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什麽西方人從來不說“有國才有家”?

(2023-06-15 17:24:40) 下一個

因為從擺脫社群主義到個人主義的發展,恰恰是西方進入現代社會的標誌。

自由主義的基礎是個人主義,是將單獨的個體作為所有理論出發的原點:先有個人,個人之間簽訂契約,形成公共道德以及社會與政治的製度等,一切都從個體延伸展開。

那個體究竟從何而來?

這就好像把 "蛋生雞"的假設倒過來問了一句"蛋從哪裏來的呢"?

我們先考察一下"個人主義"本身,其實大部分人對個人主義這個觀念的理解非常奇怪。它假設,先有單獨的個體,個體組成了社會,社會又造就了國家。

但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從來就不存在單獨生活的個體。每個人一出生,就生活在鄰裏、社區以及更大的共同體之中。

比如你出生以後,首先知道我是爸爸媽媽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隔壁小紅的鄰居,知道自己是學校裏哪個班級的成員。可能要到十幾歲才會想到,我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

在曆史早期,對每個人來說群體當然是在個體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個人也總是在社會關係中成長的。

所以社群主義的觀點似乎才更符合現實,明明是社會構成了個人,而不是個人形成了社會。

實際上,個人並不是先於社會存在的一個 "原子"。作為個體的"自我"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社會關係中被造就的,是被生活的共同體塑造而形成的。

共同體的英文是"community ",這個詞也常常被翻譯為"社群",可以指社區或者學校和工作團體,也可以指民族、國家這種大的社群。

個人恰恰是由社會構成的,先有社群,社群造就了個體,而不是先有孤立的個人,然後再由個人組成社群。

社群不隻是工具,也不隻是合作團體中的情感依賴。事實上,社群有一種紐帶關係,它在根本上定義了"你是誰",它塑造了你的身份認同、 生活理想、道德感與責任意識。

以上這是"構成性的社群觀":社群是"構成性的",社群實際上 "構成"了你這個人。

當然,那種孤立的、近乎原子化的自我,並不是自由主義虛構出來的 "先於社會的自我"(pre-social self)觀念,而是"後社會狀況"( post-social condition)造就的。

沃爾澤稱之為 "後社會的自我"(post-social self)觀念。

這種自我觀念反映了高度自由流動的現代社會的現實,它從根本上失去了確定性和統一性,個人不得不隨時重新創造自己。

自由主義的理論也部分真實地反映了現實,所謂"孤立的自我"確實存在。但它並不是脫離社會的存在,而恰恰是被現在這個社會所塑造的結果。

也就是說,個人確實是被社會塑造的,社群主義的這個觀點沒有錯。但它的錯誤在於,沒有看到現代社會已經改變了,正是這種新型的社會造就了個人主義所描述的"孤立的個體"。

在高度流動的現代社會,個人總是可以脫離任何一個特定的地方性社群,比如更換戶籍、長期定居、移民等等。

人類存在的生物"界麵"是個體的,這是基本的生物性事實;但它一直要到現代才展現出了它重要的文化意義。

現代社會的轉變,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高度的"流動性",總還在不停地移動和變化。

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加劇,人會先把自己看作獨立的個體,即前文所說的"個人主義",才更容易講通自己的故事。

個體的重要性和優先性突顯出來以後,生物界麵的個體性在文化中的意義才得以彰顯。個人主義這種"個體優先"的觀念也就開始流行,成為自我理解的主導形態。這就是現代社會的"個人主義"轉向。

所以並不是"西方人不能理解有國才有家",在我看來,從集體主義到個人主義的轉向,並不是所謂東西文明之別,而是古今之變所致,這恰恰是現代社會的標誌。

 

 

作者:香噴噴熱幹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