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甲午戰爭的感悟

(2025-02-14 09:59:11) 下一個

甲午戰爭改變了中日兩國的命運,是徹底的改變。

 

01

原本隻是寫一篇單獨的文章,然後有讀者不斷來詢問後續,於是就一直寫。

雖然閱讀量不高,可對讀者的呼籲,本人還是決定響應,這是一個很好的互動過程。

甲午戰爭應該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之前影響最深遠的戰爭,沒有之一,就是後麵的庚子國變都沒有那麽深遠的影響。

甚至於在某種程度上,我個人認為,抗日戰爭在影響上也比不上甲午戰爭。

抗日戰爭有點像一個大國的觸底反彈,甲午戰爭則是徹底從高處摔落;一個自下而上,一個自上而下。

有時候我會思考,是不是甲午戰爭打贏了,後麵的抗日戰爭就不用打了。

很難用語言來表述,自漢武帝建立起朝貢體係以來,中國曆代大一統帝國都站在東亞地緣食物鏈最頂端。

盡管不同時期的大一統王朝對周邊的統治力有強有弱,可自始至終,都沒有動搖中國在東亞一哥的地位。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894年甲午戰爭之前,清帝國一共和外部對手打了三次大規模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

很遺憾,三戰全敗,可對當時的清帝國來說,不算丟人,畢竟對手太強大了;不是霸主英國,就是副霸主法國;甚至霸主、副霸主一起聯手上陣。

這也就是為什麽,盡管清軍是打一仗敗一仗,但清帝國還是被視為東亞霸主。

清帝國那幫小弟們都很崇拜帝國的,都覺得,好家夥,帝國居然能跟英法兩大超級強權硬剛幾輪而不倒,大哥威武。

所以基本上,但凡涉及東亞問題,清帝國都是歐洲列強繞不過去要商量的地區強權。

在之前幾次和西方列強的戰爭中,英法的胃口還比較小,第一次鴉片戰爭,先後賠償了1890萬兩白銀。

《南京條約》賠償了2100萬銀元,為了贖回被英國占領的廣州,又給了600萬銀元,合計2700萬銀元,折合白銀1890萬兩。

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帝國賠了英國1200萬兩白銀,賠了法國1000萬兩,合計2200萬兩。

中法戰爭,清帝國戰敗,可因為法國自己也打得一塌糊塗。

最終清帝國失去了對越南的宗主地位,卻難得的沒有給法國賠款。

過去每一場戰爭的失敗,賠償也就是千萬兩級別;直到日本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紀錄,2億兩白銀賠償,3000萬兩“贖遼費”。

很多人應該知道其中的一個小故事,日本最開始要3億兩賠償的,而且態度十分強硬,必須要那麽多。

要不是“日奸”小山豐太郎刺殺了李鴻章,搞不好真的要賠3億兩白銀。

不管2億兩還是3億兩,都震驚了西方列強。

更讓列強們震驚的是,日本敢要,清帝國還真敢給。

在以前大家都多少尊重清帝國,覺得不能逼得太狠。

要是逼太狠,大清帝國一怒之下,發瘋般地硬剛起來,這麽大體量的帝國,想想都讓人害怕。

可甲午戰爭打完,列強才驚訝的發現,這個龐大的帝國已經外強中幹到了相當拉跨的地步。

就算逼到牆角,大清帝國也是放不出幾個屁的,幾年後的庚子國變充分證明了這點。

看著日本一場戰爭打下來獲得的戰果足足是自己打十幾場鴉片戰爭才能換來,英法等西方列強徹底破防,還尊重個錘子。

之後的《辛醜條約》,賠款金額再度達到了全新的高度,這都是甲午戰爭刺激的。


02

被震驚的當然不止是西方列強,中國人的震驚也是空前的,前所未有。

以前隻被世界頂級列強打敗過,現在好了,東方小小的島國都騎在頭上拉屎了。

一千多年來,自唐朝開始到甲午戰爭之前,中國和日本硬剛過三次,兩勝一敗。

勝的兩次是在唐朝和明朝,敗的那次是在元朝。

元帝國兩征日本失敗,尤其第二次,三路元軍損失超過10萬人。

不過好在元日戰爭,中國是攻方,戰場在日本本土。

至於另外兩次,日本雖然是攻方,戰場卻從未波及中國本土。

通過幾次大戰,加上文化傳播方麵的影響;中國在心理、文化、軍事層麵對日本建立起了幾乎全方麵的優勢。

然而,這些優勢在甲午戰爭爆發後,蕩然無存。

《馬關條約》裏麵的條款對當時的清帝國來說,猶如羞辱。

不少人會覺得,日本胃口那麽大,是因為貪得無厭。

貪得無厭也許是真的,隻是在貪得無厭之外,怕是也有一絲心理報複的意味在其中。

被中國壓了千百年之後,他們終於揚眉吐氣,好像一個被壓到極致的彈簧,壓力釋放之後,瞬間迸發回彈,反噬巨大。

這個彈簧的威力也影響到了中國國內的局勢,如果沒有甲午戰爭,那就不會有慈禧太後失心瘋般的挑戰眾列強。

三十餘年洋務運動的失敗讓老太太破防了,她覺得靠硬實力不行,於是走上了“邪路”,希望能依靠投機取巧快速戰勝洋人。

甲午戰爭推動了戊戌變法的出現,而戊戌變法的失敗讓有識之士明白,清帝國就這樣了,沒救了。

孫中山等人的共和革命最終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古老的大清帝國最終被曆史的巨浪衝得粉碎。

乃至於民國時期的軍閥割據,最早都可以追溯到甲午戰爭。

庚子國變中的東南互保,很多人應該不陌生;那些東南督撫為什麽敢行此逆天之舉?

因為在甲午戰爭中,他們也沒有怎麽用心;有的接到了命令,卻背地裏抗命不從,有的從是從了,卻出工不出力。

然而這些人幾乎都沒有被處罰,清廷中央選擇“原諒”他們;說得透一些,清廷沒有力量再去處理這些地方實力派,這給了他們在幾年後聯手對抗中央的底氣。

這些地方實力派在清朝滅亡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也成了軍閥始祖。

軍閥割據的影響太嚴重了,完全可以這麽說,沒有軍閥割據,後麵的很多事情都不會發生。

許許多多的曆史悲劇,也有機會避免。

東南互保的源頭能追溯到甲午戰爭,在甲午戰爭中,不少地方派係明裏暗裏抗命,中央的權威受到很大削弱。

03

清軍的戰略戰術,統兵將領的問題,也不知道該怎麽總結。

很早之前,會覺得那些人不行;但看了相對完整的曆史後會說,是清帝國不行。

清帝國的體製決定了他們隻能培養出來那種低劣的官員、將軍、士兵;平時口若懸河、誇誇其談,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個個都是一把好手;對外作戰,除了少部分將領還有一些血性外,大部分已經不知道該如何來評價。

這麽來評價清帝國吧,你無法指望一個官方帶頭崇洋媚外的國家,其國民和軍人能夠對洋人硬起來。

從上到下的官僚集團都在瘋狂的奴役著老百姓,希望老百姓不要反抗,然後轉頭卻指望這些老百姓對外的時候能硬起來。

清廷中央大員們和李鴻章等地方實權派爭權鬥法,卻要求前線的將領能摒棄矛盾,合作對敵。

中央克扣地方,將領克扣士兵,官員魚肉百姓,然而中央卻希望地方能聽話,為自己賣命;將領希望士兵能拚命;官員希望百姓忘記對他們的殘暴統治,勇敢抵抗外敵。

這一整套邏輯實在是太奇怪了,根本說不通。

以這樣一套詭異邏輯搭建起來的清帝國在事實上喪失了起碼的動員能力,即便動員起來的資源,也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

很沉痛的評價,以清帝國當時的狀態,是不配贏得戰爭的。

日本為什麽能贏,靠運氣嗎?也許存在運氣的成分,人家賭上了國運,而賭注是明治維新的全部成果,最終人家賭贏了。

明治維新中前期,日本普通人很辛苦,尤其是日本農民。

日本沒有海外殖民地,資本的原始積累全靠壓榨本國老百姓,這點和清帝國沒有差別。

唯一的差別是,日本在壓榨之後,把難得的資金用於發展本國經濟、科技、軍事;清帝國的高層們則把壓榨上來的資金分成了兩份,一份用於發展洋務運動,一份則用於自己的享用。

所以,哪有無緣無故的愛恨情仇;種了什麽因,自然結什麽果。

甲午的故事就到這裏吧!

實在不知道該總結些什麽,最後說一條。

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可以歸結於落後就要挨打;到甲午戰爭時,那就得歸結於愚昧就要挨打。

 

 

作者:淮河雨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