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後開過四個便利店,和朋友合開過兩個酒吧,從沒遇到有政府或是什麽組織要錢攤派的事,老子掙的錢就是老子的,一分也不能少。但是上門拉讚助的個人或是社會團體還是經常能遇到,不過大多仨瓜兩棗的錢數很小,作為店主們來說也是願意就表示表示,不願意就拉倒。
第一個店太小了,沒人搭理,第二個店開店不久,趕上聖誕節,一天,有人打來電話說是什麽基金會的,要募捐,並說前店主每年都給他們捐幾十塊錢。前店主捐了,到我這兒停了不好,捐!上午打的電話,下午來人取錢,看了收據我才知道原來這錢是捐給盲人基金會的。有一就有二,從此年年“表示”。
萬聖節,在西方也算是個重要的節日,許多單位、學校,提前幾天開PARTY,作為商家我們也準備了足夠的糖果給當晚討糖的孩子們。有一年,在離節日還有幾天的時候,附近一個幼兒園的老師來到店裏,說節日前他們要搞活動,問我們可不可以免費給他們70份糖果,因為他們有70個孩子。老師替孩子們張口要糖哪能不給啊。我們買糖、包糖,準備好了,給幼兒園打個電話,70個可愛的,穿著古怪精靈的小孩子在老師們的引領下十人一撥兒,分批走進店裏,張開專門討糖用的布袋眼巴巴地望著我們手裏的糖果,一聲聲謝謝,那情景也是挺溫馨的。
日常生活中小規模的募捐活動在加拿大實隨處可見。
在我們生活的小城市,到了夏天人們經常可以看見穿著紅黃馬甲,手捧鐵罐的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在十字路口“要讚助”,一問大都是為各式各樣的活動小組籌措經費,碰到這種情況,如果遇到紅燈停車我們就會給些零錢,碰上綠燈也就徑直開過去了。周末在各大超市裏進行“募捐”的孩子們也不少,但他們不是伸手白要錢,而是站在收款台的過道外麵等著,幫客人往袋子裏裝東西。人家孩子都幫你幹活了,你能不往小鐵罐裏扔點兒錢嗎?偶爾我也好奇地問問他們籌錢幹什麽用,回答是:要去西班牙旅遊。有時我心裏也會想:我還沒去過西班牙呢?但也就是那麽一想,孩子們高興,做大人的就應該跟著高興,畢竟我也有孩子。聖誕節前是“拉讚助”的高峰期,學校也會讓學生們“義賣”些巧克力或是小飾品什麽的給貧困家庭的孩子買禮物,每當這時孩子們便會挨家挨戶地上門推銷。我一般也都會買一些,因為自己的孩子也會去別人家“推銷”。
在加拿大“拉讚助”的理由各式各樣,這兒的人也都很習慣,願意給就給,不想給就不給,從沒聽到過有人抱怨,孩子們憑著自己的勞動或是“募捐”去完成一個小小的心願,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兒。
孩子們籌些錢或是慈善組織募點捐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堂堂大銀行跟小業主“要讚助”的事要不是我親身經曆過,我還真不大敢相信。一天,我去CIBC銀行辦事,由於經常光顧那裏的工作人員幾乎都認識我了,辦完事後,一位負責人把我叫到櫃台裏麵,跟我說她們要搞一個為癌症病人募捐的公益性的活動,要準備很多東西,大都是各個商家讚助的食物或禮品,說還差幾十代薯片,問我能不能讚助一些,並說作為回報他們可以把我的店的電話放在宣傳資料上。我的便利店做的都是街坊鄰居的生意根本沒有宣傳的必要,但是熟頭熟臉的人家張一回嘴,又是公益性的活動,幾十袋薯片,一二百塊錢的事兒,我二話沒說,回去找個大大的盒子,裝個六十多袋就給送去了。我把箱子往地上一放,大方地說:這個給你們,宣傳的事兒就不用了!
能“讚助”銀行一把,心裏還真有些美滋滋的!
仔細想想,銀行的錢是廣大儲戶的,廣大股東的,不是銀行領導的,不是某個男行長跟某個女公關睡一覺,就可以大筆一揮讚助個百八十萬的。另外,做公益不是簡單的拿錢就算完事,要用心,要出力。在加拿大我經常看到一些銀行為了某項公益事業舉行義賣活動,在我看來,這種身體力行直接投身到公益活動事業中的精神有時更值得稱道。
說來有意思,平時我去超市買個百八十塊錢的東西,尤其是去批發商店進貨買個千八百塊錢的東西,捐個幾塊錢覺得很正常,可有一次捐錢我卻有種“虧了”的感覺。那是一年春天,我準備種花,就去Home Depot買了一袋花土,售貨員問我是否可以給什麽兒童基金會捐兩塊錢,我說可以,交完錢出來感覺不對勁的,同樣是兩塊錢,花一千捐兩塊是九牛一毛的事兒,花兩塊捐兩塊就感覺虧了,至少我感覺這袋花土買貴了。
你說我不是有病吧?
( 文章完成於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