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最無能之處,就是它無法證明或者反證上帝的存在與否。
自然科學止步的地方,哲學開始了。語言文字無法夠到的遠方,音樂響了起來。
錯是錯,一錯再錯還是錯,再多一個錯,再少一次錯又怎樣?到了這個份上,數學的加減法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
有人這樣計算過,如果全世界的人,每人每天節約一分錢的話,全世界每天將有六千多萬元節省下來的錢可用。這種思考和計算看起來毫無瑕疵,但卻一文錢不值。這就像一個人如果每天節約一分錢,一年下來就能節約三塊六毛五分,一輩子就能節約……這種數學有意義嗎?閑著沒事做嗎?
科學最終衝出迷信的束縛,才是幾百年前的事情。我們想要問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麽這種事情沒有早一點發生呢?既然現在人人,張口閉口都認為科學就等於真理,那麽為什麽我們的祖先卻愚蠢了幾千年,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荒唐呢?
現在,科學告訴我們,潮汐現象是月球的引力所引起的。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麽這些宇宙的星球,無一例外地都具有引力呢?這種引力的存在是自己生存的需要呢,還是別人的生存需要?這一點,正如男女之間的愛情引力一樣,能掰扯得絲毫不差、一清二楚嗎?
在數學中,無限大就是無限大,無限小就是無限小,彼此之間沒有什麽相似之處,相反,反差確實無限的大。可是,在化學中,在人文科學中,這種正常的“數學現象”不僅可能被修正,很有可能就是一種謬論,或者說很難見證到的“烏托邦”。
科學的最初驅動力來自於生存的需要,但是日後,貪婪則取代了簡單的需要,正在強力逼迫著科學,以一個一日千裏的高速度發瘋地前進。這是科學沒有想到和無能為力的一個遺憾。
數學和心情好像從來就扯不到一塊去,誰能改變這種現狀?能指望日新月異的科學嗎?
一個奇怪的現象:百多年前,數學和哲學還有正常的理智,基本上是平行前進的。可是到了今日,它們卻越行越遠,越來越脫離彼此間原始的聯係。哲學似乎正在變得愈來愈無能,而科學正在變得越來越肆無忌憚。這是在讓科學正在變得更有能力呢,還是在把它往無能的道路上推呢?
誰說數學幹幹巴巴?誰說科學中沒有浪漫和愛情?愛情可以這麽科學,科學同樣也可以如此愛情!科學和愛情本應該就是一家人才對,不是嗎?有疑問嗎?問題是,我們怎麽越看越看不懂呢?這究竟是我們無能,還是科學無能呢?
科學是理性和邏輯發瘋的結果,而詩歌則是感情過剩的結果。當下,科技已經把詩歌摁在地上使勁地摩擦,就怕它還有呻吟的機會。換位思考一下,如果這個世界顛倒過來,現如今的一切該會是一副什麽模樣呢?幾百多年前的世界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誰敢說,我們的地球不是由人類的粒子構成的呢?誰能證明此事,就像數學中的證明一樣嚴謹且符合邏輯?
2024-03-23: 摘自《隨筆雜感 – 科技篇》 (18)
“上帝”什麽時候說過自己無所不能,高於一切啊?
是人冒“上帝”的名說的吧?!
1,科學思維:即尋找證據和理論去理解現象背後的原理。被實驗驗證了以後才接受理論。
2,宗教思維:即用一種可以說服自己的理論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以避免思維的紛爭和不確定。大家接受這樣的理論一直到被證據所推翻。
兩種思維即是從兩個極端,一個懷疑,一個相信,出發去探索發現世界。雖然科學現在順利發展,宗教也不會徹底衰退。隻要人類生活的不斷擴大,就會繼續思考。也就會還有許多無法回答的問題。宗教也就有繼續存在的價值。
腦的功能範圍要小很多,畢竟帶著邏輯數學和一大堆知識,行動自由要受影響。科學在腦功能範圍之下。
心是野的,可以有心功能範圍之上的範疇——不可知,因為心需要完整和“心安”理得,而需要用某種方法去探索,甚至把握它。
認為或者體驗過靈界存在的人,不需要這些科學哲學。而科學教之下的人,也不需哲學,他們數著科學成就的數目就可以心安了,對他們來說,心不是思的器官,僅僅是個生理器官,是不必要的麻煩,包括好奇心。不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的科學家,似乎數目減少到了某種危機程度。
上帝,自詡為無所不能,高於一切,何必呢?
無解。
思維好文,有深度。要讚。
====================================
嗬嗬,除了“三下五除二”,你還記得哪些?很神奇,似乎“三下五除二”特別有名,不知道是為啥原因。
哈哈,正像你說的那樣,當下,培根的這句話是不是早都變味了,是不是應該改為 “學習數學使人變傻”?估計用不了多少年,整個人累都會變成少數精英們的玩偶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感謝知音茶兒!周末快樂!
培根不是說過 “學習數學使人精密” 嗎! 哈哈哈,科學是把雙刃劍,既讓人變聰明了,也能讓人變傻了。
比如說:自從有了計算機,計算器,有多少人還會“三下五除二” ?(估計現在的小學生,都不知道了來自什麽玩意兒)
有了Al,寫封business email, 把大意告訴ChatGPT , 不出一分鍾,一封言詞切切商務公文電函就岀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