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角度發掘曆史的盲點

專門講古而不論今,從新的角度發掘曆史的盲點
個人資料
咲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為啥必須在不同文化間建立貿易壁壘

(2025-04-14 07:46:22) 下一個

用最簡單的經濟模型假設,國家A, 國家B. 生產和消耗一個貨物,有同樣數量的工人。

這個貨物,製造的原料成本是3塊錢一個。勞動力成本是每個1小時。另外國家的本地稅收是每個1塊錢。

國家A, 國家A的工廠,生產的貨物,製造貨物100億個,由於有勞工法,人權法,工人工資是7塊錢一小時,製造100億個貨物,是100億小時,工資是700億。300億是原材料成本。

而貨物的成本是11元一個。生產了100億個送上市場。賣成本價,11元一個。

國家B,國家B的工廠,生產同樣的貨物,,由於是半奴隸製度,工人的工資1塊錢一小時,

同樣的貨物。製造100億個。工資是100億,原料成本是300億。另外國家的本地稅收是每個1塊錢。

貨物的成本是5元一個。生產了100億個送上市場。賣10元一個,利潤是每個5美元。

現在送上市場,買貨的人,都是各個國家的工人,還有官員。國家A的工人,購買力是工資收入,是700億。

加上官員的收入,是稅收100億。一共是800億。

國家B的工人,購買力也是工資收入,隻有100億。加上官員收入,也是100億。共200億。

由於價格便宜,國家B的100億貨物全部買了出去,賣了1000億,800億賣給了國家A的人,200億賣給了國家B的人。

這是兩國全部的購買力。

國家A的貨物賣不出去。於是工人就失業了,購買力銳減。這個時候,國家A就通過發行國債給國家B,得到1000億元,作為福利發給原來的工人和官員,繼續購買國家B生產的貨物。

這就是貿易逆差。

這肯定是不可能繼續下去的。

國家A要生存,就必須對國家B的貨物,收取每個7元的關稅,略大於兩國工資的差值。

這樣,各個國家,買自己生產的產品更便宜。所以各自買自己生產的產品。

由於國家A的購買力更強,國家A的廠能夠生存,工人能發工資購買自己生產的東西。

經濟進一步發展。

而國家B,就會麵臨貨物沒有人買的窘況。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