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國時代

閑暇時,也關心點身外事
正文

東方國家國際大考之國際化大生產(上)

(2021-06-02 16:07:42) 下一個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從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毛澤東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的進京大考,他誓言絕不做李自成,他要率領全黨在人民的監督下,交出一份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這份大考的考題是什麽?建立一個讓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建立一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新中國

經過共和國三代人領導集體的共同努力,為了這個大考最終成績的完美,我們依然在努力奮鬥中。

在這個廣為人知的大考之外,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還要麵對同期的國際化大考。那就是:如何讓新中國成為帶領這個世界前行的領導者

要成為這個領導者,我們必須在國際化大生產、國際金融新秩序和分享東方文明這三個層麵的國際大考中,取得讓國際社會心悅誠服的成績。

我們已經拔得兩大頭籌,今天首先談一談,新中國在國際化大生產的綜合競爭中,交出了一份什麽樣的答卷。

1 現代大生產是一場偉大的生產革命

現代大生產是指資本主義在西方興起時創立的,在全球範圍內,用以替代傳統手工作坊體係的新生產模式。當然,其主要的顛覆對象,就是東方國家延續了幾千年的手工生產體係。

顛覆了東方國家的手工生產體係,隨後,列強就展開了對大生產控製權的爭奪。這種爭奪的最終結果,催生了美國模式的出現。也就是傳統列強被整編成統一的美國陣營,由美國主導,在美國陣營內部統籌分配大生產的指標

隨著生產模式的不斷進化,現代大生產呈現出機械化、流水化、標準化、分工協作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等特征。

生產模式的進化,首先從生產資料的改良或革新開始,隨著生產力的同步提高,嚐到甜頭的資本主義進而會渴望把更多的社會要素,按照資本的意願進行優化或革新,逐步納入到其掌控的現代大生產中,來獲取更多的壟斷性收益。最終,資本主義必然會要求全麵變革人類的社會製度,來滿足資本對利益的終極追求。

我們隨後會推出一個小係列,說明資本如何以美國為樣板,對美國的社會要素進行全方位的改造和重構。

資本主義興起之後,首先遭到打擊而被革除的是封建製度。隨後,就是對資本主義製度自身的逐步改良,這種緩慢的改良直到美國出現了次貸危機才宣告結束。這變相說明,傳統的資本主義製度已經再無更大的潛力可挖了。

2 新中國前瞻性的探索

為了滿足資本主義的再發展,新的製度形式是什麽?答案是每一個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那就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前三十年,所進行過的那些超前式的探索

什麽是領袖?領袖,就是能夠前瞻,就是預見性,如無預見既無領導,為著領導必須預見。

長期以來,對於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我們習慣上認為其和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是截然不同的。事實上,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也就是所謂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依然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範疇。

當毛澤東和《覺醒時代》中那些早期的探路者投身革命的時候,中國處於一個什麽狀況?全球資本主義剛剛攻克全球手工生產的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堡壘:古老而傳統的中國。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1.0毫無憐憫地把悲慘的暗無天日,直接禍從天降給古老的中國

1935年,在紅軍翻越岷山的時候,毛澤東在《念奴嬌·昆侖》中提到了: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作為毛澤東,他不可能洞察不到,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是一股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因此,在這種大背景下,未來世界的政經格局,在他的詞中,已經躍然紙上。

重塑世界的政經格局,理論上隻有兩種對策,要麽是消滅資本主義製度(蘇聯模式);要麽是順應時代潮流,我們也要躋身於現代生產的大合唱中

無論將來出現那種局麵,中國必須麵對如何發展大生產的問題。

也就是說,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國革命,從來沒有考慮過要跨越財富的積累階段,而直接進入所謂的共產主義階段。所以,任何以大躍進為借口對毛澤東進行攻擊和汙蔑,都是站不住腳的

對於如何積累財富,毛澤東有著自己不同國外的天才構想,由此,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就有了兩種版本,即新舊兩種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毛澤東而言,他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找到最先進的組織模式,確保中國所發展的大生產,最終在全球經濟的大合唱中,成為領唱或主唱,甚至要擔當合唱的指揮。

如何擠身於這種大合唱?毛澤東的策略是,做好紮實的基礎性工作,通過全麵的鬥爭,迫使資本主義陣營接納我們

在長期的武裝鬥爭中,毛澤東一直在做著相關的準備工作。1940年,未來中國的奠基理論,新中國的建國大綱,《新民主主義論》已經成熟了

遵循著抗日戰爭急不得,解放戰爭等不得的原則,五年後,他和中國人民一道,把日本人從那裏來,又送回那裏去;又過了四年,把蔣某人送到了台灣,讓他在那裏好好地反思自己的過去和曾經。

到了台灣,凱申公始知資本愛傍強者的勢利本性,痛定思痛,他開始虛心地向毛澤東學習:搞土改,搞自己的民眾基礎。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並沒有難倒毛澤東,反而給了毛澤東施展自己雄才大略的最佳舞台

3 搭上最末的一班車

毛澤東是否偉大,這要對比來看。在《資本的財富寄生》中,美國的參照物是朝鮮。那麽,檢驗毛澤東建設新中國成就的參照物又是誰?美國和蘇聯。而且,毛澤東選擇了以一挑二,而不是挨個單挑這兩大世界霸主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已經確立了全球第一大生產中心的地位。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檢驗,美國在現代生產領域的霸主地位已經不容挑戰,沒有任何爭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工業生產也經受了洗禮。戰後,蘇聯積極籌劃經濟互助委員會來應對馬歇爾計劃的挑戰。全球第二大現代生產中心,在莫斯科的調度下,也在高速地運轉著

兩大對手都不是吃素的,在不是笨鳥的情況下,兩者也早已起飛,並且搞起了兩大經濟同盟體:1947年7月,馬歇爾計劃在歐洲開始實施;1949年1月,經濟互助委員會在莫斯科成立;9個月後,新中國在北京才宣告成立。

1949年成立的新中國,還隻是一個名義上的新中國:戰爭還沒有結束;邊疆尚未平定和統一;剿匪、恢複社會的穩定和恢複工農業生產等等,都是當時要解決的頭等大事。而且,一年以後,美國又給中國強加了一盤超級難咽的大菜:朝鮮戰爭

即使在今天,重新回顧過去,我們都忍不住替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捏一把汗,因為,他們的條件太一般了,他們的困難才是真正的亞曆山大。

這就是曆史留給毛澤東的考題,對於毛澤東而言,被超級困難包圍著,這是他革命生涯中的常態。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在他心目中,全球第三大生產中心的藍圖已經描繪完畢,藍圖的實施也將有序地展開。

擁有大生產中心,猛一聽,是個很長臉、很有逼格的事,這事還真不好玩,擁有了大生產,就等於和生產危機做了伴。曆史上,西方列強打破腦袋,本質就是在競爭如何操縱大生產中心這個玩意。曆史經驗表明,不是任何一個玩家都可以搞現代大生產的。隻有中國或美國這樣的重量級玩家,才有資格作為領袖下場一試身手

1953年,朝鮮進入停戰狀態,1958年,誌願軍才完成從朝鮮的撤軍。而這個時候,馬希爾計劃在歐洲播下的種子早就結出了多茬的經濟碩果;經濟互助委員會也不甘示弱,也在抱團奮起直追

新中國一起步,就遭遇了最高的難度係數,我們先一起來看看彼時的三大集團在曆史同期的人口(億)對比,  

所謂的生產活動,本質就是為了滿足集團民眾的生活所需。中國的人口基數,從一開始,就超過了其他兩大集團中的任何一個,也就是說,作為基礎條件最差的中國政府,其執政的壓力是空前的。

而且,其它兩大集團的人口總和,和中國的人口總數,在曆史同期,基本上是相當的。從滿足社會成員需求的角度看,中國的生產中心,雖然還不是世界性的,但是,已經是同期最大的生產中心了。也就是說,在現實的逼迫下,中國政府在治理國家方麵,所要掌握的技能和手段,天然就是大師級的,美蘇都要略遜一籌

直到2020年,北約覆蓋的人口才勉強接近10個億,而此時的中國,已經肩挑著供給幾十億人口之所需的大生產,風雨兼程加無怨無悔地走過了三十多年。也就是說,在這個地表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資格,在現代大生產方麵挑戰中國絕對的權威

現在,少數幾個魅魎國家,動不動就聲稱要和中國進行切割,這都是癡人說夢話,任何要和中國進行物理切割的,都是自尋死路。因為,中國所擁有的優勢,是碾壓性的,任何新組建的小集團,在人口基數上是無法和中國這樣的大集團相比擬的。沒有了人口基數來均攤共同體的運營費用,這樣的小集團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去年,黃奇帆頻繁發聲,他代表本屆政府所宣講的優化理念是非常正確和必要的,可以說,黃奇帆是本屆政府中,少數懂得優化理念的經濟大師。

《東方國家國際大考之國際化大生產(下)》即將推出。

【更多文章,請跟蹤微信公眾號:大衛六芒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