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隨筆

生活是美的,隻是需要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生活裏有愛,隻是需要一顆能夠感受和孕育愛的心。
個人資料
正文

大霧山國家公園遊記(二)

(2021-06-18 12:20:45) 下一個

大霧山國家公園遊記(二)

Cades Cove Tour 

 

這次大霧山國家公園之遊的第一站,我們選了公園內最熱門的旅遊景點Cades Cove,十九世紀遺留下的木屋住宅、教堂以及磨粉廠使該景點聞名遐邇。這是田納西州Townsend附近的峽穀,麵積約為28平方公裏。這裏有一條11英裏長的單行景觀公路(Cades Cove Loop Road),駕車需30分鍾-2小時,沿路有著豐富的自然風景和文化遺跡。群山環繞的山穀,隨時出沒的黑熊和各種動物。零星散布的木屋,穀倉,教堂和磨坊 記載了早期開發者艱苦奮鬥的曆程,向參觀者介紹著大霧山的文化和曆史,訴說著美國建設之初的艱辛,在這裏,我們聽到了很多令人感動的美國故事。

 

雖然現今仍然佇立的老建築已無人居住,但Cades Cove 熱鬧如舊,自然美景加曆史人文吸引著每天數以千計的人潮來訪,車道上各類車輛(包括單車)流量之大可想而知。為此,大霧山國家公園當局想出一個體貼慢遊者的方法:每年的55日到91日,每周三與周六早上10點之前,隻有行人與單車能通行Cades Code的環狀公路,後來由於周三周六早上的交通堵塞,2020開始又改為每周三全天車輛禁行。

 

Cades Code 各主要參觀景點

 

Cades Cove有著翠綠而舒緩的豐鬱美景,實在是太適合人居之地。 這片大地原屬切羅基地區本為印第安人的土地,但在1838年,14000多名切羅基人被迫離開南阿巴拉契亞山脈,該地從此易主。後來,Cades Cove成了美國人的居住地,內戰前居民最多時達700人。 拓荒者們開墾當地肥沃的土地,從周邊尋找木材建起簡陋的木屋。 這些木屋的遺跡以及教堂和磨坊仍然立於峽穀之中。 雖然早期定居者的原始生活在那期間得到了改善,但內戰後定居者的數量開始慢慢減少。1999年,Cades Cove的最後一個居民去世,而僅有的居住者就是在這片土地上遊蕩的黑熊,白尾鹿和其他野生動物。

 

 

進入景區,首先看到的是Cades Code最早的移民家族(也是住到最後的家族)約翰奧立佛(John Oliver)與家人住了100 年的木屋,依然佇立在此,200 年前美國這一拓荒小鎮的不少木屋也仍然得以保存,與大霧山國家公園中留存的19世紀的其它建築物合在一起,共90幢,成為美國東岸最好最完整的木屋群,亦是國家公園中聚集最多曆史建築之處。

 

John Oliver 的木屋

 

Cades Code早年開發的族群中,貝琪.凱博姑姑Aunt Becky Cable (18441940) 是位靈魂人物,她的一生就是一部傳奇。貝琪姑姑是九個孩子中的第二個女兒,但是姐姐年幼夭折,所以她從小就擔起長姐的責任。父親在1868年移居 Cades Cove,在這裏建構了凱博磨坊 (Cable Mill) ,裏麵有玉米磨坊、麵粉磨坊和钜木場,是當時此地的頭領。貝琪.凱博姑姑在父親離世後接替父親的事業繼續經營凱博磨坊,並擴大事業。她照顧生病的弟弟,在弟弟去世後替弟弟撫養孩子。她多才多藝,勤勉努力,樂善好施,並出錢出力在 Cades Cove 成立學校,教育當地的孩子,也成為了當時 Cades Cove 的領頭人物。貝琪.凱博姑姑終身未婚,卻有有血緣的和超出血緣的大家庭圍繞著她,享壽96歲。

 

Aunt Becky

Becky Cable House - Cades Cove 第一棟全框架結構的木造房子 (all-frame house),築於 1879年。

 

Kermit Caughron Cades Code 最後一個住戶。他1912 年在這裏出生,長大,然後在國家公園建設時被迫搬出,4年之後,出於對故地的思念,與政府談判並簽了五年的合同,又搬回來居住,靠養牛養羊養蜜蜂為生,直到1999年去世,此後Cades Cove便無人居住,卻成為著名的曆史文化古跡的訴說者,供參觀者聆聽。

 

我們是坐旅遊車環遊景觀公路沿途的各個景點的,每處停留時間不長,但對Cades Code 的整體印象深刻,通過這些小木屋後麵的故事,看到的是他們對信仰的追求,對教育的投入,對孩子們良好習慣培養的重視和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留下的小木屋中有一半是教堂的所在地,居民們在那裏聚集和交流,他們在精神上是充實的。導遊的介紹中多處提到他們辦學校當義務教師的熱情,孩子們都會去各種學校上學,課餘幫大人們分擔各項勞作。他們的小木屋一般都由全家人一起一石一木地堆疊建設而成。那時候,每家都有一大群的孩子,789個都不罕見。孩子們小至23歲,大至十來歲,都各司其職地分擔家務,從小就敢於擔當,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歲的孩子已經會幫著遞送小工具,小木板給他們的哥哥姐姐,而十來歲的大孩子,更是父母的好幫手。

 

參觀完後,腦海中竟然對200年前那裏原住民生活有了一個畫麵,朦朧卻又真切。畫麵中在青草綠樹中的零星分布的棕色木屋,簡樸卻溫磬,畫麵中從事各項勞作的人物,勤奮而鮮活,畫麵中一群可愛的孩子們在努力地完成著他們各自的仼務,認真而盡職,這樣的一幅美麗的生活圖景在現代生活中不會再現,但卻令我感動莫名,不需要照片的提醒,這次旅遊之後這樣的畫麵我會經常地回味。

 

(未完待續)

 

下一篇>大霧山國家公園遊記(三):Clingman's Dom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我想熱愛大自然的朋友都會喜歡大霧山的青山綠水。:一)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介紹得非常詳細,我們也去過這裏,多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