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我們的故事

有人愛,有事做,有期待。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追憶過去,擁抱未來。
正文

在澳洲打工的那些人和事(三)

(2020-09-16 06:35:17) 下一個

Good onion!

初入打工之門,一個很大的挑戰是語言。雖然我在中國大學的專業是國際貿易,每天都在英文中摸爬滾打,到了澳洲之後,還是被澳式英語震撼了一下。

在中國上本科的時候,有一位特邀嘉賓講授外交禮儀,不知怎的說到了澳洲口音,他舉了一個例子。在飛機抵達澳大利亞之際,你會聽到機長興奮地宣布:“Welcome to Australia to die!”你千萬不要驚慌,因為他說的不是“歡迎你到澳洲來死”,而是“歡迎你今天到澳洲來”(“Welcome to Australia today”)。彼時當個笑話聽聽,未曾想兩年後踏上澳洲土地,親曆了如此神奇的口音。

這個笑話表露了澳式英語發音的一個特點---- 把“a”的音發成“ai”。澳人還會把“o”音發成”au”, “a”和”e”有時也很難區分。

我的一個朋友的朋友,初到澳洲,過了一段時間,感覺非常蹊蹺:“為什麽許多澳洲人叫我Mike?我的名字並不是Mike呀!”大家幫他分析了一下,結果發現,澳洲人說的是:“How are you going, Mate(你近來怎樣,哥們兒)?”因為他們把Mate中的 “a”發音成了“i”, 這位朋友就以為他們叫他 Mike。總之,這類的笑話數不勝數。

剛開始在餐館工作的時候,比較頭疼的是接電話送餐。由於看不到對方的口型和肢體動作,又缺少麵對麵交流的親密感,所以對聽力是個不小的挑戰。尤其是客人說自己地址的時候,講得非常快,經常吞音、合音。我這種新手,隻好請他們把地址逐個單詞地拚一遍。即便這樣,因為分不清他們說的是a還是ai、o或是au,又不好意思讓客人多次重複,所以出了不少錯誤。後來,老板娘教我,記下地址後,一定要向客人重複一遍,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需要逐字確認。例如:確認“have”的拚寫就說:“是不是h for harry, a for apple, v for victor, e for Edward?”。這樣雖然花費的時間稍微多一些,但降低了誤差。

那時候,為了不錯過客人打來的電話,老板娘安裝了一種服務,叫做“call waiting (來電等待)”。就是當你正在通話中,有另一個電話打進來,你可以聽到電話鈴聲,然後讓第一個通話者稍候,切換到另一條線與第二個人通話,並可以在兩條線之間切換。有的時候正在努力分辨客人在說什麽地址,第二個電話就打進來了。剛放下第一個電話,第三個鈴聲又響了。有時候按錯了鍵,把客人掛掉了;又有時候一口氣接了四五張訂單,都沒有時間送到廚房。於是,在心中暗罵電話公司發明的這種賺錢損招。

後來,我終於想了一個辦法,客人要訂餐,先問他們的電話號碼,這樣即使不小心掛斷了電話,還可以再打回去補救。

大多數客人還是很友好的,甚至貼心。當我告訴他們我是新手,請他們重複地址的時候,他們會耐心地放慢說話速度。他們也會說:“你告訴司機,我會把前門外的燈開著,這樣他就容易找到我家了。”,或者,“告訴司機,到了xx路左轉,過了第二個路口,第一個門就是我家。”據司機講,送餐時他還時常會收獲小費。

回到澳式英語,除了口音,澳洲人還有獨特的表達方式,與在中國上學時學的知識頗有差異。比如:在中國學英語打招呼是這樣的:“甲方:How are you?”;“乙方: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甲方:I am fine too. Thank you.”。而在澳洲打招呼是這樣的:“How ya goin’ (How are you going)?”,或者“Geh day (Goodday)”,再或者“Howdy”。

澳洲人喜歡在單詞的末尾“i/ee”化或“a”化單詞,效果是聽上去比較隨便、輕鬆。他們管biscuit(餅幹)叫bikky,管breakfast(早飯)叫brekky,把sick leave(病假)叫sicky,把smoke (抽煙)叫smoky,叫sandwich(三明治)為sanga,連大名鼎鼎的金拱門都有了澳洲小名“Macca’s”澳人還謔稱自己為Aussie。

話說有三位五十多歲的男士,是我們餐館的常客,周六必到。他們點了酒水和飯菜之後便輕聲交談,應該是好哥們(用澳洲話叫“mates”)吧!幾次之後,我注意到其中一位戴眼鏡的男士在我上完菜後,總是對我說“Good onion”,中文直譯是“好洋蔥”。我好生奇怪:這是什麽東東?他很喜歡我們廚師做的洋蔥嗎?可是洋蔥隻是菜裏麵的點綴呀!

一來二去跟他們熟絡了,有一次他再次說了“Good onion”後,我終於按捺不住好奇心,問他為什麽總稱讚我們餐館的洋蔥。這位男士不禁一愣,一頭霧水的樣子。於是,我又把我的問題詳細解釋了一下。坐在他旁邊的那一位男士似乎明白了,先是哈哈大笑,隨後告訴我:“他說的是’Good on you’!”原來,這是澳洲的一個俚語,相當於“Well done”或“Good job”,意思是稱讚我,表示感謝。由於他把on和you連在一起,並且加上澳洲口音,被我聽成了好洋蔥!

起初覺得澳洲口音有點土,一些英美人蔑視“澳憨”,拿澳式英語開玩笑。2011年10月,英國首相卡梅倫出席在澳大利亞柏斯舉辦的英聯邦首腦會議,會議的一個議程是修改了英國的王位繼承法,允許長女繼位。事後,時任的澳洲女總理吉拉徳與卡梅倫閑談時稱:”This is good news for sheilas everywhere.”(“這對於全世界的女孩都是個好消息。”sheila在澳洲俚語中是女孩的意思);後來在宴會上,卡梅倫模仿了吉拉德帶有澳洲口音的這句話,雖然沒有惡意,但是遭到了澳媒的嚴厲批評,險些引起一場外交糾紛。

在澳洲時間久了,居然喜歡上了這種輕鬆愜意、略帶自嘲的口音。如果到海外旅遊,在茫茫人海中猛然聽到澳洲口音,還真有些“music to ear (很受聽)”呢!就好像在國外多年,忽然聽到悅耳、清爽的北京話,會怦然心動,興奮不已。

2020年7月18日

更多精彩文章,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風吹時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