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淡如菊

北美小張老師的生活隨筆 烹雪飲茶琴棋書畫 攜幼扶老精耕細作 煮酒對詩談吐春秋
個人資料
正文

月色下的禪意 中元節的豐收慶典

(2023-08-31 19:04:29) 下一個

Image

父母喜歡依循傳統的陰曆,過生日自然也是陰曆的日子。

很多華人來美國之後,就很少過中國的節日了。今天是中元節,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稱為七月半,也有人稱其為鬼節。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節日,我知道這個節日的主要原因是我有一個姐姐就是在中元節出生的。

我覺得母親很會選日子生娃。姐姐居然在鬼節投胎,而我則與孔老夫子同一日壽辰。在中國時一直都不知道,來美國教中文,翻閱孔夫子的資料時,才突然發現:啊哈,居然與孔聖人同天生日呢,真是莫大的榮幸啊~

對中元節最初的印象是在老家,七月十五,母親總會做一種糯米傳統食品,類似湯圓,然後在黃豆粉和紅砂糖裏滾過,名叫麻糍(當地方言叫麻壘),類似Mochi (麻糬)。隻記得吃的了,其餘一概不清楚。

Image

圖片來自網絡

後來,出差到泰國。一天傍晚,泰國朋友帶我去海邊,看到不少人在海灘邊,有的放燈到天上,有的淌到海裏放燈在海麵上,場麵蔚為壯觀;我很好奇,覺得很好玩,很浪漫,也沒有顧及人們莊重的神色。

泰國朋友解釋,今天是七月十五,盂蘭盆節,放燈是為了祭祖、祀亡魂。他又問:你們在大陸沒有這個習俗嗎?我還以為這個節日是從中國來的呢。

我從大唐中土來到泰國這小島上,居然對此習俗一無所知,實在汗顏,也是那場文化革命的後遺症吧。

那天晚上,月自海上升起,碩大無比,朋友和我靜靜地坐在海灘上,海風拂麵,望著那滿天滿水麵的燈,看人們點燈為亡靈照亮回家的路,默默無語...

Image

準備開學一星期,開課也已經三天了。見到學生的那一刻,仿佛身上的每個細胞都調動起來了,看來自己是非常適合誨人不倦的。好多新學生的哥哥姐姐都曾經或者正是我的學生,真沒想到,自己曾經教過有些家庭的四、五個孩子呢。

開學初,收到一個家長的郵件,感謝小張老師對他兩個孩子的教育,並告訴我他大兒子大學畢業了將去上海工作半年。在近期西方人不願去中國的節骨眼上,這位學生對中國仍抱有極大的好感,真是難能可貴。

走進教室,去年畢業生的影子似乎還在其中,想到他們都已經開始大學生活了,不由得有些淡淡的哀傷。去學校郵箱取郵件時,看到一封郵件躺在那兒,打開一看,是一位畢業生寫來的,他說自從7年級開始,我的中文課就是他最喜歡的課,他希望某日從大學回來時能與我重逢。看得我心裏開始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看來,思念是雙向的。

Image

先生又開始了他的腦部按摩,每天在我的午餐盒裏藏進他的愛情打油詩。在學校午餐時,偷偷地瞄一眼,然後不由得微微一笑。我的身邊都是老師,真有點像男生給心儀的女生遞條子,女生怕被老師們抓個現行。

Image

寧園初嚐豐收的喜悅。每天清早我都邀請父母來幫我疊衣服,能夠為子女多做一點事,他們就會動力倍增。他們說,走到我家好像去公園鍛煉,在寧園看看花、看看樹、歇歇腳,然後帶一點地裏的收獲回家,又猶如趕集。

每次他們來時,母雞們都特別高興,紛紛從很遠的地方飛將過來,然後你一言我一語地好像在說:有沒有給我們帶東西吃哇?

Image

Image

這兩個禮拜,分別為家人過了兩個生日,先是父親的87歲生日,然後是姐姐的60大壽。每次在學校幹完活回家,就忙著張羅晚宴,累並快活著。

晚上盞燈時,一輪圓月冉冉升起, “超級月亮”現身夜空,這是8月的第二個滿月,將成為罕見的“超級藍月”。這也是一個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節日。

點上蠟燭,先將園中的收獲奉祀先人,然後再與家人一起品嚐勞動的果實,慶祝姐姐的生日,感恩“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願神靈庇佑,風調雨順,祈禱來年的好收成。

家宴後,送走父母、姐姐,收拾好碗筷後,回到書房,家人都已經進入甜美的夢鄉。月色如水,透過窗欞撒在書案上,夜是如此寂靜,隻聽得秋蟲在呢喃。心中充滿了禪意。

 

Image校園裏的小樹,一葉知秋

尊重原創;轉載請與作者聯係。

Image

請掃二維碼關注小張老師

感恩的心  感謝有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