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嘛,一般指公共知識分子。孔老夫子無疑是頂級的知識分子,但他不是為公眾發聲的知識分子。他是當今誰都可以利用的知識分子——公用知識分子也!
孔夫子的片言隻語,誰都可以拿來為自己服務——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根據不同的需要,這句話可以有10多種不同的解釋,從提倡民主的先驅,到專製愚民的祖師爺,就看你屁股坐哪兒了。
俺就不解,智慧的中國古人,咋就沒有發明標點符號呢?
君君臣臣四字中就有這個意思:君不君則臣不必臣。也算一種解釋。但孔老夫子究竟想表達什麽?
可惜當年沒有“中央新聞電影紀錄製片廠”,如果有的話,畫麵是這樣的:
偉大領袖齊景公在首都營丘親切會見了到訪的著名儒學創始人孔丘先生,雙方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進行了誠懇的交談。
齊景公就治國理政的有關事宜谘詢了孔丘。
孔丘回答:一國之君就要有君的樣子,臣子有臣的樣子,老子要像老子,兒子要像兒子。”
齊景公說:“說得是嘛!看看咱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滿漢全席,我也吃不下啊”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記錄片到此結束。攝影師不敢妄議中央,我來越俎代庖。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齊國的時候,正是景公晚年,齊晉爭霸,齊國敗。朝內景公退居二線,太子未立,大夫陳恒製政,可謂內憂外患。所以孔子說,你要像個國君的樣子,把大權從臣子手裏拿回來,趕快立太子,隻有各司其職,才能穩住朝綱。
所以,公平的講,孔子當時並非宣揚什麽封建專製,隻是專門針對齊國的“國情”和景公的“家政”做出的一項建議。至於後世的三綱五常,不君則不臣都是後人借孔子之名販賣的私貨。
那麽,從邏輯上看,君君臣臣是不是可以引伸出不君不臣呢?“不合理的不應該存在”。“隻要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且不說這句話不是黑格爾的原意(可以問問AI: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究竟是什麽意思),即便“隻要存在就是合理的”成立,也不能推導出不合理的不應該存在——什麽叫合理?一對健康的夫婦生了一個殘疾嬰兒,合理不?怎麽辦?這個無辜的嬰兒就不應該存在了嗎?不勞而獲不合理,那麽就不應該給流浪漢或者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發放救濟了?
科學的就是有用的——不科學的就是無用的?那中醫就無用了。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存在就不合理?所有神話傳說都不存在,那麽山海經西遊記都不合理了?《三體》也不合理。
“不君則不臣”——幾千年來,對麵再昏的昏君,做臣子的隻有一句話:奴才該死。哪個臣子當朝會對他的君主說:你個昏君,老子不幹了!(彭德懷勉強算一個吧)
還是回到孔子,雖然當年沒有紀錄片,好在有一個司馬遷,記錄了不少曆史,讓我們今天能對幾千年前的事有個大致的了解。盡管他沒有嚴謹的考證,沒有充分的史料,憑一己之力在書房,在監牢裏完成了《史記》——沒有人否認司馬遷是偉大的史學家。
比司馬遷早300年的古希臘有個希羅多德,他把旅行中的所見所聞紀錄下來,著成《曆史》一書,是西方第一部曆史著作,因此被稱為曆史之父。
司馬遷坐在家裏和關在牢裏寫出的文字可以算作曆史,怎麽希羅多德自己的見聞就都是道聽途說,算什麽曆史學家?
雙標也不能這樣子吧?
還有一種雙標:
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
不是,理由是台灣是“一個聯合國不承認的事實上的國家,還不如說是一個割據政權還實在點。”
那麽以此推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1年10月25被聯合國承認之前,也不是一個國家,充其量是一個割據政權。
俺也來用一下孔公知。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