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

好畫藝,嗜雅曲,靜習文。。。
個人資料
正文

樂韻拾文:歲月的輕叩

(2025-11-23 07:56:08) 下一個

如果說有什麽旋律能瞬間將人帶入半夢半真的境地,肖斯塔科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 ) 的《第二圓舞曲》便是這樣的存在。它從不過分張揚,卻像一盞舍不得熄滅的燈,在記憶的盡頭,為你留著一抹溫存的光。

這首創作於1955年的作品,原本是作曲家為電影譜寫的配樂,後來卻成了《第二爵士組曲》中最打動人心的一段。常常覺得,很難用簡單的悲喜來界定它——那更像是一種站在歲月門檻上的狀態,左腳還留在往昔的餘韻裏,右腳卻已隨著三拍子的節奏輕輕搖曳。

直到某天看到安德烈(André Rieu) 的演繹,這支承載著俄羅斯風雪的作品忽然有了地中海的溫度。他的琴弓仿佛不是在拉弦,而是在撩開一層層時光的薄紗。銅管樂像冬日裏嗬出的白氣,木管聲部則似耳畔的呢喃,整個樂隊保持著恰到好處的克製,如同永遠不會停下的旋轉木馬。鏡頭掃過觀眾席,那些閉目微顫的眼瞼、隨節拍輕晃的肩膀,都像是被同一種無形的力量溫柔地牽引著。

我越來越覺得這首曲子有著奇妙的雙重生命。在曆史的長河中,它承載著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而在每個聆聽者的心上,它又化作極其私人的情感印記。或許你從中聽見的是青春未竟的遺憾,我感受到的卻是某個秋日黃昏的釋然。

特別打動人的是安德烈對中段薩克斯風的處理。那旋律響起時,不像在演奏,倒像一位老友將手輕輕搭在你肩上。隨後弦樂漸次加入,往事便如潮水般層層漫上心頭。這已不是在複刻原譜,而是在與另一個時代的靈魂促膝長談。

記得有位樂評人說過,這首圓舞曲恰似人生的縮影:開端帶著青澀的試探,中段鋪陳開紛繁的際遇,而尾聲處那個漸弱的樂句,不是曲終人散,而是向所有經曆深情地欠身致意。

視頻演出的尾聲,觀眾們不約而同地起身鼓掌。如潮的掌聲裏,舞台中央的安德烈隻是微微頷首。此刻突然明白,這首曲子早已超越音樂的範疇——它成了一種生活態度的宣言:即便深知生命充滿缺憾,我們依然可以在心靈的舞池裏,為自己跳完這支獨舞。

也許音樂給予我們最大的饋贈,就是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我們學會與不夠完美的自己溫柔和解。

旋律終將止息,舞步也會停歇,但總有些東西會在時間裏繼續生長。那些被音樂點亮的瞬間,會在記憶裏慢慢沉澱成生命的厚度;那些被旋律觸動的心弦,會在人與人之間傳遞著溫暖的共鳴。在這個充斥著各種聲音的世界裏,還能保持傾聽的耐心,或許就是我們能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

至於那些從未學會聆聽的人,那些用喧嘩掩飾不安、靠貶低他人來確認自身存在的人,我偶爾會為他們感到些許遺憾。當最後一個音符在空氣中消散,他們不得不回到那個不曾被美滋養過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口從未映照過星月的深井,永遠不知道夜空可以如此深邃動人。他們把刺耳當作力量,將浮躁誤認熱情,殊不知真正的價值從來不需要通過否定他人來確立。

當音樂的餘韻最終飄向遠方,時間自會分辨哪些是值得留存的心靈印記,哪些不過是轉瞬即逝的嘈雜聲響。

一起來欣賞安德烈與樂團演繹的這首《The Second Waltz 》(音樂來源: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
【樂韻拾文】係列
拾一段旋律,落於字間靜聽。
輕彈慢語,不言深意,隻為安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老林子裏的夏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多謝花姐的雅賞!拾樂、拾文,也拾一份安寧:)粥沐魚塊:)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輕彈慢語,不言深意,隻為安心”,老林子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