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孫策的路線暴露給刺客,同時還能指揮孫策的衛隊滅口刺客。
並且定性刺殺的原因。
這個人必須是位高權重的人物,能夠直接指揮孫策衛隊。
而且刺殺發生的時候,就和衛隊在一起。
事後還兼任調查刺客身份的工作。
這個人,不太可能是孫權。
孫權和孫策的性格不太一樣,不會和孫策一起去打獵。也不會親自幹這種雜務。
而孫策這次打獵,是在等待聚集軍隊,準備和曹操手下的廣陵太守陳登開戰的時候。
身邊的人,必定都是能打的。
孫權根本不能打。
而掌握一直掌握孫堅衛隊,後來又掌握孫策衛隊的人,是悍將孫河。
當時,孫河還擔任了吳郡下屬的烏程縣的縣令,而孫家,是吳郡人,也就是說,孫河兼任了首都的市長,首都衛戍司令,中央保衛局局長這三個職務。
能當內鬼出賣孫策打獵路線,並且下令衛兵滅口刺客的人,隻能是他。
孫河明顯和老三孫栩關係更好,在孫栩遇刺之後,是第一個趕到現場的孫家人,而且不帶衛兵,直接責罵掌握孫栩軍權的媯覽、戴員,直接導致他自己被媯覽、戴員殺害。
這說明,孫河是把孫栩,媯覽、戴員都當成了可以信任的自己人,所以才會不帶軍隊就直接去孫栩的地盤,為孫栩遇刺非常凶狠的責罵媯覽、戴員。他壓根就沒想過凶手其實可能是媯覽、戴員。可能會連他一起殺了。
這說明,孫河,孫栩,包括媯覽、戴員的盛憲一黨的江東地方勢力,其實是結盟的關係。
這個結盟,目的是改變孫策在自己後方不穩定的情況下,帶兵襲擊許昌,武裝決戰以曹操為核心的東漢中央政權的軍事冒險主義,避免孫家,江東地方勢力,江東四大家族大概率的和孫策一起全軍覆沒。
一句話,孫河是為了孫家的未來,才出賣孫策。
在孫權即位後,東吳的對外政策大幅改變,東吳采取了親曹操的東漢中央政權的政策,這樣,孫河,孫栩,江東地方勢力的共同利益已經不存在,事實上同盟已經瓦解。同盟瓦解之後,互相殘害就是必然結果。
而孫權即位後,立刻帶孫河去廬江平亂,平亂之後,把他從中央調動到地方,擔任廬江太守。
他應該心裏麵是有數的。這個掌握軍權的禍害不能留在身邊。
這也是為啥有吞並江東之誌的廣陵太守陳登,在孫策在的時候,要吞並江東,孫策一死,他就熄火了,反而不想吞並江東了。
因為內鬼和江東地方勢力不再配合他了。現在是自己正麵的敵人,這仗沒法打了。
而曹操需要和袁紹決戰官渡,對現在願意同盟的孫權,當然不願意再起事端。對付孫權,現在必須是穩住為主,等自己幹掉袁紹之後,再慢慢收拾不遲。
有雄心壯誌的陳登絕望了,一年後吐蟲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