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專製社會的奴才

(2021-01-06 18:20:56) 下一個

什麽樣的人,是皇帝最需要的?第一是忠誠,第二是忠誠,第三是忠誠。但,天底下會憑空掉下來忠誠嗎?所謂忠誠,不過是隨從審時度勢,跟老大之間達成的微妙的默契。紐約大學政治學教授布魯斯·梅斯奎塔和他的合作者認為,對於統治者而言,建立一個穩固的執政聯盟至關重要。怎麽建立這樣的執政聯盟,這是真正的難題。

執政聯盟的人數不能太多。統治者需要給追隨自己的人提供足夠多的好處,才能讓他們死心塌地聽自己的話。如果執政聯盟中的人數太多,需要用來收買人心的成本會太高。執政聯盟的人數也不能太少,如果太少,尤其是這些少數的支持者是不可替代的,那麽他們又可能成為潛在的競爭對手,令在位者寢食難安。最佳的結果是,在執政聯盟內部的人數很少,但在門外等著入場的候選者很多,隨時可以替補,這將使執政聯盟內部的成員感到競爭的壓力,天天想的都是如何緊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這種權衡導致執政聯盟時常處於一種失衡狀態。在位者會不斷調整執政聯盟的成員,這也是為什麽曆史上幫助執政者上台的那批人,有很多最後都會遭到清洗。希特勒在通往權力的道路上,初期非常倚重準軍事組織“衝鋒隊”(又稱“褐衫軍”),但他後來無情地殺害了數百名昔日的支持者,成立了另一支準軍事組織,即黨衛軍。有時候,統治者會有意地鼓勵額外的競爭者,分化對手陣營。比如,坦桑尼亞的議會和總統職位長期被坦桑尼亞革命黨把持。坦桑尼亞革命黨一直暗中支持小黨參加選舉,並為少數民族、婦女等群體指定席位,這樣做就是為了避免真正的對手坐大。同時,統治者心裏明白,與其擁有一批能幹的潛在對手,不如找到很多忠心耿耿的庸才。一個始終有效的策略是,選擇那些無法登上權力頂峰的人做為自己的親密戰友。比如,薩達姆挑選了一名基督徒塔裏克·阿齊茲做為第二號人物,因為他知道,在一個伊斯蘭國家裏,阿齊茲是不可能成為統治者的。

哪怕是獨裁政權,也並非一點不關心社會大眾的福利,它們有時候也會提供各種公共產品,比如公共教育和公共衛生。但是,在提供公共教育的時候,獨裁政權更偏好提供初等教育,而非高等教育。要是工人和農民接受了一些基礎教育,其勞動生產率會隨之提高,並貢獻更多的產出,但不必把他們教得都有獨立思考能力,時不時質疑政府的權威。數學和科學,在任何一個政權下都會得到支持,但是不是要教授社會科學,怎麽教授社會科學,就得好好思量一番了。古巴擁有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數得上的良好的醫療體係,這是因為古巴缺乏自然資源,嚴重依賴農業,尤其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甘蔗種植業,一支健康而且受過適度教育的勞動力大軍是維持政權生存必不可少的。

獨裁政權更關心把資源用於少數人組成的執政聯盟,而非惠及廣大民眾。難道獨裁者不擔心群眾的不滿,不擔心人們起來造反嗎?與通常的見解恰恰相反,貧困、貧富不均和自然災害反而有助於鞏固獨裁體製。心滿意足的特權階層不會起來造反,處在社會最底層的窮人也沒有心情起來造反,他們更關心如何填飽肚子。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獨裁者甚至有意縱容腐敗,這將讓他們加倍效忠於政權。首先,他們會感謝政權給了他們斂財的機會;其次,他們明白,如果有不忠誠的表現,將很可能失去特權並被檢控。同理,沉重的稅負給普通大眾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這反而使得加入執政聯盟變得更有吸引力,沒有加入的人想方設法要擠進去,已經加入的人天天擔心會被踢出去,所有人都會對領導人更加忠誠。

當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獨裁者往往會誇大災害的程度,借機鞏固自己控製政治經濟體係的權力。2008年,一場超強颶風橫掃緬甸南部,風暴摧毀了整片整片村鎮。緬甸軍政府沒有去救助難民,而是把人們從避難所驅趕出來,要求他們回到自己的已經蕩然無存的村子。軍隊奪走了從境外運來的救援物資,告訴災民,他們可以吃青蛙。據估計,約有50萬人死於這場災難,所幸的是,這些死人是不會抗議的。

一般情況下,大眾的不滿並不會直接導致政權的覆滅。畢竟,大眾總是會不滿的。當他們貧窮的時候,他們抱怨自己沒有錢;當他們富裕之後,他們會抱怨別人的錢比他們的更多。導致政權覆滅的直接原因,是執政聯盟出了問題。蘇聯一夜之間土崩瓦解的原因就是,內部占據統治地位的黨國精英對戈爾巴喬夫的政策表示不滿,主動放棄了對原有體製的支持。


作者: 直麵傳統文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