驅策生命行為,而人工智能的外置標準無法產生生命欲望,它所有的行為本身是外在人工事先設計的也是事先規劃或規範的,生命本能擇優與外置標準擇優就是生命意識與人工智能類意識的本質區別。
簡單的例子可以解釋兩者的不同,一個生物自然人與一個人工智能人相約去踏青,自然人踏青是出於對自然的熱愛,熱愛就是生命的意識與欲望的表現,而智能人踏青必然是事先程序的設計,很簡單智能人不是生物,它沒有踏青的欲望,必須預先設定。由於沿途風光綺麗,自然人非常享受,心情愉悅,智能人也可以通過預先設定及程序運算結果表現出快樂,當預定行程完成,自然人可以意猶未盡且時間尚早,想再走一程,這再走一程在人工智能人的預先設定之外,走與不走都在預先設定之外,智能人將做什麽決定呢,決定的驅動力又是什麽,不可能指望智能人像自然人一樣用意識與欲望做決定,它有仿意識,沒有意識,仿意識是外在預先設定的運算結果,智能人無法通過運算比較產生的仿意識來產生欲望,無論是智能人還是人類都無法使非生物產生生命體獨有的欲望,欲望僅是屬於有生命的物體,欲望是生命獨有的特權,人工智能無法擁有欲望的特權。
人工智能人也可被預先設定為一切聽從自然人的指揮,那麽人工智能還是不能像人一樣的自主行為,由於沒有意識與欲望,人工智能不可能像自然人一樣決策,也就不可能像自然人一樣受欲望驅動而行動,智能人的行為最終需要聽從於自然人的規劃,否則會失去方向與目的,新的方向與目的隻能產生於欲望,而人工智能沒有生命的欲望。人工智能設計者還可以采用另一種不聽從於自然人的決定方式,就是擲骰子程序,然而踏青僅是一個簡單例子,現實世界豐富多彩千差萬別不可能都以用擲骰子決定,答案是否定的。

總而言之,無論人工智能達到多麽高級的智能智慧,都不過是精準快捷的運算,都需要人為預先設定標準或目標,人工智能也可在一定範圍內自設標準,在一定標準達成或根據掌控數據自設下一個標準,然而在這些自設標準的背後仍需一個最終標準或目的,沒有這個最終標準,所有可能自設標準就會失去目標,也就是運算失去驅動力,而這個最終標準隻能人為設定。而生物或人類不需要最終標準,生物及人類的一切生命活動的驅動力都是生而有之,與生俱在的生命本能。這就是生命與非生物人工智能最本質的不同。

生物記憶,本能,與擇優的一體化,這非常關鍵,它決定了生物生命個體產生意識的基礎,從記憶到意識是生物進化,質的飛躍。而人工智能的擇優標準,記憶,並不具有生物生命的一體化及本能,人工智能不會產生像生物生命一樣的意識,也就是人工智能不會產生自我意識,不管人工智能多麽複雜智慧,可以從事多麽複雜的工作,充其量就是一部精準的機器,不會具有生物的意識。就好比一粒種子有適當的環境與養分就會生長,而適當的環境與養分無法使一粒沙子生長,同樣適當的環境與充分的養分也改變不了一部機器,這就是生命和生物本能與人工智能機器和運算本質的不同。
人工智能沒有本能驅動,需要外在事先設定標準,這並不等於人們可以放任其自由發展,任何非自然的人為產品,除非是由可以自然分解的物料組成,人工智能不屬於這一類,都會造成汙染。其次,強大的人工智能同樣可以向核武一樣給人類帶來巨大傷害,盡管扣動扳機的是人。再者,錯誤的或惡意的程序,以及程序瑕疵,都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惡果。這些都應該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預先考量之內。

2.8 自然與生命
上述分析,是否可以得出結論,人類無法創造生命(創造非指生育),生命是自然的創造的,人類充其量隻能在自然生命的基礎上改造或所謂編輯生命,這種改造與編輯仍是以原有生命基因記憶為基礎。而生命具有生的本能,這種生的本能屬於自然,是人類無法預見預知的生命自然本能,改造與編輯生命是非常危險的。
人類應該清醒認識生命屬於自然,不屬於人類,人類或生命體僅是承載與延續自然創造的生命,自然萬物也是自然創造的,自然本意即包含自由生長的意涵,人類也隻是自然的一部分,以一部分控製全部,控製自然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一神教宗教思想認為上帝創造了人類,創造了萬物,不妨認為這個上帝就是大自然。人類應該對自然與生命抱有謙卑敬畏的態度,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2.9 AI不具有人類的“自我”意識
記憶的比較擇優選擇必然會產生避害趨利的結果,這種“避害趨利”選擇的背後隱然有如一個“自我意識”的存在,也就有了“避害趨利”到“畏死樂生”的“我”,有生死之別,有這個隱晦的“自我”的存在,就區別了非“自我”的存在,這個“自我”與“非我”感覺認知的出現,並隨著意識抽象的複雜化及思維過程的提升,人類“自我”與“非我”的主觀意識就產生了,這個“自我”意識的產生是以生命記憶為基礎,生命本能為驅動的必然結果。
人工智能雖然具有記憶的功能,然而這種記憶功能不是生命記憶的功能或本能,也不會擁有生命的本能,由於不具備生命的本能,人工智能不會產生感覺認知,意識,這些屬於生命及人類才會有生命現象,人工智能更不會有自我意識。人類可以將人工智能設計的好像具有意識或自我意識,但那是設計的模仿,預先設定的模仿,生命的模仿,並非生命的真實存在。由於不具有意識,無論多麽智慧的人工智能都存在非生命體的極限,不會產生生命體才具有的“自我”與“欲望”,不會也不可能產生控製人類的欲望,除非是人為的設定驅動,如同核武器也需要人下達指令。
由此可見,生命記憶在整個生物生命過程中扮演著及其重要的作用,記憶是生命最基本的本質特征,不論如何強調記憶在生命體中的重要作用都不為過,可以說,生命與記憶是生物的一體兩麵,沒有記憶就沒有生命,生命失去生的模板,同樣沒有生命就沒有記憶,記憶沒有存在的載體。記憶的遺失或記憶功能缺失都將影響生物本能,物種基因記憶缺失會影響生命體的健康生長與物種遺傳,個體基因記憶缺失會影響家族遺傳,個體記憶遺失會影響個體生活,甚至個體生存,總而言之,有意無意消除記憶將影響傷害生物生命生存與進化功能。
綜上所述,意識是生命記憶的必然結果,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機器記憶而非生命記憶,人工智能不會產生意識,更不會產生自我意識。

2.10 人類與非人類生物記憶能力的區別
經過漫長的進化,與人類獨有的基因記憶,人類具有完全不同於其他非人類動物的生存能力,或生的本能,人類具有發達的大腦與健全的記憶能力,而動物僅有的簡單的記憶能力,記憶能力的不同造就人與動物的天壤之別。

人們可以蓄養與訓練某些動物,這與這些動物的記憶能力的有關。蓄養與訓練是記憶因果與改變習性,由於有限的記憶能力,動物僅能具有與實物相關的記憶,這些相對簡單低級的記憶能力是人類馴化或訓練這些動物的基礎,如家禽牲畜的訓練及馴化,及馬戲團表演動物的訓練,通過反複的練習演練,及練習演練過程的獎罰,做錯了懲罰,做對了獎勵,而這些獎罰是即時的,動物僅具有簡單低級的記憶能力,對於延時或複雜的獎罰,簡單低級的記憶能力無法記憶與分辨這些獎罰的因果,也就無法達到訓練的目的,比如訓練猴子老虎做一些動作,正確的獎勵食物,錯誤的抽一鞭子,如果不是即時獎罰,而是重複幾遍再一次獎罰,正確多於錯,則受獎,正確少於錯誤,則受罰,老虎由於有限低級的記憶與思維能力,無法分辨獎罰的因果,老虎將永遠無法達到訓練的目的,甚至會產生無法預知的後果。

由於記憶能力的不同,人類訓練的目的不同於訓練動物。人類訓練是為了養成準確及速度,通過反複練習將特定條件下的正確回應變成不經大腦思考的身體肌體反應,也就是將正確回應經過訓練轉變成為肌體回應,或曰條件發射。人類對外在刺激的回應的過程是,接受或受到外部刺激或信息,大腦將外來信息與儲存記憶進行比較,決定回應方式,由身體相關器官做出肢體或生理回應,也就是,刺激>大腦思考>肢體生理回應,而訓練使回應成為不需大腦思考的直接回應,即刺激>肢體生理回應,省去或減免大腦思考這一環節所需時間,如此即可免除或減少思考帶來的可能失誤或延誤,又提高了回應速度與準確度,提高了效率。這種肌體機能的直接回應是通過訓練將回應變成生物肌體記憶,這種肌體記憶將直接回應外來刺激,而無需大腦的記憶思考與分析,快速直接,與電腦網絡及計算係統的去中心化有異曲同工之妙,訓練對於人類就是一種提高效率的去中心化過程,訓練所能達到的效果也說明,生物肢體及器官都具有一定的記憶功能,適當的訓練或練習能夠挖掘其潛在的記憶功能,盡管這些肢體和器官記憶功能相當有限,僅停留在對外部刺激的回應,即感知與回應,沒有大腦感知思考回應,更沒有大腦那麽發達健全,然而適當的健康的運用與發揮應該有利於人類身心健康發展與進化。

2.11 行為模式與習性
動物具有簡單的實物記憶及與其相關的感性的認知,而思維是複雜的抽象的理性的條理性的推斷。動物具有簡單的感性的認知的記憶能力,是人類能夠馴化蓄養動物及家禽的原因,動物不同物種的記憶能力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動物可以經過訓練與蓄養成為家畜家禽,如牛馬豬羊雞鴨,有些動物隻能通過訓練以模仿一些表演動作,而不能蓄養,而有些動物即使反複訓練也無法重複一些簡單的動作。那些可以被蓄養的動物說明這些動物可以將蓄養的個體記憶變成一種習性,這些習性可以傳遞到下一代,並在繁衍中成為該物種的物種基因記憶,而其它動物的記憶僅能模仿一些動作或無法模仿簡單動作,這可以從家畜後代的馴養比野生的同物種馴養容易得到證明。這似乎說明,重複可以形成個體行為習慣,並成為習性,以習性的方式傳給下一代,不斷重複的習性將演化成為家族基因,這也是為什麽對同一物種,家畜比野生容易馴養的原因,也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家族遺傳,也必然是通過基因遺傳,或許稱為習性基因。
所以動物由於記憶能力的限製,都無法像人類一樣接受複雜的訓練,更不能像人類一樣的通過記憶進行有效的思維,即便是簡單的思維,其根本原因是動物低級簡單的記憶與無法進行複雜的理性的條理性的記憶與思維,這就是人類智力與動物智力的差別。
人類的思維也是一種行為,人類的思維模式也可以成為一種習性,這種的思維習性的演化或固化是否也成為族群的習性基因,影響族群的思維模式,成為難於逾越的思維框架或枷鎖,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然而由於人類發達的大腦更易於適應環境與接受新事物,並且社會文化與教育的影響比習性基因更為明顯與即時,將難以觀察到與思維模式相關的習性基因對思維產生的影響。然而習性基因或可解釋為什麽有些文明或社會與族群難於跳出傳統的思維思想模式,對新事物裹足不前,即使在資訊發達交流迅速的現代社會,族群思維模式固化也難於突破,這也許是無解之問,然而正確的思維模式的訓練對培養一個社會健全的思維與思想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2.12 思維與思想
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大腦記憶比較及擇優的生理活動,這種活動的現象與過程及結果稱為思想。前麵說過,感覺認知與思維的不同,感覺認知是以實物影像記憶為基礎的記憶擇優處理,從而達到一定認知,這種認知不是意識,顯然認知與意識有同義之處,然而認知側重於受外界刺激而產生的感知觀念,多屬於被動行為,而意識側重於思維主體主動的思想觀念。思維是以抽象概念(意識)記憶為基礎的記憶擇優處理,達到更高層次的抽象概念(意識)。動物僅具有一實物為基礎的感覺認知,隻有人類才具有複雜的思維及抽象意識,這是由動物及人類大腦不同的記憶能力決定的。
人類所具有獨特超凡的記憶所產生的思維能力,使人類能夠對事物進行複雜的抽象的細膩的分析思考,人們也稱這些分析思考為思想,對思維的結果過程或產生新的抽象意識進行記憶儲存,這些通過思維而達成並儲存於大腦的新意識又成為新一輪思維的起點或基礎,思維又形成新的概念並引導更進一步的思維,意識,思維,意識,思維,意識,…,這個思維鏈會不斷繼續,這個思維鏈並不是憑空為思維而思維,為意識而意識,新思維與意識都可能為群體或個體帶來利益,有利益的驅動,即使某個個體生命終結,該個體思維停止,其他個體也會繼續將這種思維進行下去,不斷產生新的意識,隻要這些思維符合生命追求利益的本能,並達成第一原理,最大利益原則,人類生命不息,思維意識鏈永不終止。
這樣一個連貫不停的思維鏈必然建造成為一個宏偉的複雜抽象的意識認知大夏,這個思維鏈與意識認知大夏並非空想產生,而是以追求利益為目的,也隻有正確的知識與真理才能帶來利益,也才能成為這個大夏的基礎與不斷增高增大的材料,這個意識認知的大夏就是知識的大夏。為了更有效的使用這所大夏,更有效地產生更多意識認知,帶來更多利益,就必然對大夏進行條理性係統性整理,條理與係統帶來效率,既是利益,條理化係統化也從而產生對不同事物的歸類及思維方法與成果的係統化處理,思維方法與成果的係統化就是思想的產生,思想產生標識人類進入思想文明時代。
思維是人類獨有的生命屬性或生命現象,思維的結果產生思想。思想不僅僅是思維的結果,思想會回饋及影響思維,也就是思維的條理化與係統化,表現在兩個方麵,即思維的過程與結果。思維是一種生命現象,一種人類獨有的本能或能力,人們把思維過程及思維過程產生的成果或意識認知統稱為思想。思想與思維的關係是雙向的,思維產生思想,思想會影響人們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大魚 穀歌博客
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過去,今生與未來, 電子書 中國道路.雜思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