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

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評論
正文

中國道路.雜思錄 第一章 生命與自由 1.44 人工智能

(2021-03-24 18:26:43) 下一個

1.44 人工智能

多餘的話,人工智能與意識。未來的人工智能,AI,能擁有像人類一樣的意識嗎,如果有,是否也將遵循循與生物記憶一樣路徑,因為意識總是與記憶相關聯的,沒有記憶就沒有意識。記憶的本質就是獲取預先儲存在記憶體中的影像經曆及感覺經曆,將這些經曆重現。在記憶的累積與儲存上,生物記憶及人工智能或機器記憶體的記憶是效果是一致的,儲存的目的就是為後續的比較擇優備用。
無論生物記憶還是人工智能記憶,都包括四個方麵(記憶儲存/記憶提取/記憶辨別/辨別擇優),從記憶體獲取已儲存的記憶,這些記憶包含由一定標準所確定的優劣等級。也就是影像的記憶,即數據或大數據的收集,然後是記憶感覺的擇優,這種擇優,生物體是通過生物本能所具有的好惡比較功能產生,而人工智能或AI則通過其本身載體之外的人為設定,再經過數據運算的方式得到。人工智能,所具有的記憶能力(儲存體),外在於人工智能的人為預先設定選擇標準,通過運算而進行記憶的比較,從而產生的比較結果(擇優),既是一種與人類思維與意識相似的行為,但不是生命本能行為,是機器的功能行為,可稱之為仿意識,一種不是卻又近似於生命意識的機械行為。
意識與仿意識有三點本質的不同,其一是生命與非生命的不同,意識都是一種生命現象,其產生的過程,感覺認知或思維是一個一連串的生物大腦行為過程,這些行為過程產生意識,一種生命體對外在事物的認知。而仿意識是一種機械行為,是機器或人工智能對相關數據經過運算處理所得到的結果,過程與結果都是非生命的。
其二是意識是有生命的,可以不斷的本能推動這些感覺認知或思維過程,從而不斷產生新的意識,而仿意識是機械行為,以外在事先人為設定為終點,要達到新的結論(新的終點)需要增加新的設定。
其三是內在本能驅動與外在人為設定的不同,意識要達到的目的和原始驅動力是生命內在本能,而機器或人工智能沒有生命本能,仿意識的目的與驅動都是外在於機器或人工智能的人為預先設定。
記憶的目的是為決策選擇,也就是擇優。擇優的方法,生物記憶與人工智能是不一樣的,生物記憶的擇優是根據生物基因記憶所具有的生命本能,通過記憶比較優劣而得到。人工智能記憶的擇優或機器記憶擇優則是以人為預先設定的標準,通過運算對數據進行比較優劣分析而得到。
生物記憶是以生物本能欲望為擇優的條件,而人工智能以預先設定標準為條件,這是生物記憶與人工智能最本質的不同,記憶載體不同,本質過程不同,方法也不同,都可達到擇優的目的,結果也許一致或不一致的,擇優的目的是一致的,而擇優背後本質的驅動是不一樣的。
生物擇優是與本能及記憶共生的,互為因果,是一體化的,共同以生命為載體。人工智能的擇優是以預先設定為前提的,沒有預先設定的擇優標準就不會有擇優,預先設定的標準改變,擇優的結果也會改變。

人工智能產生的仿意識結果也將被作為記憶數據而儲存,比較,擇優,儲存,將形成循環不斷的擇優,這連續不斷的儲存擇優既是人工智能仿意識的產生。由生物本能比較產生的意識,與機器儲存記憶比較產生的仿意識看似並無不同,也可達到同樣擇優的目的,但其內在有著本質的根本不同。
人工智能與生物智能或人類智能不同的關鍵不在於兩者都可得到一樣的擇優結果,也不在於生命意識與人工智能類意識過程的相似,而在於人工智能的擇優標準或決策標準是外置的,人類意識的擇優標準是生命記憶帶來的生物本能,這種生命本能是內生的自在的,也是與生命同在的,這種生命本能會帶來一種欲望,欲望驅策生命行為,而人工智能的外置標準無法產生生命欲望,它所有的行為本身是外在人工事先設計的也是事先規劃或規範的,生命本能擇優與外置標準擇優就是生命意識與人工智能類意識的本質區別。
簡單的例子可以解釋兩者的不同,一個生物自然人與一個人工智能人相約去踏青,自然人踏青是出於對自然的熱愛,熱愛就是生命的欲望的表現,而智能人踏青必然是事先程序的設計,很簡單智能人不是生物,它沒有踏青的欲望,必須事先設計。由於沿途風光綺麗,自然人非常享受,心情愉悅,智能人也可以通過預先設定及程序運算結果表現出快樂,當預定行程完成,自然人可以意猶未盡且時間尚早,想再走一程,這再走一程在人工智能人的預先設定之外,走與不走都在預先設定之外,智能人將做什麽決定呢,決定的驅動力又是什麽,不可能指望智能人像自然人一樣用意識與欲望做決定,它有仿意識,沒有意識,仿意識是外在預先設定的運算結果,智能人無法通過運算比較產生的仿意識來產生欲望,無論是智能人還是人類都無法使非生物產生欲望,欲望是屬於有生命的物體,欲望是生命獨有的特權,人工智能無法擁有欲望的特權。
人工智能人也可被預先設定為一切聽從自然人的指揮,那麽人工智能還是不能像人一樣的自主行為,由於沒有意識與欲望,人工智能不可能像自然人一樣決策,也就不可能像自然人一樣受欲望驅動而行動,智能人的行為最終需要聽從於自然人的規劃,否則會失去方向與目的,新的方向與目的隻能產生於欲望,而人工智能沒有生命的欲望。人工智能設計者還可以采用另一種不聽從於自然人的決定方式,就是擲骰子程序,然而踏青僅是一個簡單例子,現實世界豐富多彩千差萬別不可能都以用擲骰子決定,答案是否定的。

總而言之,無論人工智能達到多麽高級的智能智慧,都不過是精準快捷的運算,都需要人為事先設定標準或目標,人工智能也可在一定範圍內自設標準,在一定標準達成或根據掌控數據自設下一個標準,然而在這些自設標準的背後仍需一個最終標準或目的,沒有這個最終標準,所有可能自設標準就會失去目標,也就是運算失去驅動力,而這個最終標準隻能人為設定。而生物或人類不需要最終標準,生物及人類的一切生命活動的驅動力都是生而有之,與生俱在的生命本能。這就是生命與非生物人工智能最本質的不同。

生物記憶,本能,與擇優的一體化,這非常關鍵,它決定了生物生命個體產生意識的基礎,從記憶到意識是生物進化,質的飛躍。而人工智能的擇優標準,記憶,並不具有生物生命的一體化及本能,人工智能不會產生像生物生命一樣的意識,也就是人工智能不會產生自我意識,不管人工智能多麽複雜智慧,可以從事多麽複雜的工作,充其量就是一部精準的機器,不會具有生物的意識。就好比一粒種子有適當的環境與養分就會生長,而適當的環境與充分的養分改變不了一部機器,這就是生命和生物本能與人工智能機器和運算本質的不同。
人工智能沒有本能驅動,需要外在事先設定標準,這並不等於人們可以放任其自由發展,任何非自然的人為產品,除非是由可以自然分解的物料組成,人工智能不屬於這一類,都會造成汙染。其次,強大的人工智能同樣可以向核武一樣給人類帶來巨大傷害,盡管扣動扳機的是人。再者,錯誤的或惡意的程序,以及程序瑕疵,都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惡果。這些都應該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預先考量之內。

1.45 自然與生命
1.46 AI不具有人類的“自我”意識
1.47 人類與非人類生物記憶能力的區別
1.48 行為模式與習性
1.49 思維與思想
1.50 思想是人類獨有的生命現象
1.51 學習是人類特有的能力
1.52 思想是人類進化的結果與手段
1.53 新思想的產生
1.54 思想是生命屬性的自然延申
1.55 自由與思想
1.56 判別思想的標準最終是利益
1.57 思想 秩序 精神 文化 價值
1.58 精神意識最終回歸生命利益
1.59 自由 民主 利益
1.60 普世價值
1.61 結語

 

大魚 穀歌博客
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過去,今生與未來, 電子書 中國道路.雜思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