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烏戰場上,隨著西方國家援助的海馬斯火箭炮到位,對俄羅斯後方後勤基地和指揮中心發動精確打擊,俄羅斯方麵的火力強度比之前大幅度下降,攻守之勢開始轉變,俄羅斯不再是進攻方,而是成為防禦方,大批俄軍從烏東南下赫爾鬆,抵禦烏軍對赫爾鬆地區的反攻。
為何海馬斯火箭炮之前在美軍的戰爭中名聲不顯,這次卻在俄烏戰爭中大放異彩呢?
主要原因是美軍的空軍力量強大,像在伊拉克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空中力量狂轟濫炸,精確製導武器摧毀了對方的指揮所、後勤基地、坦克火炮等裝備,等到陸軍上場之時,對方已經是沒有多少還手之力了,海馬斯沒轟上幾炮戰爭就結束了。
而這次戰爭中,俄羅斯空天軍表現相當拉胯,初期低空突襲中,俄羅斯先進的SU-35戰爭屢屢被烏克蘭防空導彈甚至是對付低空、慢速的直升機一類目標的星空、毒刺等單兵肩扛導彈給揍下來,後期更是不見蹤影。俄烏戰爭沒有出現網絡軍事大V們預想的信息戰和空天軍精確製導武器轟炸,而是退化到二戰時期的裝甲洪流狂飆突進,空天軍扔鐵炸彈作為輔助;在第一階段俄羅斯坦克和裝甲車輛被烏軍標槍導彈打得狼狽不堪從基輔撤軍之後,更是退化到一戰時期的重炮轟擊的塹壕戰。
在這種局麵下,擁有精確製導的海馬斯火箭炮自然大放異彩。
為何俄羅斯空天軍如此拉胯,表現得跟紙麵數據大相徑庭?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俄羅斯電子技術落後,被西方國家製裁後,軍工企業沒有足夠的芯片,從俄軍最新式的導彈中甚至找到過民用滾筒洗衣機的芯片,可見俄羅斯在芯片這一戰略物資上已經是捉襟見肘了。
二是俄羅斯發動機技術不過關,俄羅斯的AL31F發動機,廣泛用於各類軍機上,號稱使用壽命1500小時,實際不到1000小時,飛行300小時就需要大修。反觀美國和西方國家發動機,使用壽命通常在6000-8000小時,高強度的使用,導致俄羅斯飛機發動機大量損耗,缺了心髒的戰機隻能趴窩,飛機被譽為相當工業的“皇冠”,而發動機則是皇冠上的明珠,西方發達國家有技術優勢,不是那麽好追趕的。
此次俄烏戰爭,可以發現西方國家的武器在標稱性能上大多有所保留,留有一定餘地;而俄羅斯裝備則水分相當大,“先進”的SU-35戰機頻頻被擊落,所謂的第五代戰機“T-50”可能也是樣子貨,據說在敘利亞戰場上多次被以色列F-35鎖定而一無所知,如果在實戰中早就被擊落了。
不像西方國家,武器裝備大大方方展示,普通民眾都可以參觀察看,性能一覽無餘;俄羅斯的武器像T-50之類,一直是秘不示人,現在看來,很可能是性能落後不保密的話,俄製武器就賣不出去忽悠不到冤大頭了。
這次俄烏戰爭對俄製裝備出口是個沉重的打擊,印度、印尼都開始毀約不再願意購買俄製武器,這對於因受製裁和戰爭支出外匯缺乏的俄羅斯而言不啻雪上加霜。2021年,俄羅斯簽訂了520億美元的武器出口合同,估計是難以履行了。
2
能源是俄羅斯主要出口產品,俄聯邦有一半的財政收入依賴於石油和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出口,以至於有人說俄羅斯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加油站”,能源的出口對於俄羅斯來說舉足輕重。可以看到,近20年來,俄羅斯對外發動戰爭均是處於油價高漲的時期,而對外戰爭的一個目的也是為了維係高油價、控製能源通道。
俄烏戰爭短暫推高了油價,但隨著戰爭的持續,石油價格已經從高位下跌,布倫特原油已經從戰爭爆發後的125美元每桶跌破95美元每桶,跌幅達四分之一。而且隨著美聯儲加息,美元指數進入上漲周期,美元指數從90的低位漲到106,通常能源和大宗商品與美元指數走勢相反,油價存在進一步下跌可能。
加上製裁,俄羅斯原油出口不暢,需要降價20%以上出口,這會導致俄羅斯財政收入大幅度降低,所謂越打財政收入越好不過是個笑話。
還有些人寄托希望於冬季來到,西方國家能源需求大增,會對俄羅斯低頭。這也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
事實上,石油和煤炭都不是什麽稀缺資源,像沙特等海灣地區國家,出口原油是以銷定產的,根據需求量來確定產量。當然,原油產能的提高需要加大投入和勘探設備的到位,需要時間,但價格高企會有大量的投資進入,到了冬天說不定會原油過剩。
拜登訪問沙特和海灣地區,要求沙特提高原油產量,沙特對於拜登的到訪不太熱心,跟川普到訪的待遇是天壤之別,因為民主黨揪著沙特記者被害一事不放。其實民主黨可是沙特的大財神,正是民主黨白左大搞環保和清潔能源,打壓美國石油和頁岩油氣企業,使得油價大漲給沙特送了一筆錢。
雖然沙特不情不願,但仍然會增產,一是不願得罪美國,二是他不增產其他國家會增產,原油上90美元/桶已是高價,要知道在美國大賣頁岩油氣的時候石油價格甚至低至20-30美元/桶,沒誰會跟錢過不去。
俄羅斯唯一能用的武器大概隻有天然氣出口了,俄羅斯目前天然氣庫存已滿,而輸送給德國的“北溪1號”線路隻有滿負荷的20%。
為了拿捏德國,俄羅斯借口渦輪機檢修降低了“北溪1號”的輸氣量,盡管德國總理舒爾茨說渦輪機已經維修好了,可以隨著交付給俄羅斯,但俄羅斯就是拖延不去提貨。
隻是能源製裁是枚雙刃劍,傷害對方的同時首先傷害自己,短期來看有一定作用,長期如果和德國和西歐國家找到替代能源,俄羅斯失去的市場卻難以回來。總體來說,在工業革命之後,生產過剩,是買方市場而非賣方市場。
再說,相對於石油煤炭,天然氣不好儲存、運輸,完全可以被替代,無非是西方國家從環保角度出發,認為天然氣是“清潔”能源而大力推翻,一旦放棄這些政策,天然氣的市場份額很容易被石油煤炭水電等傳統能源取代。德國聯邦議會審議通過了德國政府提交的多項能源子法案,把淘汰煤炭的時間延遲到了2038年,並決定重新啟動國內的燃煤電廠,直到2024年3月底。
歐洲不再依賴俄羅斯的能源,對於俄羅斯是比起武器出口市場萎縮更為恐怖的災難。
其實從2月24日開戰未能一擊拿下基輔,俄烏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就可以說那個人的戰爭已經失敗,無論是從軍事上還是經濟上而言,俄羅斯帝國之夢再次破碎。
3
俄羅斯一直有一個帝國擴張之夢,否則也不會從一個小小的森林公國擴張成為1700萬平方公裏的大帝國,巔峰時期麵積超過2000萬平方公裏了。
俄羅斯在曆史上有過三次擴張期:
一次是沙皇俄羅斯帝國時期,靠著擊敗拿破侖帝國成為歐洲憲兵,跟德國瓜分波蘭,在高加索地區擊敗奧斯曼帝國,成為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大帝國,隻是其夢想拿下君士坦丁堡,恢複東羅馬帝國的榮光,因為英法阻擋在克裏米亞戰爭中失敗而未成功,沙俄帝國因為一戰中與德開戰損失慘重,士兵嘩變而崩潰。
第二次是蘇聯帝國,在二戰中戰勝德國後,蘇聯把中東歐地區收入囊中,開啟冷戰,在全球跟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爭霸,一度達到了擴張的巔峰,但在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潭後,因為經濟崩潰引發全麵崩潰。
這一次那個人發動對烏克蘭戰爭,企圖複興沙俄帝國,遠遠不能夠與前兩次相比。
因為此時俄羅斯的實力大降,已經在全球排名10名之後,僅僅跟意大利、韓國相當,不如當年沙俄帝國和蘇聯帝國遠矣,隻能說是帝國灰燼複燃,不足為慮,美國和北約甚至都沒親自下場,也未把俄羅斯列為未來最大威脅。
當年蘇聯帝國是俄羅斯最為輝煌的時期,可以在全球跟英美發達國家掰手腕,甚至在越南戰爭期間讓美國哀歎“時間並不在我們這一邊”。
一個如此強盛的大帝國,為何短短十多年後就突然一夕而亡了呢?比起明朝的滅亡更讓人不可思議,畢竟明朝外有建奴、內有流民,小冰河、幹旱、瘟疫……天災人禍不斷,加上崇禎操切做事急功近利瞎折騰,以全盛之國17年而亡並不為奇,而蘇聯仿佛是在一夜之間崩潰的。
蘇聯的崩潰首先是經濟上的崩潰,但軍事上技不如人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蘇聯帝國軍事力量在入侵阿富汗時已經顯示出衰敗之相,但在越戰後期就已經出現端倪。
在越戰中,清化大橋一直是越南北方政權軍事運輸的最重要通道,一旦這條通道中斷,越南北方政權在南方的軍事行動必然深受打擊。清化大橋對當時的越戰格局有很大影響,美國必欲除之而後快。
清化大橋長度達到500米,寬度也有11米,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就多次以這個大橋為目標進行轟炸。根據後來的統計,在整個越戰期間,為了徹底炸毀清化大橋,美軍至少花費了10億美元,因為這個任務損失的飛機總數量高達100多架。
但從始至終,清化大橋都屹立不倒。為了防備美軍的空襲,當時的北越政權在清化大橋周邊部署了嚴密的防空網絡,包括傳統的防空高炮、和大量的蘇聯援助先進防空導彈等等。
1972年4月27日和5月13日,美軍當時主力的F4戰鬥轟炸機分兩次重點轟炸清化大橋,兩次行動全部使用最新研發成功的寶石路2型激光製導炸彈,第一次投射了5枚寶石路,第二次行動投射了15枚,寶石路在使用中表現出了極高的精確度和打擊威力。
當時美軍F4戰鬥轟炸機發射的寶石路激光製導炸彈不但準確命中清化大橋,甚至還出現了多枚寶石路命中清化大橋同一位置的情形,而蘇聯援助的防空導彈形同虛設,無法對高空投彈、使用精確製導的F4轟炸機形成威脅。
蘇聯軍事上的標誌性失敗是在1982年的貝卡穀地之戰。
1982年6月9日,以色列空軍對黎巴嫩貝卡穀通過短短6分鍾的攻擊就徹底摧毀了敘利亞和蘇聯苦心經營10年耗資20多億美元的19個薩姆導彈陣地;在其後兩天的多次空戰中以色列空軍利用先進的F15、F16戰鬥機配合預警機和電子幹擾機作戰,僅損失數架無人機,就擊落了敘軍裝備的84架蘇式裝備飛機,創造了一個84:0的輝煌戰績。
這標誌著蘇聯軍事裝備已經全麵落後西方國家,蘇聯軍事裝備落後的原因是錯失了信息革命,在電子管和集成電路路線之爭上選錯了道路,樓主之前的文章有提及。
對於蘇聯的計劃經濟體製來說,這是一種必然,計劃經濟體製下不可能有科技革命和創新,創新需要自由思想和試錯,一切都是計劃何來創新?
當然,任何體製都有其優劣之處。計劃體製本來就是一種戰時體製,集中一切力量用於軍事,二戰時期的德國就在這種製度下吃了大虧,開戰初期消滅蘇聯數百萬主力部隊,但蘇軍後續部隊源源不絕,因為蘇聯的整個體製都是為應對戰爭而生的,是一種軍事帝國製度。
何謂帝國?
帝國是靠暴力維係的組織,不事生產、靠對外擴張和掠奪財富和土地,一旦帝國武力下降不能對外擴張,則必然會陷入內卷而崩潰。
所以,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蘇聯在美國的核戰爭威脅下而退卻時,蘇聯帝國崩潰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
不能對西歐發動全麵戰爭,比發展和技術創新,蘇聯帝國無論如何是比不過的。隨著電子技術科技革命的到來,蘇聯的軍事力量全麵落後,連阿富汗都拿不下,不能對外擴張,坦克和大炮不能當飯吃,經濟崩潰也就接踵而至。
4
不唯俄羅斯,這個星球上很多國家都曾經有過帝國之夢,像法國、德國、日本,甚至是土耳其、伊朗。
過去常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這是指大陸,這個星球還從來沒有統一過,哪怕是大英帝國,也隻是“日不落帝國”,並未實現全球一統。
在工業革命之前阻礙全球統一的是技術障礙,當時的科技不足以支撐一個全球性統一帝國,信息和命令從帝國的首都傳遞到邊境都需要數天到一個星期,所以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而蒙古帝國也分為四大汗國,為了治理方便。
工業革命之後隨著科技革命浪潮地球進入全球村時代,全球統一在技術上已經不是問題,電子波一秒鍾之內能夠把信息傳達到全球,飛機也能在一天之內抵達全球任何一個角落。而且環保問題、氣候問題、難民問題、公地悲劇等任何一國也無法解決,全球需要一個統一的治理,這是時代的需求和曆史的必然。
如何統一?按照春秋戰國的模式是各大國吞噬小國,最後幾大帝國決一死戰,以暴力統一。
核武的出現,加之繼承英國霸權的美國注重海權和貿易而非陸權,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在經曆過二戰和冷戰的勝利之後,已占據相當大的優勢,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成為冷戰結束後第一個挑戰者和犧牲品,但並非最後一個。
雖然在冷戰勝利之初,福山所言“曆史的終結”為時尚早,還有俄羅斯的帝國之夢反彈,土耳其、伊朗等也未放棄帝國迷夢,但大勢已成,所有企圖複興的帝國均將會被壓製,失去其衛星國與武力維係的邊疆區域。
曆史的終結雖然姍姍來遲,但終究會到來。
作者:大江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