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頂個鍋蓋說說屠呦呦

(2023-12-05 09:25:02) 下一個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為國人爭了光。可是,屠呦呦在自己的學術圈子裏卻不被待見,數次評選院士落選。這其中當然有中國學術界的問題,但屠呦呦自身也不是沒有軟肋。

眾所周知,在中國要取得任何成就,單單靠個人打拚是不可能的,尤其在文革期間,都是集體的力量和智慧,自1967年,參與代號為523項目的抗瘧藥物研究人員有500多人。為啥屠呦呦一人獨享榮譽呢?

有人說,是屠呦呦首先提出用乙醚提純青蒿素。那麽她是不是就該獲得諾貝爾獎?

諾獎獲得者都是在自己的領域裏有重大的獨立創新成果。看看青蒿素研究:

屠呦呦團隊在其他人篩選了4萬化合物草藥的前提下,又篩選了2千多方藥,最後從200多草藥中提出380 藥品。 排排坐,吃果果,終於排到黃花蒿(注意是黃花蒿,不是青蒿。青蒿中不含青蒿素,為了和古方搭上關係,才取名青蒿素)。如果說屠呦呦按照自己的理論,一下子鎖定黃花蒿,或者青蒿素的發現為今後開發中草藥發展出一套理論,那麽功力非凡。

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乙醚提取有效成分,是藥物學的常規方法之一,不是屠呦呦的發明。

可見,與其說諾貝爾獎勵屠呦呦個人的創新,不如說是獎勵她(和團隊)為人類做出的貢獻。而一向重視集體的中國人這次也不得不犧牲集體,突出個人為拿下一個貨真價實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規定同一獎項不得同時授予超過三個人)。

但是(又要但是了),此類貢獻多了去了,每年全世界有多少新藥麵世啊?即便是治療瘧疾,之前就有從南美的一種植物提取的奎寧,當年康熙皇帝得了瘧疾,禦醫們用盡全身解數,包括使用了青蒿都無濟於事,最後是白晉(對,就是那個和萊布尼茲討論易經的法國傳教士)拿來了奎寧救了皇上一命。

青黴素發現之後,有鏈黴素、紅黴素、氯黴素…..今天抗癌藥物層出不窮,是不是每一個發明者都可以獲得諾獎呢?

尤其是,被譽為人工器官之父的 Willem Johan Kolff,他以一己之力發明了人工腎髒、人工心髒、人工肺,挽救了千萬人的性命卻無緣諾貝爾醫學獎。

無論如何,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諾獎不是絕對的公平,諾獎不是由西方人操縱歧視中國人,諾獎也不是隻獎勵此領域裏的最高成就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