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殖民,很多人習慣於將殖民和血腥的屠殺、瘋狂的屠城掠地聯係起來。自然,某些殖民的過程中造成了血腥的後果,但殖民也可以不血腥。
不用糾纏殖民的定義,沒有人否認印度被英國殖民了200年。
那麽,為啥印度人不恨英國殖民者呢?
1962年,周恩來訪印時驚奇的發現,在獨立15年後的印度總理府內仍然掛著英國殖民總督的畫像。獨立後的印度,歡欣鼓舞,感恩戴德的主動加入英聯邦,時至今日,印度社會對英國仍然抱著積極的態度,英語成了官方語言,去英國留學、移民是印度民眾向往的目標。為啥?
《大象之殤》可以解答這一係列問題。
首先,英國殖民印度沒有血腥的鎮壓,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與印度人貿易,友善平和,比起突厥人建立的莫臥兒王朝,實在是天壤之別。
其次,英國殖民出來設立總督之外,地方政府基本上采用選拔當地印度精英管理印度人。優秀的精英和他們後代還被送去英國接受教育。
第三,英國殖民著在印度本土大興教育,普及英語,英語從此成了官方語言。英國殖民之前,莫臥兒帝國以波斯語為官方語言,穆斯林為地位遠遠高於本土印度教徒,殖民者讓印度各種族實現平等,此後印度教徒在平等競爭中超越穆斯林。
第四,英國殖民為印度社會的文明進步做了許多有益的貢獻,特別是禁止寡婦殉葬(娑提)等陋習,廢除伊斯蘭教法統治,實施法治,引進實施郡縣製和現代文官製度等等。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印度,本來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印度隻是一個地理概念,如同今天的中東。統一的印度,是英國征服殖民的產物。英語作為一個粘合劑,把印度粘合成一個國家。印度之後的獨立,嚴格說是建國。總督蒙巴頓提出了著名的“印巴分治”方案,才有了今天印度這個國家。
如今,印度人之所以能在西方混得風生水起,正是得益於他們能熟練的掌握英語以及深諳西方人的文化和思維。昔日的宗主國英國,今天的首相竟然是印度人,這不得不讓印度自豪一番。風水輪流轉,沒有當初的殖民,也就沒有今天的印度。
拿印度說事,並不是否認殖民有殘酷的一麵,更不是為殖民洗白。除了表達殺戮並不一定是殖民的必然產物之外,另外要表達的觀點是,殖民不是西方的專利,而是強勢文明向弱勢文明擴張的必然結果。
印度自己也有鮮味人知的殖民。在佛教受到其他宗教排擠的時候,以蓮花生為代表的上師們帶領大批信徒,像“五月花”清教徒一般湧入西藏,佛教與西藏本土的苯教發生激烈衝突,佛教對苯教進行了殘酷的清洗和滅絕,具有千年曆史的象雄文化從此絕跡。
至於印度“紅頭阿三”借著西方殖民者進入其它地區(如上海租界),成為高於本土人的第二“上等人”,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當佛教認為自身比苯教高級就會變得強勢,佛教也就不再溫文爾雅。同樣,當漢人認為自己比“蠻人”優秀,也會變得凶惡殘暴,比如漢人殖民台灣,對原著民的殘殺和掠奪……
說到台灣,與印度一樣,台灣人也不恨日本人,香港人不恨英國人,澳門人不恨葡萄牙人。甚至,昔日關內大批中國人拖家帶口湧入“滿洲國”這個日本殖民地,雖然那裏的中國人是“二等國民”。
為什麽?
殖民曆史已經成為過去,今天與其對血腥的殖民耿耿於懷,不如思考為什麽當年有人會用生命做抵押從“祖國”投奔殖民地,為什麽當年上海市民以居住在租界而慶幸,為什麽今天我們會主動的跑到具有殖民黑曆史的西方國家主動成為“二等公民”?
當年反動電影《苦戀》結尾有一個大大的問號:我愛祖國,祖國愛我嗎?
自從公元一千年左右,英國實行了大憲章,王在法下,
給這個被統治者所在黑暗的世界帶來了光明!
也給統治者帶來了免於被殘酷殺害的希望。
這是人類文明史應該千古紀念的大事件,
從此這個世界就走向兩個方向,
王在法下的文明!王在法上的野蠻獨裁。
英國給他殖民地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帶去了文明,
當地人能不感謝他嗎?
當年反動電影《苦戀》結尾有一個大大的問號:我愛祖國,祖國愛我嗎?
東亞文明窪地的人,在西方殖民者來之前和之後的日子怎麽樣?在西方殖民者離開之前和之後有如何?誰好誰壞一目了然。
不是東方反抗了西方成功,而是西方是在是看不到東方走出落後的期望。甩包袱走人了。然後東方人都要走線西方追著被殖民統治。
印度主要由兩大人群構成,達羅毗荼人和印歐人,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進入。
印度兩大語係:達羅毗荼語係和印歐語係的梵語(印度-雅利安語支)。
印度現在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第二官方語言為英語。印地語由梵語演化成。英語和梵語都屬於印歐語係。
當今世界由印歐人群(或叫白人,屬於R單倍群)掌控,說印歐語,起源於高加索南部。
印歐人群發明了青銅器,馬拉戰車,鐵器等。向東擴張,為中國帶來了馬牛羊青銅器,誕生了早期中國及隨後的商周朝。
佛祖釋迦牟尼是印歐人,印度佛經是用梵語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