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本來應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但身處異國他鄉,孩子們各奔東西,團聚成了奢望,電話問候成了常態。
這一天還是一個改變億萬中國人命運及世界格局的紀念日,那就是“懷仁堂事件”49周年紀念日。
本應“每逢佳節倍思親”,卻想起了一位從未謀麵(因參加某次大會的醫務工作,曾目睹過當年台麵上及退休的幾乎所有大人物)、毫不相關,但也相關的曆史人物,當年的“英明領袖”華主席 – 華國鋒。
當年的華主席非常風光,除了剛才提到的“英明領袖”頭銜外,“交城的山”的歌響遍全國,至今仍能哼唱。對於他,現在雖說沒覺得他有當年說得那麽偉大,也沒覺得他有後來批判時說得那麽不堪,更覺得他是真正改變包括自己在內的億萬中國人命運的那個人。這樣的人理應不被遺忘。
1.懷仁堂事件前的一些記憶
懷仁堂事件時,本人正在上小學。那時無憂無慮,雖說學校沒停課,但拜張鐵生先生和黃帥女士所賜,僅開卷考試,逃課逃學是家常便飯,非常輕鬆。放學後,小夥伴們全副武裝、舞槍弄棒、打打殺殺,異常辛苦;加之電影很少、沒有電視,很早睡去,過著每日幾乎睡一圈(12小時,幾乎是現在的兩倍)的閑散日子。
76年前後,由於年紀變大,對“政治”沒了興趣,主動辭去了班長一職,隻當了個小組長,所以對“批林批孔|”、“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之類的大批判活動沒有參加,沒寫過大字報,也沒發過言。
當年的中國謠言和小道消息滿天飛,也聽過父親和他的同事們議論過。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大家背後不可能對老人家有任何微詞,也沒聽到過對四人幫成員的負麵評論,但確實聽到過不少對鄧大人的議論和期待。不少人把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後來的事實證明,當年的民間期待沒錯,鄧確實改變了中國和世界。
誰曾想,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隨著老鄧的第三次倒台,一個平時印象不深的老實人老華浮出水麵,領先鄧,率先改變了中國和億萬中國人的命運。
2.懷仁堂事件的有關記憶
76年是多事之年,除了三大偉人去世、吉林隕石墜落、唐山大地震外,印象最深的就是懷仁堂事件。忘了事件過後的哪一天,睡夢中,被父親叫醒,糊裏糊塗地到街上走了一圈,算是遊行慶祝“粉碎四人幫”。之前被叫醒,跑到街上就是唐山大地震,為此睡了幾個月防震棚,學校上課也改在了室外,更自在了。
3.關於華主席本人
1921年2月16日,華國鋒出生於山西省交城縣一個製革工人家庭,原名蘇鑄,字成九。
1938年,投身抗日戰爭,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華國鋒”即取意於“中華抗日救國先鋒隊”。1940年,任交城縣各屆抗日聯合會主任,後任中共交城縣委書記。
1949年以後,在湖南湘潭任縣委書記、地委專員等職務。1967年7月~1971年1月,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廣州軍區政治委員等職。1975年,任國務院副總理。
1976年2月~1976年4月,任國務院代總理。1976年4月~1980年9月,任國務院總理。1976年10月~1981年6月,任中共中央主席。1976年10月~1981年6月,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1981年6月~1982年10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
1982年10月~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委員。
2008年8月20日12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4.為什麽忘不了華主席?
因為在他的任期內,恢複了高考製度,正是這個舉措,改變了包括自己在內的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命運。現在有些人喜歡把這筆帳記到老鄧身上,我覺得是不公平的。就算是78年12月22日閉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華已失去實權,靠邊站。很難想象,沒有一把手的首肯和支持,這麽大的事情能夠恢複和執行。
再說,沒有老華果斷出手,一舉粉碎包括毛夫人在內的四人幫,恐怕鄧本人也永無出頭之日。
再說本人,懷仁堂事件前,雖說也隨父母去過幾次京城,也曾在那個世界聞名的長城景點被動和一個年輕女老外合過影,與老家的同齡人相比對外麵有了一點了解。但總體來說對未來和外麵的世界沒有任何想法。京城雖好,與我們無關,看看而已。
家中幾個兄長,除了一個勉強讀到初一,其餘的全是小學五年級畢業。不是學習不好,而且相反,但由於出身的原因,沒人給你機會讀下去。
家鄉人沒有廣東、福建沿海人的闖勁,大多數人的活動範圍不出省,僅在京城與山城之間的狹長地段內,對那個遙遠的省城,人們也沒興趣談論和前往。
小時的我們,沒有理想、沒有抱負,當然也沒有壓力,做夢也沒夢到幾百公裏外的世界,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大概一個月左右,會進出一次地球另一端某大國
的海關。
5.為什麽不應忘了老華?
有人總說老華是“老實人”,其實不然,老人家屍骨未寒,有膽量把包括自己恩人的老婆和侄子在內的一眾權貴抓起來、投入大牢,絕不是老實人幹得出來的,是要有相當的膽識和魄力,這樣的人在中共內部也是極其罕見的。這也是真正的毛派至今不能原諒老華,稱其為“叛徒”的原因。
再說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改開事業,其實真正的發端人也應該是老華。
懷仁堂事件之後,華國鋒最早提到“改革”,是1977年5月公開發表的一篇文章。文稱:“在社會主義社會裏,生產力的發展也必然會使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上的不完善的地方暴露出來,喚起人們去加以改革。”
在借鑒和學習外國經驗問題上,華國鋒不是一個保守的領導人。1977年初,項南(時任第一機械工業部黨的核心小組成員兼農機局局長)向他匯報考察美國農業機械化的情況。華對美國農業生產的發達和農業機械化的先進程度感到驚詫。一個人種1600多畝地、一年生產150萬斤糧食的事實尤其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華國鋒認為:“我們搞四個現代化,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時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要學習外國,就得出去考察了解……出去考察一下,看來很需要,可以解放思想,看看國外有什麽好東西,看看資本主義的弱點,聯係自己作為借鑒。”
1977年7月16日,十屆三中全會開幕。17日,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出今後8年引進新技術和成套設備的規劃,除抓緊完成“四十三億”引進項目外,再進口一批成套設備,共需65億美元。中央政治局原則批準了這個規劃。華國鋒說:決心下定了,要幹,出點毛病難免,但要出得少點,搞得好點,精心籌劃,現在原則批準,要抓緊科學技術。
華在視察中、在題詞中,反複強調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還帶頭就經濟建設問題頻頻接見外賓。如1977年4月2日下午,會見了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土光敏夫和以他為團長的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訪華代表團全體成員和隨行人員。華國鋒接見日本客人與寶鋼建設有關。因為寶鋼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引進的最大一個項目,他很重視。
1978年7月11日,在國務院務虛會上,聽取國家計委副主任李人俊關於擴大新技術引進的初步設想後,華國鋒進一步提出:“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辦法再多一點,步子再快一點。”這話,是不是很耳熟?
基於這樣的思想,1978年3月起國務院派出四個考察團到海外考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四個代表團為改革開放起到偵察兵的作用。
段雲率考察組赴港澳考察回京後,起草了計委文件《港澳經濟考察報告》。 段雲等的報告應是特區建設的發端,是1978年,不是1979年。餘秋裏當天簽發。5月31日呈報黨中央、國務院。
接到港澳經濟考察報告後,華國鋒高度重視,先後於6月1日、3日,和國務院領導一起聽取了段雲等人的匯報。同意段雲和廣東省委提出的搞農副產品出口基地,主要出口中國香港、澳門和日本。
1978年8月14日至9月1日,華對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伊朗進行了訪問。這是繼毛1957年訪問蘇聯後,中共最高領導人的第一次出國訪問,將出國考察、開放推向高潮。1978年有12位副總理、副委員長以上領導人先後20次訪問了51個國家。據當時的國務院港澳辦公室統計,僅從1978年1月至11月底,經香港出國和赴港考察的人員就達529批,共3213人,其中專程赴港考察的有112批,共824人。
一個曆史人物的評價,往往要過去一段時間,可能更為準確,對華主席尤其如此。有一種假設,如果沒有老華,中國會不會向我們的鄰國那樣,二代、三代、四代地傳下去?通過四代的名字、出生日期(人為可以辦到)、目前就讀的學校(哈軍工的接班人)和未來職業的預想來看,人家沒有斷了這個念想,隻是希望極其渺茫罷了。否則中國就可能是另外一種景象。
就憑這一點,人們就不應忘了這位改變了中國曆史進程的“英明領袖”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