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你的‘色荷’被歲月漂白,當你的‘電荷’消失殆盡,你的魅力在哪裏?為什麽還有個人願意和你生死相依,甚至願意用自己的痛苦去換來你的快樂?你憑什麽?”
“ 靠的是‘大質量’,包括情分、德行、人格和境界。”
幾年前,一場以《情感的動力學》為主題的專題講座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禮堂報告廳開講,主講人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22校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曹則賢。“物理”與“情感”,看似毫不相幹的兩者,卻被曹則賢研究員“玩”出了奇妙新意,讓人對“ 情感”這一難以參透的命題有“恍然大悟”之感。
粒子與人的魅力
“物理學上物質有排斥、吸引、俘獲、約束、緊閉、隧穿、衰減……一係列的特性,對應人類表現為討厭、愛慕、確定關係、領證、出軌、情感升溫與衰減等情感或行為。”一開場,曹則賢首先把人類情感上的種種特征給出了物理觀照,簡單有趣而又引人思考,成功地將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他的情感動力學世界中。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句眾人皆知的話語,在曹則賢看來,便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理現象:為了構建動力學的完備理論必須考慮不同時刻之間的聯係……(量子)係統是由上一時刻的狀態決定後來時刻狀態的運動方程所描述的,也就是“因果律”要起作用。“也就是說,一件事發生了,其背後一定有原因,如果你不理解,僅僅是你不知道原因而已。”
曹則賢從牛頓探索地球引力能吸引蘋果落下,但卻對月亮束手無策的原因講起。“牛頓發現引力與被吸引物體的距離、質量有關,兩種體係的運動形態除了取決於引力勢能,還取決於係統的動能。”他解釋道,“就像你想要吸引一個人,但是被吸引的那個人特有能耐、有本事,是你的魅力和人家的能耐決定了人家圍繞你的軌跡選擇。”
講座的前半場仿佛一節有關動力學的大學物理課,但即使對於文科生來說,也並沒有想象中的晦澀難懂。電磁力的極性和物質宏觀電中性的特征,被曹則賢戲稱為“美女被路人吸引”“一個分正負、分男女的世界,在一定範圍內雙方必定是相對均衡的”;粒子“自旋”的群體性特征,被他用“人的脾氣好壞、政治覺悟高低隻有在群體中才會有所體現”形容得通俗易懂;誇克的“色荷”不外露,正是人類色情、權力隱蔽交易現象的“物理對照”;異性電荷相吸的“底線”,是在警示夫妻兩人即使關係再好,也要把握分寸和距離……曹則賢風趣幽默地解釋,引得在場聽眾笑聲陣陣。
粒子的標簽與人的特征有如此高的“契合度”,那麽人要展現或是提升魅力應該從粒子世界獲得什麽經驗呢?“就像粒子的韻味潛伏在亞原子層次,人的韻味也是來自骨子裏,體現在一顰一笑的細節上。”曹則賢講述了伏爾泰的情人、翻譯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的法國女哲學家milie du Chtelet,以及因不能勸阻丈夫在戰爭中使用氯氣而飲彈自盡的女化學家Clara Immerwahr的故事,他說,真正的美麗和魅力來自靈魂和基於品位、德行的價值判斷,“她們是有靈魂的女性”。
“在平靜中追求,在客觀中發掘”,一位女老師分享了她聽完講座後的感悟。也正如曹則賢所倡導的:“科學不能保證你幸福,但科學可以讓你學會理解。”
“人情即物理”
“當時我在做應力屈曲(stress buckling)的研究,其中關於球殼怎麽開裂皸裂、上麵怎麽長斑點的問題,其實與人臉上長皺紋的道理是一樣的”,曹則賢回憶開辦講座的初衷時表示。這項材料應力工程方麵的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他受物理所婦委會的邀請進行分享,“她們說皺紋是女同誌最為關心的問題”,於是便有了第一講——2008年的“皺紋之美與尊嚴”。沒想到這場被稱為“開玩笑”的報告,卻非常叫座。於是,此後每年的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後,曹則賢都會舉行一場與生活或情感有關的講座。
2009年基於電磁學和等離子體物理的《活在極性世界》、2010年關於語言與文學表達的《誰引詩——情到碧霄》、2011年談少體與多體現象的《婚姻——個體的社會問題》、2012年基於天體物理的《天遇》、2013年從空間幾何距離反觀人與人之間分寸把握的《看那距離》、2014年基於時間概念以及生長—衰減現象的《作為時間函數的情感生活》……每一場講座,除了在物理所有著很好的反響,在中國科學院其他院所和清華大學等高校也獲得了諸多好評。
在曹則賢的這些報告裏,不隻有專業的物理學公式和定理,也容納了許多曆史典故和名人趣聞。他旁征博引,給人們理解情感提供了全新視角。但曹則賢卻一直強調這隻是“嚴肅的玩笑”。
如同物理學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講座開辦10年來,對曹則賢來說,也有著同樣大的收獲和感悟。近年來,除了科研和教學工作,他還不斷發表科普文章,出版了《一念非凡-科學巨擘是怎樣煉成的》《物理學咬文嚼字》,還翻譯了《至美無相:創造、想象與理論物理》等科普圖書。曹則賢認為,正是作報告時深入淺出地剖析,為自己在科普文章與圖書寫作上“貢獻”了無數的靈感,也時常會解開伏案深思許久的困惑。“就像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說過的:‘要想了解一個新的領域,就去開一門這個領域的課程。要想了解一個新的領域,就寫一本關於那個領域的書’。”
“人情即物理,用科學幫大家去看感情的問題,雖然不是具體的解決措施,但可以讓你看清楚,不過有時候還不如不清楚呢。”不比科學需要嚴謹和縝密,曹則賢建議大家在情感上可以時常犯點小迷糊,不必那麽較真兒。
當提到為何會用物理學視角反觀人類情感時,參透了物理學奧秘的曹則賢回答說:“萬物一理!人類的現象,說到底不過就是物理體係的行為嘛。”
科學傳播應該更關注科學本身
有位學生曾這樣描述對“曹老師”的印象:在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暑期學校有幸聽到了曹則賢老師的報告,我備感幸福。雖然他經常自我調侃,但是有實力而謙虛之人總愛將他可愛的那一麵表現出來。這位“黃老邪式”的人物,除了用淵博的科學知識征服學生,更是用風趣樸實的人格魅力“圈粉”無數,甚至被人樂道為“反差萌”。
曹則賢兼具傳授知識與講故事的授課風格,與其在德國的求學經曆息息相關。1992年,他赴德國凱澤斯勞滕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學校附近的村莊裏就住著洪特、莫托等大物理學家,曹則賢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學問是由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做出來的,科學是逐步演化而來的,它本身就充滿故事”。
把科學“玩味”得如此妙趣橫生,也讓曹則賢在科普界聲名鵲起。
在他看來,科學彌漫於整個社會,科學傳播(科普)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就像一棵桂花樹,樹上開滿了桂花,香氣就自然地往外飄了,從而影響了別人。”曹則賢覺得,有了科學,才有傳播。他提到我國科學傳播存在的問題:一不談科學內容,二不談科學研究方法,三不談真正的科學精神。“一句話就是不關心科學本身。”
曹則賢反對當下科學傳播過分關注科學以外的東西。“我們從居裏夫人的宣傳中得到她的形象,就是她如何努力,不停地用一根棍子攪拌瀝青;多麽愛國,用祖國波蘭的名字來為發現的元素命名;道德多高尚,對發現的鐳元素沒有申請專利,在一戰中上戰場參與傷員救護”,他認為這些並無錯,但大眾更需要了解的是,居裏夫人為了獲得放射性物質是怎樣選擇礦物的,她是如何做化學分離的,如何判斷分離出的物質其放射性是越來越強的。
曹則賢對“科學傳播熱衷於憑借自己的想象給科學家形象附加很多高尚品格”的現象也表示質疑。也正因如此,他的科普充滿故事,但絕無虛構想象。“我希望科普工作能夠讓受眾看到真正的科學、科學家和科學精神是什麽。隻有關於科學家的心靈雞湯和道德情懷對於提升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可能不夠,可能我們還是應該花點時間談論科學本身。此外,我也想傳達一個事實,即便是最高深的學問,也總有一角是大眾都能理解的。”曹則賢說。
在他看來,隻有成就足夠高、理解足夠深的專業科學家才可以做科普,“我隻是把自己學習物理過程中的困惑和一點心得寫出來,並分享給大家而已。”曹則賢很謙虛,“我根本沒有做科普的能力。如果我的文字確實有一些科普的作用,我會感到很高興。”
如今,曹則賢雖已一頭白發,但卻有著一顆年輕的心,課堂上不但對古文經典信手拈來,對時下潮流熱詞也是如數家珍,用其同事的話說,“曹老師內心充滿著對生活的激情和騷動。”
轉載自《國科大》雜誌
【作家簡介】曹則賢,中國科技大學822校友,1997年獲德國Kaiserslautern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98年加入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至今,擔任過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曾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曾在Science,APL, PNAS,PRL,Advmat,Nature子刊等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百餘篇,編、譯、著有《物理學咬文嚼字》 (四卷),《至美無相》,Thin Film Growth,《一念非凡》等專著多部。
編輯:許讚華
《科大瞬間》常務編委:
許讚華 803 | 陳錦雄 8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沈濤 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