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善
武俠小說主人公雖然性格經曆各異,但無一不是心地純良的。華裔教授在美國的(今天主要說男教授),當中也確實有一部分自私自利的變態老板,但是就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說,如果有外人向係裏的老師們打聽(尤其是向美國本土的中老年婦女們),最常聽到的評價就是nice.
He is super nice! He is such a sweet person!
那些到處滋事,整天要這要那,跟所有人都打翻的刺頭發考題很多大係裏都會有一兩個,但極少會是華男。畢竟中國幾千年的儒家君子觀念還是源遠流長的。很少聽說有華男整天想著去欺負人、占別人便宜的。他們的苦惱多數是被別人占便宜占到家裏來了,不知道該怎麽拒絕。
換句話說,當他們遇到同等nice的美國人時,經常會相處愉快甚至惺惺相惜。但是這種忍讓仁慈的外表對那些好占他人便宜的人來說也是種“鼓勵”,連刁鑽的學生也欺負他們。
2. 義氣和情感
這條就更像武俠小說的人物了。要是比誰更professionalism,華男比美國人差好幾個級別。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感慨:唉,我的得意門生要是留在學術界一定大有所為,怎麽就無心向研隨便去個公司了事呢?這要是美國老板就會說: Whatever he likes! 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所做的選擇都不太幹涉(雖然也有少數和中國父母那樣的),更不用說是學生了。
華男們在處理很多工作中的事情時,過多地摻入了個人情感。如果事成,回報也大;事不成,就容易受打擊。比如幫還沒就職的學生辦這辦那,甚至親自幫對方寫文申請獎學金,結果最後被放鴿子。其實如果能克製感情,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越線不額外費神,就能減少類似的“情傷”。
3. 世外高人獨行俠
華男教授都是武藝高強的,原因是在經曆了一重重篩選後,不強的都被淘汰了。很多人在學術界早早立足,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些即使算不上大牛小牛的,至少業界熟人一提起他都承認他的work is solid。
這些大俠們,知識分子們,通常又是比較清高的。如果一個地方待的不開心,比如對同事或者大環境不滿,多數會考慮跳走,而不是選擇留在原地同流合汙或者和鬼子鬥智鬥勇。這種策略從科研(武功)的角度來說是明智的,不把精力花在與科研無關的事上。
再說一遍:不把精力花在與科研無關的事上,這在後麵還會談到。其結果就是成就了一個來去瀟灑的俠客形象。俠客是屬於大地的,屬於世界的,屬於整個學術圈的,而不是某個固定的學校。
美國教授中也有類似的俠客,但是美國人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雖然和俠客同在一個領域,或者一個係,辦公室隔壁,style卻截然不同的。這些人更屬於學校,屬於院係,而不是學術界。這並不是說他們從不跳槽,即使他們跳槽的次數和俠客們一樣多,給人的“感覺”還是不一樣。這類教授無論在哪兒,他的“根兒”就紮在那兒。甚至說來,即使他們日常工作都和同胞做差不多的事兒,但他們對所在地的體製,曆史,前景,學校其他院係的人都在幹啥,當今高層是不是重文輕理或者重理輕文,這些事有一個genuine interest,肯花時間來思考。
這裏其實觸及到了華男教授、甚至延伸到整個華男群體包括在工業界的,仕途上的發展問題。我們常聽到玻璃天花板這種說法,所謂的對華人的歧視。我對這種說法一直比較持保留意見。不是說天花板不存在,但是我認為其存在的根本不是美國人有意識的設定,而是中美兩種文化衝突下存在的必然。
4. 武功之外
這條其實和上條也能並在一起吧。教授工作的三大重心: Research, teaching, service. 同胞多數都是以research勝出,在另外兩條上花的時間都是最小化的,都是逼不得已的。這無所謂對錯,個人選擇而已,同時也有語言啦文化啦等因素在內。
不幸的是,teaching 和service這兩條對一個老師在某地的“歸屬感”其實更有決定性作用。舉個例子,好多拿了不少大funding的老師被排擠走時感到奇怪:我給這個院係帶來多少overhead呀?別的老師又拿來多少?錢對一個機構當然重要了,但不幸的是它通常就是個別人看不見的數字而已,缺乏直觀的impact。
相比之下,你對學科建設出過多少力,你對協調和凝聚周圍的團體有多大的作用(還是分散作用?),這些更決定學院學校高層們對一個老師的定位。所謂的service,不是說參加過幾個committee就完了,這隻是明的service。
還有很多service其實是在周五下午happy hour時,在學校周邊的bar裏麵,與直係旁係八竿子打不著的同事們切磋而來的。這些看似放鬆閑暇的時間往往對一個學校的很多大的決定和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也算是種勞動。這就像一些武林幫派的瑣事,世外高人獨行俠們是不怎麽參與的。
再說teaching,要教好一門課,哪怕是已經上過幾次的了,也是很花時間的。教課就像開武館,屬於大眾普及性的武術教育。
世外高人們更喜歡的是調教少數幾個lab裏的天資學生,傾其衣缽。我有個同事,前年開始接下了信號與係統這門經典課。他除了把理論都講透了之外,精心設計了八個大的實驗(這門課並不帶實驗課),每個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學以致用,而且用的都是目前最實用的地方。修過這門課的學生和我做畢業設計的時候,立刻就上手了。確實耗了他很多時間,但學校會看在眼裏的。
5. 盡在不言中
世外高人都是話少的,是不能囉嗦的。對話不投機的,一句都不講。對真心相知的,講半句對方就知道後半句了。這也是同胞發考題的另一個整體weakness——太多的事情不願或者不屑去解釋,去表白,去質問,而是寄求於和對方的心領神會。
然而本來就都是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這種方式很容易引起誤解和猜疑,所以算是華裔教授仕途(這詞好俗,但是找不出其他的替代)的另一個障礙。應該強迫自己開口去說,哪怕是很明顯的東西;多去confirm,去clear up misunderstan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