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

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評論
正文

4.1 中國道路.雜思錄 第四章 蘇聯成敗(1)

(2021-03-31 17:51:57) 下一個

第四章 蘇聯成敗

蘇聯,毫無疑問是二十世紀意識形態思想意識驅動的最偉大的社會革命與實踐,它的成功與失敗都為人類曆史留下深刻印記,也改寫了人類近代曆史的軌跡。對蘇聯的成功與失敗乃至解體,不同的意識形態思想陣營都有著不同的解讀,這些解讀或出於敵對意識形態的無知與偏見,有意誤導,或出於相同意識形態立場的狹隘偏袒或盲點,基本上都忽略了特定曆史環境與人類生命自然屬性以及社會群體本質最終所起的關鍵作用。蘇聯無疑是生命物質本質與思想意識相互影響與回應最鮮活的事例,客觀解讀蘇聯的曆史演變及其最終走向解體的過程,有益於認識思想理論特別是意識形態理論真理性的社會時空局限及其謬誤,避免社會改革被所謂思想價值所捆綁與誤導,善意以始,悲劇以終。蘇聯七十四年的軌跡似乎可以得出這些觀察。

4.1  戰爭失敗是社會革命原因
社會革命的成功與引發革命的社會思想理論並不存在必然的關係。俄國革命的成功並不是意識形態理論所說是資本主義經濟生產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經濟崩潰,或社會發展之必然,瓜熟蒂落的社會革命,資本經濟孕育成熟的社會革命或無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就當時俄國社會現實而言,俄國處在前工業化及開始走向工業化的階段,在工業化方麵,俄國與西方工業化國家存在相當距離,社會底層的貧民階層是農民及城市貧民,而工人,做為完備成熟的革命階級,無產階級,不占社會人口的主要部分。依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從社會物質意義而言,俄國並不具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的物質基礎,至少對於西方已進入工業化,或在工業化方麵相對走在俄國前麵的國家而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經濟革命應該在這些國家爆發,而不是在俄國。這些比俄國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並沒有出現革命,或者說工人階級或無產階級的力量尚不足以發動或進行革命,俄國以發達或成熟的資本主義做為社會主義先決條件的社會物質基礎並不存在,或者說俄國爆發社會革命的原因,俄國本身社會文化與社會矛盾的因素遠多於資本做為社會物質生產帶來社會矛盾的因素。

而俄國革命的社會環境是戰爭失利,民族主義,社會失序與貧困,才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基礎。戰爭失利,沙皇退位,資產階級新政府政策失當,失去對社會控製。在社會動蕩混亂失序的情況下,列寧為首的社會主義革命黨人領導城市工人與貧民,以及士兵等社會貧困階層奪取了政權。俄國十月革命是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精英為核心,城市工人貧民士兵為社會基礎的革命。依據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觀點,俄國社會並不具備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條件,既成熟及強大的革命階級,無產階級,及其相應的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發展帶來的社會人文及物質基礎。這是一場由馬克思主義社會知識精英鼓動的人為的社會革命,而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帶來的必然社會變革。革命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做為革命意識形態的本質,也決定了帶有革命基因的蘇聯體製在和平時期也維持集權體製,革命是體製的基礎同時也是曆史包袱,執政黨難於進行超越意識形態思想的調整,社會物質基礎也無法實踐馬克思強調的,人的自由發展與人的全麵解放。如果蘇聯能夠做到“人的自由發展與人的全麵解放”,無疑超越時代與相應的社會文化基礎,或者說社會大眾通過意識形態的思想教育可以超越社會物質基礎而造就新人類,也就是意識與教育可以違背物質決定意識的物質規律。

俄國社會革命的是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與做為革命的社會思想理論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並不存在內在的本質關係,其產生的就是聚旗效應,革命理論做為凝聚社會政治力量的工具,無關意識形態理論的社會物質生產實踐,社會物質生產實踐才是檢驗意識形態理論的標準。而俄國也不具備《共產黨宣言》所預示的必要社會基礎:“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4.2  革命的成功是鬥爭策略的成功
革命的成功是鬥爭策略運用的成功,以及社會敵對陣營勢力的分裂與渙散。社會革命的成功並不等於意識形態理論實踐成功,前者是乘亂奪取政權建立新政權,後者才是意識形態理論接受真正的社會實踐的檢驗。在相對短暫的社會革命曆史時期,策略與激情往往能起到關鍵性作用及決定革命成敗,而做為革命目標與社會理想信仰的意識形態思想僅是一種理想激情與犧牲奉獻的催化劑,意識形態思想對革命的成敗有著準備及動員的作用,對革命過程中的具體事物並未具備太多現實指導意義,不具有具體的關鍵性作用。
俄國革命的成功顯然是革命領袖的天才傑作,鬥爭策略的成功,而不是意識形態思想理論社會實踐的成果,革命的發生與成功並不具有社會進步的曆史必然,這裏的曆史必然指的是對社會生產帶來的物質改造鋪墊社會的必然變革。社會進步的曆史必然是唯物主義理論基礎,這也許是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先天缺陷。革命的成功也許是社會主義革命實踐,推翻舊政權的的成功,但並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與經濟理論實踐的成功,後者才是革命的最終目的。革命改變了相應社會發展的方向,卻無法改變社會的物質生產基礎,物質生產才是社會的根本,而社會物質生產的改變需要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與積累。

4.3.  革命扼殺社會思想
革命與內戰,以及意識形態思想固有的革命基因與思想偏見,帶來社會高壓與集權,扼殺社會思想的多元化。暴力革命是雙刃劍,一方麵壓製了不同的社會反對思想,同時也使意識形態思想失去自我批判的活力,社會秩序無法走出革命與意識形態帶來的高壓。由於革命遭到反革命以及反對蘇維埃政權相關經濟政策的各種社會力量的抵抗,來自國外勢力的顛覆,俄國進入內戰。為贏得戰爭,高壓與集權成為蘇維埃政府管理社會的必要手段,高壓與集權即具有戰爭時期的必要性,又具有意識形態思想意識的基因,即以革命手段改造舊社會,高壓與集權成為管理社會的必然手段。毫無疑問,高壓與集權具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高壓集權使蘇聯贏得內戰,以及高速實現國家工業化,這在已走過工業化過程於實現工業化的西方各國而言都是不可思議的,並抗擊了納粹德國的入侵,贏得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很難想象一個民主體製的政府能夠經受像蘇聯政權一樣的戰爭磨難。
高壓集權的另一麵既是以革命及意識形態理想的名義對社會不同政見的各階層甚至曾經的革命黨人或同盟者,以及不同民族進行血腥鎮壓,其血腥絕不亞於西方工業化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的血腥,這些鎮壓的結果使意識形態思想不容質疑,也扼殺不同社會思想,使意識形態思想成為社會唯一的思想意識,意識形態成為一種隻允許信奉,不允許懷疑,更不允許批判的世俗宗教,也使意識形態走向窒息。意識形態不再是來源於社會,指導社會實踐,並接受社會實踐檢驗的思想,而是禁錮思想,扭曲社會實踐的思想框框,這也是最終蘇聯社會無法走出教條,客觀麵對經濟現實的根本原因。意識形態不再是前進的燈塔,而是社會變革的鎖鏈,最終使蘇聯經濟陷入泥潭。
沒有高壓集權以及血腥的鎮壓,蘇維埃政權就熬不過內戰,以及加盟共和國民族的反叛。意識形態的理想激情與高壓集權無疑是蘇聯渡過初期危機的主要手段,也成為蘇聯的重要社會支柱與特征,及大地傷害與窒息了社會人文思想。高壓與集權既是革命的手段,也是革命的結果,而意識形態思想意識的信仰化與強製,成為世俗宗教,也使高壓與集權合理化。高壓與集權一方麵強化了意識形態思想意識對社會的控製,也扼殺社會思想,這使意識形態理論無法在社會實踐中得到修正與提高,使意識形態理論不但成為死教條,也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

革命與內戰的曆史因素,以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革命本質,在政治的高壓下,意識形態成為社會共同的信仰,其強烈的意識形態排他性,不同社會思想受到壓製,社會思想僵化,失去活力。在革命及戰爭時期,敵友分明,非黑即白的認知與處理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在和平建設時期,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民族問題包羅萬象,絕非的意識形態理論所能預期,意識形態思想的受壓迫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共同利益絕非口號,而是不同社會群體階層實實在在利益的體現,這些物質利益不是革命策略與激情所能替代的現實問題,是意識形態思想理論的實踐,是一個精神信仰到社會實踐最終表現為物質利益的過程,需要回歸平和實事求是與理性,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而意識形態思想意識的絕對化與政治的高壓集權,使社會經濟運行失去客觀理性實踐的基礎。
以俄國社會當時社會狀況,物質生產技術與管理經驗不僅相對落後於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人文也缺乏西方自由與民主的文化思想,這也使後來蘇聯的社會文化缺乏多元的思想元素,思想封閉,一切以意識形態為尊,極端排斥西方思想意識,無論是先進的經濟管理知識,還是社會文化,都當作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加以排斥,作繭自縛。

 
大魚 穀歌博客
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過去,今生與未來, 電子書 中國道路.雜思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