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世道變壞,是從仇恨資本家開始的!

(2020-12-25 19:08:17) 下一個

1 抹黑馬雲和李嘉誠

這兩年,馬雲不再是光鮮亮麗的創業英雄,特別是在今年,幾乎是遇到了全麵圍剿。 自“996福報“引發社會爭議後,馬雲又先後經曆了B站被瘋狂批判、螞蟻金服暫停上市、進軍社區團購被自媒體和主流媒體狂批。 在疫情期間,馬雲還因在全球為中國搜尋抗疫物資被狂點讚,一眨眼,就變成人人唾棄的醜陋資本家形象,真讓人萬分感慨,民意如流水。

這其中,最讓我毛骨悚然的是B站被群嘲事件。 2020年,4月26日,馬雲對阿裏橙點公益獎的發表一個寄語演講,題目是《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並掛到B站阿裏官方賬號上去,40萬的流量,引來了7000多條彈幕,9000多條評論,視頻完全被批判的聲音淹沒,彈幕區和評論區都淪陷,慘不忍睹。 慘到阿裏官方賬號最後不得不連標題都給換掉,由“商業本身就是最的公益”改為“用公益的心,商業的手段,科技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 就這樣,網友還是在拚命的攻擊,到最後阿裏官方賬號不得不刪除了這個視頻。 馬雲這次被懟,主要是寄語的最後一段總結陳詞: 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它創造價值,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讓無數人就業,讓無數人看到希望。無論是商業還是公益,我們今天所有的一切,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讓無數人對工作和生活充滿希望。這段話表達的重點是:商業創造價值,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對馬雲這段話,B站的網友輕輕鬆鬆就完成了反駁和批判。 看著這些評論,我們其實很容易找到這次事件的元凶,分別是大學的《馬哲》和中學的《思想政治》。

有著同樣遭遇的另一個企業家叫李嘉誠,他的命運也許就是馬雲的將來。 一提李嘉誠,我們知道他曾是亞洲首富,但他沒有和具體的哪個產品有什麽關聯,因為他開超市、搞港口、開發房地產,投資基建,很多人都不認為李嘉誠算一個正經的企業家,隻把他叫作一個商人。 在二十世紀最後那幾十年間,李嘉誠被認為是香港獅子山奮鬥精神的代表人物,出身貧寒,卻成為首富,沒有比這更能激勵人心的。 那時的香港,是一個蒸蒸日上、充滿希望的城市,李嘉誠的成功鼓舞了無數普通香港人為美好生活而奮鬥。 然後這一切,在二十一世紀開始後就成為曆史了,李嘉誠現在在香港已經成為唾棄的對象。 最有名的一個段子,就是一個香港的小學生,寫了一篇作文,裏麵寫道: “李嘉誠,名副其實,香港就是李家的城”,要買東西,要去百佳超市,李家的,要打電話看電視,電信盈科,李家的,要喝水,屈臣氏,李家的,要買房,李家的,要租鋪,李家的,要去碼頭,李家的。處處離不了李家,小學生諷刺道:“他們的力量遠超人類,為打工仔遮風避雨,使香港免受風球、暴雨的侵襲。他們付出了那麽多,隻是希望我們可以準時上班,不準時下班。這都是誠哥的偉大。" 這段話,也許不久就要被大陸的網友改編成這樣了: 與朋友聯係,用微信,馬家的,打遊戲,王者榮耀,馬家的,要買東西,去淘寶,馬家的,要理財,用支付寶,馬家的,要借錢,用花唄,馬家的,要買保險,上支付寶,馬家的。。。。他們的力量遠超人類,付出這麽多,就是希望你們可以來幫我996。

李嘉誠名望急劇下降,也是因為一宗勞動權益事件,2013年,一批葵湧貨櫃碼頭外判商工人(非正式工人),不滿工資15年來有減無增,發起罷工,前後曆時40天,成為香港二戰後最長的一次工人運動。 這個碼頭是世界上最大的這個私營貨櫃碼頭,隸屬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港口集團,碼頭工人大多受雇於外派商——從某種程度上說,李嘉誠並不是工人們的直接雇傭方,也非談判對象。 然而,工人們卻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他。他們在位於中環的長實總部門前拉起橫幅:“全球華人首富,剝削工人致富”;“養起李,養不起家”。各類社會媒體也開始對李嘉誠進行口誅筆伐,李首富在香港聲望一度跌到穀底。 李嘉誠曾深愛香港這座讓他白手起家的城市,在成為首富後,堅稱“愛國、愛港,永不遷冊”,然後碼頭工人罷工事件後,李嘉誠不無傷感地向輿論婉轉表示:若是香港人真的不喜歡他在香港投資,他可以把資金投到別的地方。 果不其然,李嘉誠加速了對歐洲的投資,轉而大量出售香港和大陸的產業。

在《地產霸權》一書的導讀中,梁文道如此寫道: “最近十多年來,香港社會對富豪的看法有很大變化。十幾年前坐出租車和司機講起李嘉誠,十個有九個會豎起大拇指,稱他做‘李超人’;今天要是坐出租車和司機討論‘誠哥’近日的事跡,我保證十個裏頭有十個會一聽到他的名字就立刻大罵‘官商勾結’,甚至叫他為‘奸商’。”

2 香港,自由光環正在消失

不光是李嘉誠,整個香港商界的大佬都經常成為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伴隨著這一股仇商的民意,政治也悄然地發生了巨變。

香港曾連續18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係,經濟學家弗裏德曼曾將其譽為“自由經濟製度的堡壘”。但在2006年,他去世前一個月,卻在《華爾街日報》上寫了一篇文章,題為《香港模式的夭折》。 事情的緣起,是時任香港特首的曾蔭權在一個公開場合表示,香港政府將不再奉行“積極不幹預政策”——這一政策由曾在仕途上的第一個貴人、香港前財政司司長夏鼎基提出,曾被寫入香港中學教科書。 香港地產界的風雲人物施永青說:“現時香港每天都在吵架,什麽問題,都開始泛政治化。香港現在有一股左翼思潮,隻強調勞動的功能,否定投資的作用,甚至將投資邪惡化,商人投入資金建設社會仿佛還要做罪人” 他慨歎香港已從“重商”轉變為“仇商”,“我們的意見領袖,簡單地把社會問題用階級矛盾的方式去解決,把矛頭引向社會的富裕階層,這是個非常壞的苗頭。” 施永青也跟隨李嘉誠,大量拋棄旗下資產,以減少社會輿論的攻擊。

縱香港這近二十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曾蔭權政府開始加大政府界入經濟力度後,他的繼任特首梁振英便推出了香港有史以來最嚴酷的樓市調控政策:非港人購入工商和住宅物業,需要繳納15%的額外印花稅和雙倍印花稅。港媒將此稱為“雙辣招”,同步開始的最低工資法上調,關閉內地孕婦赴港產子的大門、發布限購奶粉令,以及仿效內地的住房限購令,實行“港人港地”——屆時興建的住宅首次出售及其後30年的轉售對象,都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 現在的香港,呼籲向富人征收累進稅,加強對資本的各種管製,要求政府參與更多的經濟活動,已經是一個主流的民意了,自由港的光環正在褪去。

3 台灣,投資環境崩潰

再把目光投向另一個地方,台灣。

首先我要向朋友們報告一個數據,2011年台灣FDI(吸引境外直接投資)負增長19.62億美元,為1970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負增長是什麽意思,就是撤出的外資比來投資的外資要多近二十億美元。 曾經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台灣為何落得外商“投資不敢,撤資不斷”的境地?業內人士認為,台灣的“五缺”問題(缺電、缺水、缺地、缺才、缺工)嚴重,而台灣工業總會新任理事長王文淵近日又提出了台灣麵臨的“五憂”(包括非核能源政策、環保議題民粹化、所得稅率調高、“公司法修法”及兩岸關係),點出了台灣經濟環境的短板所在。 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台灣政治新貴民進黨的政治操作。民進黨長期將台灣的企業家打成與國民黨勾結的利益共同體,在台灣長期製造仇商仇富的意識形態。民進黨還慣於利用台灣年輕一代對現實的不滿情緒——薪資太低,房價飆漲,見不到希望——大玩政治手腕。

雖然兩岸的經貿發展得順暢,貿易額逐年上升,但民進黨指責國民黨執政當局隻為大財團服務,與對岸簽訂的許多協議,都讓大財團獲利,一般百姓得不到任何好處,不斷煽動起仇商反商之風。 上次“大選”,民進黨主打的是“馬英九與財團及中國一起壓迫台灣人接受‘九二共識’”。在這裏,國民黨是大財團的代理人,大財團成了國民黨的幫凶,資本儼然成了“惡”的代名詞。在選前,當時的國民黨主政的政府計劃推行自由貿易區政策,各市縣民進黨官員都讚同搞自由貿易區,甚至向中央政府爭奪自由貿易區的首批資格,但是大選來了,為了打倒國民黨,將自由貿易區說為“圖利大財團,消滅小農戶”的政策。 從此台灣自由貿易區胎死腹中,再也無人提及。  而民進黨的選戰利器“反核”,同樣是把大企業和國民黨綁在一起,放在升鬥小民的對立麵。 各種“反核”宣傳暗示,大企業為了賺錢才需要核電,而普通老百姓享受不到核電的好處,隻會受到核汙染威脅。在民進黨的操作下,“無核”就意味著“愛台灣”、先進的環保理念和溫情的人文關懷。

但實際情況是,台灣生態綠能幾乎已達瓶頸,“無核”一定會導致缺電,發展火電則汙染更大,惡果要全體民眾一起承受。 民進黨上台前再度逼停了台灣第四核電廠,並承諾一定不會缺電。 但執政首年夏天特別熱,民進黨剛剛上台就迎來了缺電危機,當局官員甚至提出了讓民眾去圖書館吹冷氣、夏天重啟“核一”電站以及“用愛發電”等無厘頭的建議。  “一例一休”同樣是民進黨用來討好勞工階層的選舉武器。選前大喊黑心企業家總叫民眾加班,並承諾該政策將增加民眾休假和加班費,結果是勞資雙雙受害,老板不敢叫員工加班,員工收入降低欲求加班而不可得,誰都不滿意。
2019年,台灣GDP6111億美元,同時四小龍的韓國的GDP是1.64萬億美元,是台灣的近三倍。而在1990年,台灣的GDP是1666億美元,韓國同期僅為2704億美元,是台灣的1.6倍。

近二十年來台灣薪資幾未成長,其核心原因就是因為反商仇富情緒嚴重導致外來投資缺乏,資本大量外逃。 現在大陸的很多產業特別是科技業的薪資已經超過台灣,台灣有上百萬的精英跑到大陸來就業,不得不說,台灣真的不應該。
民進黨的反商仇富,是由其生存策略決定的,其核心思路就是煽動一群人對抗另一群人再從中漁利。 民進黨將自己塑造成草根、本土的代表,煽動“本省人”恨“外省人”,平民恨權貴,窮人恨資本家,台灣人恨大陸人,讓不同陣營殺成一團,自己則化身一方領袖。
這種思路,當然無法用於建設。這也是為什麽陳水扁執政期間,台灣會從“亞洲四小龍”之首變成“吊車尾”的深層原因之一。 隻要民進黨的“個性”不變,反商仇富的路線就不會變,台灣投資環境日漸崩壞也就在所難免了。

4 中國古代,數千年抑商史

看完兩岸三地,我們還要將鏡頭伸向中國古代,曆史深處也許可以找到今天各類觀念的源頭。

中國古代商人地位低下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我了解的中國最早的反商理論出自春秋的法家代表人物、齊國國相管仲。 管仲說:「萬乘之國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有千金之賈,然者何也?國多失利。……夫民富則不可以祿使也,貧則不可以罰威也。法令之不行,萬民之不治,貧富之不齊也。」
他說,一個萬乘之國如果出現了擁有萬金的大商賈,一個千乘之國如果出現了擁有千金的大商賈,這說明什麽呢?這說明國家的財富流失到個人手裏了。國君就沒法用利祿驅使他。而有些人又太窮,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刑罰也威懾不住他。這樣就會導致天下混亂。
因此,管仲提出了著名的「利出一孔」理論,即天下所有的好處,天底下所有的利益,都要從由權力這個「孔」出來,由君主來賜予。 他說:「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故予之在君,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 意思是說,經濟權力由國家統一掌握,這樣的國家才強大無敵;國君用政策來決定百姓的貧富和生死,百姓就擁戴國君如日月,親近國君如父母了。

這種理論,現代人一看就明白,這就是統治理論,而不是經濟理論。但就是這種理論,影響了後續數千年的曆史。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當中,四民製度貫穿始終。所謂四民,指的是古代中國的四種平民,即士、農、工、商,除此以外,還存在許多“賤民”,他們比四民階層更低,歸為“賤籍”階層,即奴隸或半奴隸。 商人在四民中位列末位,地位僅高於奴隸。

顧炎武認為,管仲最先提出“士農工商”說,所以四民製度起源於管仲,而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說法。管仲在齊國進行變法改革,“四民”製度是變法中的一部分,而這也被認為是四民製度的首次實踐。 四民的後三位其實都是一種職業罷了,但第一位不算職業。士是什麽?“士”大都是世代為官的大家族,往往有大量的田地、雇傭佃戶,有錢的士族往往會撥款建學舍,供族中子弟讀書,而後考取功名,再添田產。但也有沒落的士族,土地少得可憐,甚至衣食無著。 然而大跌眼鏡的是,縱使“士族”再如何沒落,這樣的人依舊可以在家財萬貫的商賈麵前趾高氣昂。這就是古代社會“士”與“商”之間身份的差距。 “商人不可做官”這一點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實際有多嚴呢?商人不可為官的法令在唐朝,但在此前社會便普遍鄙視這一“賤業”。 秦漢開始,就有了明確的規定,商人不得穿“絲綢”,凡豪商巨賈家產申報不實就要充公等等規定。漢朝時曾有過“捐官”一說,實際便是“買官”。但這裏能夠買的人,大多都是士族那些耕讀人家。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商人幾乎沒有什麽地位,也就沒有了財富的保障,一旦古代政權缺錢,就會開始用各種理由抄一波商人的家。

對於古代商人來說,悶聲發財保住家小平安才是最最重要的事,一不小心就要落的個人頭落地,滿家抄沒的後果。將自己的家產送與士族換取庇護更是古代商人保命的不二法則。 幾千年曆史中,古代政府的各種奇葩政策是多如牛毛,但在抑商這件事上,其實是有普遍的民意支持的,不光政權的統治者認為經商是賤業,大多數百姓也瞧不上商人,究其根本原因,還在於商業這一職業的價值從未被人認識到。

5 歐洲,數千年反商史

在所謂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歐洲,你也能看到數千年的反商史。

由於宗教的不同,猶太人在歐洲各地不受待見,他們被迫抱團從事當時的邊緣行業,主要就是商業、金融業。而商業特別是金融借貸業,是歐洲社會非常鄙視並痛恨的行業,人們說他們是吸血鬼,是寄生蟲,是社會的敗類。猶太人從被宗教排斥開始變成被普遍仇恨,成為歐洲社會公開的賤民。
在“工商業文明發祥地”的古希臘雅典,商人地位是這樣的“在阿提卡的土地所有權原則上隻保留給公民,因為農業無論如何都被視為比工商業更光榮的事業” “在柏拉圖的《法律篇》裏,我們遇到這樣的烏托邦——所有的公民都在地裏勞動,所有的外邦人都做工匠和商販,不僅外邦人被禁止耕種土地,而且公民也被禁止從事商貿和手工業” “雅典人還是情願過柏拉圖描述的那種生活,因為許多觀點都認為,從事商業和手工業是卑賤的,農業才是公民體麵的營生”“當公民在阿哥拉市場被當眾叫做‘商人’,他有權告對方誹謗罪”。 “公元前4世紀的雅典作家色諾芬,還在《家庭經濟》論述如何經營和管理家庭土地;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城邦的最大宗收入來源是土地收成,其次才是港口稅和市場交易稅。

至於家庭的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也同樣是農業為主,其後才是其它收入。相比之下,雇工和買賣都不如農業高貴,經營農莊是最符合貴族和騎士級別公民的經營模式”“多數文獻裏體現出的商人,大都是缺乏文化、依靠運氣、財富積累不穩定,很難把生意做大。
所有目前的古代文獻裏,反映出的(古希臘)貴族價值觀基本上是農本位、鄙視商人。

最悲慘的反商事件,就是鄙視和屠殺猶太人了。 從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國曾四次驅逐猶太人,為了財稅收入又四次召回猶太人。1361年法國國王好人約翰被英國俘虜,為了籌集巨額贖金,允許猶太人返回法國,1394年又把他們驅逐了出去。 以色列著名曆史學家阿巴·埃班在《猶太史》中曾寫道“他們(猶太人)在英國短暫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紀猶太人的命運:"始則受鼓勵,繼而受辱,受迫害,最後則遭驅逐。” 近代歐洲資本主義興起以後,猶太人在經濟競爭中的優勢也成為非理性反猶的新借口,一些反猶組織通過聯合抵製的辦法反對猶太人,把猶太人排除在一些行業和社團組織之外。 在奧地利,一些反猶主義者在報紙上和集會上就公開打出“不從猶太人處購貨”的口號。 法國反猶分子愛德華·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國猶太人》一書中竟然提出:法國的經濟蕭條和社會貧困是猶太人的罪過。他認為猶太人在法國人口中雖然隻占0.25%,可是他們卻掌握著法國一半以上的財富,所以要征收猶太人“顯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財產”。 這本書在出版的當年就售出了十萬冊,在社會上起到了極大的蠱惑作用。  這個時代,著名”猶太人控製全國,壓迫其他民族“的陰謀論就開始流行了,一直流行到現在。這裏麵有一定的事實,比如猶太人確實是在各個行業抱團且競爭強大,一致對外。但是作為一類口號,添油加醋了不少。

而隨著猶太人的產業開始集體從威尼斯時代的借貸,轉向商會投資,轉向現代金融,轉向大規模的現代金融運作,離市民階層越來越遠,在政治上無論是中間人還是話語團體出現得越多,產業越來越離開大眾可以透明理解的實體產業,轉向後台運作,而財富確實與日俱增,這種財團式的經營狀態,和強大的財團話語能力,以及和歐洲政壇的關係,也很適合進行添油加醋,類似於全世界都在傳播大商人與政客勾結的各種陰謀論。


6 為什麽商人不受待見

那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麽?

很多人看來,商人是不事生產的,他與農夫不同,農民是種糧食的,是生產實體產品的,農民的地位僅次於士,古代皇帝每逢龍抬頭,還要親耕,以身示範,昭告天下我非常重視農業。 民以食為天,農業的地位那是杠杠的。但商人呢,投機倒把,囤積居奇,左手買進來,右手賣出去,他們創造了什麽價值嗎? 從直覺出發,認為商人沒有創造任何價值,才是反商的根本原因,也是B站網友狂批馬雲、挺馬斯克反馬雲的根本原因。

連馬雲自己都說:“15年之前,我剛創業之前我是個老師,我心裏麵看不起商人,商人唯利是圖,就是做點買賣,賺點錢而已。“創業前的他,其實就是今天在B站上罵今天之他的人。 認為商人不創造價值,這一思維方式是根深蒂固的,是直覺思維的結果,是未能理性認知商業的結果。
商業到底創造了什麽價值,下次再寫,但我可以先告訴你我的結論。交易才能創造價格,價格才能指導生產和供應,交換是人的本質,任何人都是商人,都在出售商品或勞務。

商業是人類社會唯一的文明,是人類區別動物的根本標準,沒有商業,人類將重歸叢林。今天你所能享受到的一切,都是因為商業的繁榮。哪怕你一無所有,你也在商業的陽光之下。

馬雲安全不會有問題,他可以跑去世界任何一地。但反商仇商鄙商,傷害的不僅僅是商人,而是所有人。 救馬雲,是要理性去認識商業,是要用理性的光輝去擊垮數千年的反商文化。 救馬雲,是要救我們自己,一個不尊重商業的社會,將是暗無天日的。今天的我們被商人所包圍,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商人給我們提供的便利服務,這一刻也許你並不會覺得有多美好。如果將你的目光投向87年前的德國,那一年希特勒成為元首,開始剝奪猶太人的財產,此時噩夢正開始籠罩整個德國、歐洲、甚至整個世界。

當貿易被終止時,戰爭就是不可避免的。

當商人被唾棄時,希特勒就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 一本正經的華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