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11月),中國國務院公布了中國主要城市(包括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普通地級市和縣級市)的城區人口數據。(基於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編製《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
1.大城市列表
根據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目前我國共有106個大城市,包括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14個Ⅰ型大城市以及71個Ⅱ型大城市。從省份來看,除西藏外,30個省份均有大城市分布,其中第二經濟大省江蘇最多,達到11個,廣東和山東各10個。
2.大城市還有這些後備軍
城區人口是衡量城市規模的標準。根據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其中,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需要解釋的是,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也就是說,市轄區內的農村地帶,並不計入城區範疇。總體看來,城區人口規模要小於市域常住人口規模,也小於市轄區人口規模。
截至2020年,我國共有106個大城市,其城區人口合計達到了3.72億人,占全國城市城區人口的64.7%。106個大城市包括了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14個Ⅰ型大城市和71個Ⅱ型大城市。其中,7個超大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和天津。位居第一的上海城區人口為1987.3萬人,接近2000萬大關;分列二、三位的北京和深圳城區人口也都超過了1700萬人。
14個特大城市分別是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其中,2020年武漢城區人口已經達到了995.3萬人,是距離超大城市門檻最近的特大城市。隨著我國人口加速向大都市圈流動,未來城區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將越來越多。
14個Ⅰ型大城市分別是南寧、石家莊、廈門、太原、蘇州、貴陽、合肥、烏魯木齊、寧波、無錫、福州、長春、南昌、常州。其中,南寧、石家莊、廈門、太原、蘇州距離特大城市的門檻較近,是我國特大城市的主要後備軍。
71個Ⅱ型大城市則包括了5個省會城市、62個普通地級市和4個縣級市。4個縣級市分別是江蘇的昆山、浙江的義烏和慈溪、福建的晉江,全部來自東南沿海地區。從數量上看,這些縣級市的城區人口規模已經超過了全國約四分之三的地級市。義烏更是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城區人口規模超過所在地級市的縣級市。
未來還有多個城市城區人口有望超過百萬大關,進入到大城市行列。記者梳理發現,包括泰州、瑞安、嘉興、平頂山、安陽、曲靖的城區人口均超過了97萬,其中安陽市更是達到了99.1萬人,平頂山市也達到了99萬人,嘉興市達到了98.8萬人。
3. 區域分布:主要在“胡煥庸線”以東
從區域分布來看,106個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哪裏?
同我國的人口分布一樣,106個大城市也主要是分布在“胡煥庸線”以東。從大的區域來看,東部地區共有54個,占比達51%;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有21個;東北地區共有10個。
分省份來看,第二經濟大省江蘇最多,達到11個,包括10個設區市和昆山這個縣級市,其省會城市南京的城區人口達791.5萬人,處於特大城市行列。
江蘇的大城市為何最多?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分析,江蘇地理麵貌以平原為主,人口密度大,加上經濟發達,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尤其是蘇南地區的城市人口增長快。另一方麵,江蘇原有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比較高,基礎比較好。
江蘇之後,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和第三經濟大省山東各有10個。其中,廣東的10個城市中,有8個位於珠三角。廣東擁有深圳和廣州兩個城區人口超千萬的超大城市,以及東莞和佛山兩個特大城市。廣東省體製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珠三角經濟發達,就業崗位特別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在珠三角有限的空間下,也容易形成大城市。
珠三角之外,粵東和粵西各有一個大城市,分別是汕頭和湛江,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城市也是目前廣東正著力打造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彭澎說,汕頭是粵東大潮汕地區的中心,可以帶動粵東地區的發展。廣東西部的湛江,則將是粵西地區的中心城市。粵東、粵西需要依托汕頭和湛江這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為支撐點,引領當地城鎮化的進程。
中部6省的大城市分布較為均衡,河南、湖北和湖南這三個位於京廣大動脈邊上的省份均有4個大城市,山西、安徽和江西各有3個,6省大城市數量合計達到21個。
西部地區人口大省四川的大城市數量最多,達到5個;內蒙古和廣西各有3個;貴州和陝西各兩個;新疆、雲南、寧夏、青海、甘肅各1個,均為省會城市。加上直轄市重慶,西部地區大城市數量達到了21個。
東北三省中,遼寧有5個大城市,黑龍江有3個,吉林有2個,三省合計達10個。總體上看,東三省的大城市數量並不少。幾個中心城市之外,在普通地級市中,吉林市的化學工業、鞍山市的鋼鐵工業、齊齊哈爾市的裝備製造產業發展都很突出。
4. 影響城區人口規模的幾個要素
一個城市的城區人口規模大小,受多個因素的影響。首先,城市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經濟越發達的城市往往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比如一線城市以及東莞、佛山、廈門、蘇州等二線城市均集聚了大量的外來人口,部分城市外來人口超過了戶籍人口。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城鎮化率較低,城區人口達百萬的城市並不多。數據顯示,1981年,我國城區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僅18個。
廈門大學經濟學係副教授丁長發分析,計劃經濟時期,以煤炭、鋼鐵為代表的重化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這些地方的工業化水平更高,鐵路交通更發達,城鎮化率也更高,大城市也是北方居多。
改革開放後,隨著深圳、蘇州、寧波、無錫、廈門、東莞、佛山、溫州等一大批東南沿海城市的崛起,大量外來人口流入後,珠三角、長三角、福建也湧現出一批新的大城市。其中,不光是地級及以上城市,江浙閩的一些縣級市,城區人口規模也很大。
其次,城區人口規模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行政資源的影響。比如,城區人口300萬基本成了目前劃分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的一個重要門檻。目前我國城區人口超過300萬的城市共有35個,主要包括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和東部沿海的一些經濟大市。其中4個直轄市均為超大城市;15個副省級城市中,有3個超大城市、9個特大城市和3個Ⅰ型大城市;而普通地級市中,僅東莞、佛山、蘇州、無錫、常州5市城區人口超過300萬,均為東南沿海的經濟大市。
此外,有24個省會城市是所在省會的第一大城市。作為所在省份的政治、文化、科教、醫療、交通等中心,大多數省會城市集聚了全省最好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第三產業更為發達,而三產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城區內,因此一般來說,省會城市的城區人口規模也比較大。
再次,統計口徑的因素影響。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城區人口數據不包括下屬縣級市、縣的城區人口數據。因此,雖然有一些地級市城區和下轄的縣市城區已經連片發展,但是這些下轄的縣市城區人口均不納入地級市城區人口統計。
https://news.sina.com.cn/c/2022-10-19/doc-imqmmthc1431549.shtml
5.大城市建設軌道交通的情況
2018年國務院發布意見,將地鐵和輕軌的審批門檻與城市人口掛鉤,150萬和300萬兩個人口指標,成為能否申建輕軌和地鐵的重要分界線。
根據要求,申建地鐵的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在3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30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申建輕軌的城市,前述三項指標分別在150億元以上、1500億元以上、150萬人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提到的人口數量為市區常住人口,而非市域範圍內的全部人口。一些城市雖然全市常住人口較高,但市區人口並不高,也無法達到標準。例如山東濟寧整個地級市範圍內有664.52萬人,但實際上濟寧市區隻有102.57萬人。
按照國務院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為超大城市,500萬以上為特大城市,300萬-500萬為Ⅰ型大城市,100萬-300萬為Ⅱ型大城市,100萬以下為中小城市。
第七次人口普查分縣數據顯示,全國共有105個大城市,其中超大城市有7個,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有14個,Ⅰ型大城市有14個,Ⅱ型大城市有70個。
這105個大城市中,有44個已開通/將開通城軌。超大城市、特大城市、Ⅰ型大城市已全部開通城軌,這些城市城區人口都在300萬以上,本身就已達到修建地鐵的標準。
已開通地鐵/輕軌的城市中,上海的裏程最高達到936.16公裏,其次是北京、成都、廣州。杭州地鐵今年初至今已開通了8段線路,裏程達到516公裏,裏程排名升至全國第五。深圳地鐵裏程為431公裏,位列全國第九。
而在Ⅱ型大城市中,隻有8個已開通城軌,分別是蘭州、溫州、呼和浩特、紹興、徐州、洛陽、蕪湖、昆山。另外,南通地鐵已開始試運行,即將正式通車。
實際上,有27個Ⅱ型大城市的人口在150萬-300萬之間,理論上人口已達到修建輕軌的標準。這些城市中不乏經濟強市,GDP也達到相關要求,例如煙台2021年GDP為8711億元,濰坊去年GDP為7010億元,臨沂為5465億元,惠州接近5000億元,淄博為4200億元,中山為3566億元。
對於城區人口在100萬-150萬之間的大城市,即使未來發改委放開審批,由於其人口規模不達標,也將與地鐵和輕軌無緣。
城區人口低於150萬的大城市有43個,隻有蕪湖和昆山兩個城市已開通城軌。昆山地鐵是上海地鐵的延伸線,隻有6公裏。蕪湖開通了2條單軌,總裏程為46.2公裏。
上表城市中,此前已有一些在修建城軌線路,但開通運營似乎遙遙無期。2017年,衡陽和桂林等地相繼開建雲軌(比亞迪研發的一種跨坐式單軌),後被國家發改委叫停。
實際上,已經開通地鐵的城市,大部分客流強度並不高。國務院的意見提到,擬建地鐵線路初期客運強度不低於每日每公裏0.7萬人次。而根據界麵新聞統計,2021年地鐵日均客流強度大於0.7萬人次/公裏的城市隻有11個,另外30多個城市均不達標。近一半城市的地鐵客流強度低於0.5萬人次/公裏,紹興、洛陽、濟南、青島、大連等城市尤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