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是思維病毒!

(2021-02-04 17:12:49) 下一個


如今這個時代,隻要點開微信、微博上的熱帖,對底下的留言評論稍加關注,不難不被當中的“戾氣”所震懾。

這些留言往往歧見紛紜、黨同伐異,常使人有置身亂局之感。特別是出現社會重大事件的時候,網絡上會迅速集結幾股勢力,大家各懷立場、尖銳對立,彼此視對方為“烏合之眾”,並不遺餘力地攻擊謾罵。
 
偶爾也會有一些有思想的聲音,但聲音實在微弱,很容易就會被那情緒的狂潮所吞噬。
 
在虛擬世界中的“戾氣”還非常有“傳染性”,如果經常瀏覽這些網絡熱帖,很輕易地就會被煽動起來加入“戰鬥”。
 
與其指責是“烏合之眾”,不如說這些人陷入了局限思維中。
 
我們都會使用自己的大腦,但大多數人從來沒有學會如何有效地思考。思考是一種後天習得的技能,如果你使用社交媒體,或者盲目聽取別人的意見,你就可能接觸到很多荒謬無用的邏輯思維,這些被稱之為“局限思維”。

局限思維所體現的不是愚蠢傻笨,也不是孤陋寡聞,而是一種徒勞無效的思維方式。
 
一個人可能聰明伶俐又見多識廣,卻不善於思考,這種情況十分正常。各種幻想和徒勞無益的思考,它們限製了我們認識世界、理性行事的能力。
 
一旦你學會看清自己的思維陷阱、學會如何擺脫,你就掌握了更高明的手段,你就可以更具洞察力,成為一個你想成為的智者。
 
對此,我總結了局限思維主要的9個表現形式。

局限思維主要的9個表現形式
 
1.錯誤的臆測

如果你對別人不滿是基於你覺得自己能夠推斷出他們內心的想法,那麽你可能正陷於思維陷阱之中。
 
人類常常認為自己善於推斷別人的想法,實則不然。事實上,我們在這方麵糟糕透頂。而且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們通常在認為自己擅長某事的同時,認為別人並不擅長。
 
公眾人物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遭到網友的激烈批評,但在他們受到的批評中,可能有 90% 都是因為陌生人錯誤地猜測了他們的想法。
 
批評的人會誤解他們內心的想法,而且還非常肯定地認為自己沒有誤解。
 
錯誤的臆測會導致我們經常因為別人認為我們在想什麽而受到懲罰。
 
比如,一位同事向人力資源部告發你,因為他認為你使用的某個普通用詞表明你是個偏執狂。事實上,你的同事根本無法從你所用詞語的蛛絲馬跡中推斷出你的隱秘想法。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陷入思維陷阱,記住下麵這兩條規則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
 
① 如果你的觀點依賴於準確了解他人的內心想法,那麽你可能正陷於局限思維。

② 如果普通的解釋符合事實,但你卻選擇了不同尋常的解釋,那你可能對自己的觀點太過自信了。

2.盲目自信

如果你認為自己一貫正確,覺得自己能夠預測未來。盲目自信可能表明你正陷於思維陷阱之中。
 
盲目自信的一大缺點是,我們在頭腦中構建了一個基於錯誤認識的虛假世界。
 
我們自以為是地相信自己能夠辨別哪些新聞報道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們自以為自己知道如何雇用優秀員工;我們以為科學研究能告訴我們一些有用的東西,直到新的研究成果無法證實我們之前的想法……
 
盲目自信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簡單來說,越無知的人,越容易盲目自信。

3.行為決定形象

局限思維最危險的一種形式是認為人們應該“做他們自己”或“做真實的自己”。
 
“做自己”這種思維方式認為你的頭腦決定了你是什麽樣的人,對此你無能為力。你生來就具有某種性格,不管是好是壞,你一生都會是這樣的人。
 
的確,我們的 DNA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麽樣的人。但更有效的思考人生經曆的方式是:你的行為決定了你是什麽樣的人,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製自己的行為。換句話說,你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改變自己。
 
例如,學禮,並養成經常用禮的習慣,會使你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人,即使你不是生來如此。
 
如果你能通過有意識的行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那就不要一味地“做你自己”。你的行為能夠決定你是什麽樣的人。

4.拒絕承認錯誤

如果你犯了錯誤,而你對此的反應頂多是“其他人也這樣做”,那你就是陷入了局限思維。
 
如果你在為自己的觀點辯解時說“對方也在這樣做”,那麽你就是放棄了成年人的處事方式,進入了兒童遊戲模式之中。

小孩子會辯解說:“我姐姐也這樣做!”而大人則會說:“是我的錯,真不該犯這種低級錯誤!我打算下一步這樣做,以彌補我犯的錯誤。”

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或拒絕承認自己團隊的錯誤,那是一種思維陷阱,會讓你顯得渺小,也不利於任何人的利益,因為你關心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如何與人爭鬥。
 
要想擺脫這種思維陷阱,首先你要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闡明自己解決問題的打算,如此一來你就自由了。如果有人對你的團隊提出合理指責,而你所做的回應頂多是“對方也這樣做”,那你就是囿於局限思維。

5.詆毀他人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如果有人做了讓你欣賞的事情,你最好不要問他為什麽沒有早點兒著手,否則就是局限思維的體現。
 
如果你曾經有過工作經曆,就會知道別人很容易詆毀你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讓你顯得既懶惰又愚蠢。他們隻需要問一個問題:“你為什麽不早點兒著手呢?”
 
對這個問題,你沒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即使你的理由很充分。批評你的人會不無得意地告訴你,假如換作一個更優秀、更高效的人,可能早就成功了。沒有人能夠反證這一點。你隻能用言語反對對方,而我們生來就相信幾乎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更快。
 
與“你為什麽不早點兒著手呢”這一問題相似的問題是“你為什麽不早點兒告訴我呢”。
 
同樣,對這一問題我們依然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因為你永遠可以早點兒打電話、早點兒發短信,或者早點兒做別的什麽事。世界上沒有哪件事能稱得上是“足夠早”的。

6.總想賦予巧合以意義

巧合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但我們人類總想賦予巧合以意義。我們在這樣做的時候,往往會陷入局限思維的陷阱。
 
局限思維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是把個別情況當作整體模式或趨勢來對待。這種觀察性“證據”的專業術語是“逸事證據”,意思是該證據來自隨意的、非係統化的觀察,而不是出自科學的或其他可信的數據。因此,它不應被視為具有說服力。
 
例如,如果某個戴綠色帽子的人狠狠地擊打你的肚子,你可能會得出不合理的結論,認為戴綠色帽子的人很危險。如果你比較理智,那就該意識到這隻不過是一個逸事證據,並不能代表所有戴綠色帽子的人。
 
有時候巧合的確也有些許意義。但大多數情況下,巧合會對你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產生誤導。如果事情帶有情感因素,而你已經先入為主,相信其中的某些方麵,那你就會期待外界環境發出很多假信號。
 
例如,如果你懷疑戀人在撒謊,你會突然發現到處都是撒謊的跡象,即使這些跡象是假的;如果你認為工作中的某個計劃非常糟糕,那你會發現所有的信號都表明你是正確的,即使並非如此。

你越是關心某件事,就越容易賦予巧合以意義。

7.糾結於準確性而不考慮發展方向

如果你發現自己糾結於準確性而不考慮發展方向,那你可能陷入了思維陷阱。
 
托馬斯·愛迪生的目標是發明一種實用燈泡,但是,假如沒有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他的目標將毫無用處。
 
他的方法是不斷地試驗各種不同的方法,直到其中一種有效為止。假如愛迪生的目標過於具體,堅持使用一種燈絲或開發一種燈泡,他就很可能會失敗。他的方法比較隨意,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不知道什麽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他利用自己的方法找到了最佳解決方案。
 
領導者通常明白,一種方法需要經常嚐試,才能提高得到滿意結果的概率,即使你不確定結果是什麽。
 
例如,上大學並不斷學習新的技能可以讓你提前做好準備,迎接很多不同的機會,但你無法預測這些機會會給你帶來什麽。如果你找到了改善飲食和健康的好方法,那這些方法可能對你的健康、個人生活甚至職業生涯都有幫助,但你無法準確預測其作用方式。

在涉及你的個人生活、商業活動和政治觀點時,隻要切實可行,你就應該優先考慮方法,然後再考慮目標。目標能夠帶給你一條通往勝利的道路,而方法卻可以提供多種取勝之道。

8.沉溺於過去

如果現實為我們提供了足夠的成功之道,而你依然沉溺於過去不能自拔,那就是局限思維在作祟。
 
很多人童年過得並不愉快,也不願意談論原生家庭。因為那些記憶嚴重幹擾了我們成年之後的幸福,即便事件本身早已在曆史的長河中消失得無影無蹤。過去隻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但這足以毀掉我們現在的幸福。
 
如果不愉快的記憶妨礙了你的幸福,試著用一些新的、有趣的想法把那些破壞性的記憶排擠出去。讓自己的身心忙碌起來,時間會消弭一切不愉快的記憶。

9.負麵情緒

如果你對某件事沒有任何積極的想法,卻發現別人比你更樂觀,那麽你可能陷入了局限思維之中。
 
我們向來無法擺脫生活中的問題,其明顯的負麵影響是我們很容易讓自己抓狂。

但如果在任何情況下你看到的隻是問題,那麽你的視野就可能會受到限製,無法看清全局。你可能見過這樣的人——他們非常固執,認為周圍的一切都有問題,自己的前途黯淡無光。
 
事實上,一切都有問題的情況極為罕見,並且人們在看到問題出現時會迅速做出反應,避免發生最壞的情況。長期的消極情緒無異於殘酷的思維陷阱,人們需要樂觀和希望,這樣才能發展進步。

跳出局限思維的4大方法

局限思維會嚴重阻礙我們對現實世界的清醒認知,我提出了跳出局限思維的4大方法,可以嚐試下:
 
1.關注積極的一麵
 
消極看問題就會陷在思維陷阱裏,應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消極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意識地尋找積極的想法和事情。
 
你可以把自己的大腦想象成一個有限的空間,如果你用消極的想法填滿這一空間,那麽你的思維中將全是消極思想和對健康的擔憂,這樣就沒有空間留給健康、高效和積極向上的思維。
 
如果你很難驅除腦海中的消極想法,不要試圖不去想它們,因為這隻會讓你想得更多。相反,設法找到你能想象到的最積極、最“固執”的想法,然後集中精力思考這些想法,直到你的思維空間被完全填滿為止。
 
2.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可以最快速的填補知識的空白,彌補我們在思考方麵的不足。

如果你每天都花時間做一些富有成效的事情,無論是學習有用的知識還是鍛煉身體,你就會感覺自己是在掌控生活。這種控製感既能激勵你,又能讓你滿意,可以幫助你做更多有用的事情。
 
3.了解事情的背景
 
人們陷入思維陷阱最常見的方式可能是不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隨便瀏覽一下當天的新聞標題,你就會驚訝地發現,有那麽多所謂的新聞故事隻不過是人們因為不了解其中的背景而誤解了某人所說或所做的事情。
 
也許我們在做決定時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忽略了相關的背景,但更大的問題源於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麽。

想一想你曾有過的所有這種經曆:你對新聞中的某個話題有自己堅定的看法,結果後來卻發現自己並不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這種情況很常見。
 
最初的報道常常是錯誤的或斷章取義的,所以對你在新聞中看到的消息立即產生興趣隻是浪費精力。隻要再等幾天,一旦你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你就會知道報道的事件並沒有那麽慘烈,或者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實際上是一場災難。這兩種可能都是存在的。
 
4.拓寬人生道路

“待在自己的車道上”時間久了,就會以為世界就是眼中看到的那個樣子。
 
如果你碰巧是世界上在某種特定技能方麵最優秀的人之一,比如體育、音樂或科學,而你也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行業,那麽你可以“待在自己的車道上”,並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致。
 
但我們大多數人在任何方麵都不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甚至連優秀都談不上。如果你屬於這種情況,建議你經常性地離開你的車道,去學習新技能和新方法,重新認識世界。
 
拓寬人生道路的最好方法就是經常性地離開原有車道,這樣你就能學到新技能。
 
離開原來的車道,學會一項新技能可以帶來豐厚的回報。這一經曆不僅可以極大地提升你的自信心,也可以幫自己更全麵的認識這個世界。

 

作者: 一凡人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