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淡如菊

北美小張老師的生活隨筆 烹雪飲茶琴棋書畫 攜幼扶老精耕細作 煮酒對詩談吐春秋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的屠呦呦--諾貝爾獎獲得者卡裏科的美國夢

(2023-10-05 15:12:18) 下一個

 

Image

▲1980年,卡塔林·卡裏科(Katalin Karikó)在實驗室。圖片來源:Susan Francia

她,屠夫的女兒,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匈牙利移民,美國科學家, 其貌不揚,英語帶著濃重的口音...隨著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揭曉,如今斬獲世界各大媒體的關注,有人稱她拯救了世界。

她的名字是卡塔林·卡裏科(Katalin Karikó),她與她的同事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在信使核糖核酸研究上的突破性發現,從而開發出有效的新冠疫苗--mRNA疫苗,對結束Covid-19大流行病做出極大的貢獻。諾獎評審委員會表示,他們的突破性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信使核糖核酸如何與免疫係統相互作用的理解。

近年來,卡裏科和魏斯曼獲得了無數科學獎項,如今眾望所歸,將諾貝爾獎收入囊中,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32萬元人民幣)。

卡裏科在接到諾貝爾委員會得獎通知電話的時候,開玩笑說:我以為這是一個惡作劇。想想也是,世上還有那麽多反疫苗人士呢。

在接受采訪時,卡裏科深情地回憶起她的母親生前特別愛聽諾貝爾獲獎者揭曉的發布信息,總是對她說沒準這次就是你呢。

她笑著告訴母親:媽,做夢吧?我連正式教授都不是,也沒有自己的團隊,怎麽可能?

母親說:你工作那麽努力。

她說:大家工作都很努力的呀。

卡裏科母親於2018年去世,如果她還活著,2023年諾貝爾獎揭曉時,在電台裏或者電視上聽到女兒獲獎的消息,該是何等的自豪!想必,她會對女兒說,你看看,夢想成真,我料事如神吧!

當全世界都對卡裏科的研究嗤之以鼻時,她沒有經費搞研究,被下崗好幾次,而她的母親堅信自己的女兒會成功,這是多麽偉大的母愛!

Image

▲卡裏科(左)說,她已故的父母從匈牙利移民到美國,給她帶來了深深的啟發。圖片來源:Susan Francia

除了母親之外,還有一個人堅信她的成功,那就是卡裏科的丈夫貝拉·弗朗西亞(Bela Francia)。

卡裏科在一年一度的生物學慶祝活動的迪斯科舞會上認識了貝拉,那年,他17歲,她22歲。三年後,他們結婚了。1978年在讀研究生時,她開始研究 RNA,在懷孕期間撰寫並答辯了自己的博士論文。 

1985年,卡裏科工作的實驗室失去了研究資金。下崗的她把目光轉向美國,尋找機會,最終在費城天普大學獲得博士後的職位。一家人買了單程票並在黑市上賣掉了他們唯一的奢侈品--汽車,拿到現金1200美元。當時匈牙利最多允許帶50美金出境,卡裏科把錢縫在一隻紅眼圈的棕色大泰迪熊裏,由她女兒抱著偷偷帶出境。直到今天,她仍然把泰迪熊放在女兒童年的房間裏,提醒著當事人那段不堪的往事。

Image

▲卡裏科把錢藏在泰迪熊裏,這些現金幫助他們在美國開始新生活。圖片來源:Susan Francia

她在賓州天普大學工作三年後,搬到馬裏蘭州,1989年,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找到了一份工作,這是一個初級職位,頭銜中帶有“教授”一詞,但遠離了享有盛譽且有保障的終身教授職位。她需要贈款或同事提供額外資金來支持她的工作。

Image

▲卡裏科一家。圖片來源:Susan Francia

2013 年,58歲的卡裏科從賓夕法尼亞大學被退休,但她覺得還沒有完成她的使命。她希望她的工作能夠惠及更多的患者。於是,她加入了德國的BioNTech,當時這是一家鮮為人知的初創公司,從未生產過任何經批準的醫療產品。一年中,她將在德國美因茨居住10個月。

卡裏科做出去德國的決定,從開始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想到,去一家沒有網站的生物技術公司,將丈夫和家人留在美國,一整個星期,每天晚上卡裏科都是哭著入睡的。

沒想到她的丈夫貝拉對她說:不去試試,怎麽知道結果?

科學家卡裏科的工作直到2020年大流行病開始才得到應有的關注,當時她的專業領域 mRNA 突然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研究課題。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卡裏科終成科學界的明星。

一個成功女人的背後站著一個男人。

卡裏科1955年1月17日出生在匈牙利一個貧寒家庭,在布達佩斯附近的一個鄉村裏長大,從小對自然科學著迷,14歲時在全國生物競賽中獲得第三名。1978年,卡裏科在塞格德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開始癡迷於研究mRNA,並把這做為自己一生的研究目標。

陪伴她的卻總是研究經費短缺,移民美國後,經濟情況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每天為平衡家庭生活和職業而感到厭倦,想起錢太少就有點傷心。

然而,卡裏科的女兒蘇珊·弗朗西亞(Susan Francia)對童年的記憶有所不同,盡管她從來沒有見過父母放鬆過。春假意味著她要在媽媽的實驗室待上一周,因為他們沒有錢去度假,但他們的家庭充滿了歡樂,並對彼此的工作深感自豪。 

貝拉在他的工作日結束後改造了他們的房子,並打製了大部分家具。卡裏科工作很忙,但還是抽出時間烹飪匈牙利菜和烘焙巧克力蛋糕。蘇珊做作業時,聽到她媽媽把花生巧克力豆倒進盤子裏時發出的獨特的嘎嘎聲。 

蘇珊在賓夕法尼亞州阿賓頓鎮 (Abington Township,Pennsylvania)長大,就讀於阿賓頓高中(Abington Senior High School),後來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2004年畢業,獲得犯罪學和社會學學士和碩士學位。

蘇珊曾代表美國參加2008年和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賽艇比賽,獲得兩枚金牌,均來自女子八人單槳有舵手項目。她目前住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隸屬於美國賽艇訓練中心,跟一個建築師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Image

▲卡裏科一家在2012年倫敦夏季奧運會。圖片來源:Susan Francia

卡裏科說以前她去看女兒比賽領獎,人們介紹她是冠軍蘇珊的媽媽,現在她得了獎,有人介紹蘇珊是諾獎得主卡裏科的女兒了。母女倆惺惺相惜,彼此成就,彼此欣賞,彼此都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做到了世界頂尖水平,真是很難得。 

在美國,有很多默默無聞的科學家,拿著微薄的薪水,日以繼夜地在實驗室裏工作,就像當初的卡裏科一樣,默默做貢獻卻沒有被承認。卡裏科是幸運的,40多年的堅持終於得到回報。

卡裏科的境遇讓人聯想起中國的屠呦呦,同樣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一直默默無聞,多次提名參選中醫科學院院士卻落選。2015年,屠呦呦以其在青蒿素抗瘧疾研究方麵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大陸科學家,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女性科學家。

對於卡裏科與屠呦呦來說,獎與不獎,她們都是那樣不計報酬地刻苦鑽研,可控的是自己的科研,喜悅的是自己的科學發現,她們很少在名利場拋頭露麵,她們隻是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拯救生命。

在卡裏科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裏,她沒有獲得mRNA研究項目的資助,原因很簡單:她來自匈牙利,她沒有知名導師,沒有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過第一作者的論文,也沒有接受過常春藤學校的教育。 

如果當初不是她含淚離開美國去德國闖一闖,誰來拯救地球人?卡裏科的境遇也引發了美國社會和美國科學界的反思:科研人員的評價體係和科研基金的申請體係是不是存在著不公正和急功近利的特性?自吹自擂的長袖善舞的混得如魚得水,名利雙收,對科學的實際貢獻卻差強人意;而像卡裏科這樣真正熱愛科學的、不為名利的,卻捉襟見肘?

不過,當被問起對於想要幹一番事業的年輕人來說,去美國是一個好主意嗎?

這位匈牙利移民毫不猶豫地說:我肯定會說Y E S!去歐洲一些國家也會有所幫助,通過生活在一個新的國家,你可以學到很多關於另一種文化的知識,更加了解你自己,以我自己為例,我變得更加放鬆和容忍。

卡裏科的女兒蘇珊說得更加直白:我們已經實現了美國夢。我們來到這裏時幾乎沒有什麽,而且我們得到的機會也很小。我們遇到過挫折,也曾經沮喪,但我們利用它們繼續前進,並成為更好的人,也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Image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卡塔林·卡裏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圖片來源:Penn Today

 

 

尊重原創;轉載請與作者聯係。

Image

請掃二維碼關注小張老師

感恩的心  感謝有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baladirk 回複 悄悄話 為何自稱“小張老師”?
baladirk 回複 悄悄話 這不是原創,也不可能是原創,是從英文翻譯總結而來的。請注明原文的來源。謝謝。
JustWorld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上海複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購買了一億劑輝瑞疫苗,並準備繼續購買。但因為中國藥監局不批準,隻好把3000萬劑轉賣給台灣,3000萬劑用於香港澳門,剩下的4000萬劑不知所蹤,自然是被中國的官員們獨占了……

mRNA Covid-19疫苗效果好於自然免疫效果,全因死亡率和住院率低37%,到急診室的概率低24%。

它可以應用於各種疾病領域,包括癌症、傳染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罕見病領域。

冠狀病毒(COVID-19)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S蛋白)由3831 個堿基對(RNA)編碼組成。

莫德納Covid-19疫苗(mRNA-1273)用刺突蛋白的堿基對(RNA)編碼研製而成,RNA編碼許多處被修改,避免免疫反應,提高抗體產量,抗體穩定性,抗體殺死COVID-19的有效性等等。

其中一處重要修改是將RNA密碼的尿嘧啶(U)變成假尿嘧啶(Ψ),不引起機體免疫反應,即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貢獻。
小張老師398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謝謝分享。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在卡裏科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裏,她沒有獲得mRNA研究項目的資助,原因很簡單:她來自匈牙利,她沒有知名導師,沒有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過第一作者的論文,也沒有接受過常春藤學校的教育。 】
前兩年,當mRNA疫苗剛出來的時候,我讀到關於她的事跡,為她的曆程感慨。
依稀記得,她很長時間沒經費,一個原因是當時學術界普遍認為那個方向沒有前途。
今天通過博主這篇博文才知道她獲得諾貝爾獎,為她高興。
mRNA 那個 m 指的是 messenger。
有些人對身體內有人造的 messenger 感到不安。
網球名將 Novak Djokovic 寧願少贏幾個大滿貫冠軍,也堅決不打。
我讀到的解釋說,它們會很快被分解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