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樣的人會覺得幸福呢?一般來講,高端的人並不會覺得怎樣幸福,底端的人更是感覺這樣。最幸福的人群,往往就是那些正在從底端的起跑線,拚著老命往高端狂奔,而且還小有成就,但與終點目標還有著一定距離的那夥人。
科舉製度的創立,無疑是一件雙贏的事情。很顯然,對帝國和君主們來說,這種製度不啻為他們選拔出全國最優秀的人才,同時也能招安那些有野心的知識分子。對舉子和他們的家人來說,這也是一條升官發財的門路。在封建家長製的古代中國,想要出人頭地、發財致富的路子很窄,基本上隻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條是造反搶天下;一條就是通過仕途。相比之下,前一條路很有點殘酷血腥,而科舉之路顯然就是一條比較和平溫和的、不那麽血腥的康莊大道。
一般來講,中國的孩子普遍被自己的父母逼得很苦,主要是因為什麽?很有可能的一種“因為”就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的人生已經輸了,所以他們要逼著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給自己掙回點臉麵。
中國人,準確地說,中國的家長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要逼著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扭曲心理呢?是不是由於自己太失敗了,所以才逼著孩子去給自己掙回所有失掉的麵子呢?這是不是可以解釋,為什麽我們的孩子,自主創新的精神匱乏得可憐,而模仿跟風的勁頭絕不輸給任何人的原因了,除此之外,還有什麽更好的解釋嗎?
中國式的教育,很多的時候是狹隘和勢利的。教育,不是為了解決知識饑渴的問題,不是為了去豐富多彩自己現有的精神和思想庫存,而是為了自己的飯碗中能再多幾塊肉而已,就這麽樸實,就這麽實際,其它的一切免談,請扔進垃圾堆中。
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一種愛,就是中國父母的那種對孩子的所謂的愛。說的好聽點,那叫誤人子弟;說得難聽點,那叫把自己人生的的全部失敗,毫不留情地都轉嫁到孩子的頭上。用他們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的虛榮,來洗刷自己的無能和失敗的恥辱。
輸在起跑線上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什麽不光彩的事情,這是不是與中國父母的那種狹隘的思維唱反調呢?那種自以為是的中國式教育,首先把個個家長都強行先打了新鮮的雞血,讓他們擼胳膊挽袖子,列開了拚了這條老命的架勢,非要把自己的孩子逼成人間的翹楚不可。
在一個人活著的時候,贏得太多的聲譽和掌聲未必是一件好事,這很可能就會殘廢他繼續奮鬥下去的可能性。可問題是,我們生來不就是為著衣錦還鄉和金榜題名而活著的嗎?至少中國式的教育就是這麽教導我們的。
中國的父母似乎都好這一口,喜歡將這句口頭禪掛在嘴上,逢人便說:“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其實,這是他們在給自己的失敗,找一塊既保全了麵子又冠冕堂皇的遮羞布。
除了性格的使然之外,一般來講,出生於貧困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成功的潛在優勢,因為相較那些出生在優裕家庭中的孩子們,按照中國人的思維,他們從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但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往往才可能在日後奮發圖強,一躍而成為人世間的雄傑。
2024-11-26: 摘自《雜感·隨筆總匯》 (79)
聽話和懂事,跟人一樣,是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卻幾乎都是成功的反方向。 他們總是幹著南轅北轍的事情。
不管窮富,高端低端,每個人都有覺得幸福的時候,隻是出發點不同,感覺的程度不同。
慈禧說: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天下的父母都可憐。
“現在我對他的要求是及格萬歲,熱愛生活比啥都重要!” -- 非常讚同你的觀點。人生不隻是學習拿高分,還有很多精彩的方方麵麵。問候友人!
“他們從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但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往往才可能在日後奮發圖強,一躍而成為人世間的雄傑。” -- 記得看過一個統計數據,一般家庭的孩子長大後生活幸福事業有成(“成功”)的其實比例最高。 貧窮家庭的孩子階層躍升幅度雖大, 但能達到“成功”比例並不高。 而且這類人有了成就後, 常常自大驕傲,失去愛心, 甚至看不起自己的家庭。 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沒有愛心的自大狂, 走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