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已經寫過兩篇與《三十而已》有關的文章,本想就此輟筆不玩了,但是,《三十而已》傳染給我們這些“追劇入坑族”的“社會焦慮症”和“搶錢強迫症”等,慫恿著我忍不住還是想最後再說幾句,不管怎麽說,此劇畢竟代表和反映了此時此刻中國的某種真實的一麵。
下麵就點評點評該劇幾處走腎不走心的地方。
走腎不走心之一:藝術不僅要源於生活,而且還要高於生活
先看看經典藝術1.0版的一個實例:
記得埃克曼在《歌德談話錄》中講過這麽一段很有深意的事情(實在找不到原文,隻能憑久遠的記憶了):一天,歌德手裏拿著一幅荷蘭版畫家的銅版畫,讓埃克曼談談他的見解。埃克曼看完之後說出了自己見解。歌德問他,你注意到沒有,兩束不同的光線射入畫中的角度?它們不應該在一天之中的同一時刻出現,而是應該出現在不同的時間段和不同的角度。畫家這樣做是不是有悖於自然現象了?末了,他說,好的藝術就是這樣,它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把有悖於自然現象和生活的東西,無縫地揉進作品之中,這才是藝術高於生活的精髓所在。
雖然《三十而已》基本上還算是源於生活的,但它所源於的那種生活,並不能代表更廣泛意義上的大眾生活,隻能是一小撮變態的追富族的生活。它自始自終隻想著追流量走,追大眾的廉價口味走,卻不去想著繞著真正的人性危機走,把深埋在普通生活中深刻的人性矛盾體挖掘出來。如果說它還有一點的話,也隻是羞羞答答、半推半就,遮遮掩掩的那種。可想而知,這樣的電視劇,怎麽能讓我們看到它高於生活的藝術風采呢?它最敗筆的一招臭棋就是,為了吸晴和流量,它紮紮實實地充當了當代網紅主義2.0版的表情包。搞不明白,它愚蠢的底氣和不自信是不是被錢爹逼成這個樣子的?
走腎不走心之二:嚴重的全民媚富心態
還記得那張富太太俱樂部的合影嗎?估計每個白富美手中的包包都是價值連城,個個都是值幾百萬的鱷魚皮、喜馬拉雅和普皮吧?而顧佳手中的那款香奈兒居然都不得不藏在身後!想必這張合影已經在全中國,乃至海外引起了陣陣的嘔吐狂潮,差一點就將膽汁給不幸吐槽出來了。這就是中國版的當代現實,還是編劇、製片、私募基金產業鏈上的中國現實或虛幻?看起來,搶錢、圈錢已經到了產業化、專業化,令人目不暇接的高尖端程度。時代的心態已經扭曲變形到了什麽樣的地步?
全民嚴重的媚富心態,尤其是電視劇中,通過幾個典型的暴發戶女人所隆重上演的這一出經典的媚富、顯富、追富的從眾和扭曲心態,能不對生活在短斤少兩、嚴重缺錢,水深火熱中的不幸中國男人產生不可逆轉的致命影響嗎?這就難怪了,可憐的中國男人,常常被家裏的女人由於媚富的情結逼出了婚姻的大門,過上了走腎不走心的日子。當然了,俺這不是在為所有不長點記性,有錢就走腎的男人狡辯。這種類型的騷男、直男癌,屬於另類渣男。他們的事情,自然有電影界的大哥大為他們辯護。還記得電影界的那位翹楚,敬愛的大哥是怎麽為自己偷腥辯護的嗎?“我犯了一個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真夠狠的,連俺這樣螻蟻都不敢踩,更不要說去拈花惹草,像他那樣瀟灑偷吃的規矩人,都給天南地北、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棍子掃了進來。
別忘了,財富這東西,不是省油的燈,而是一把雙刃劍,它有護身的時候,就一定有可能傷身的時候。
隻是到了現在總算搞明白了:有錢人的壞是一種高尚的“好”壞,沒錢人的壞是一種低端的“壞”壞。在本質上,這兩種壞雖然是一碼事,噢,對不起,偉大現實的中國社會,隻接受和豔羨有錢人的那種“富”壞,而拒絕和懲罰沒錢人的那種“窮”壞。
走腎不走心之三:三對 + 渣男 + 狗血 + 流量 + 煽情 = 利益產業鏈
當下電視劇的格局,過腦子、有思想和創新的東西少之又少,基本上跑不出這個套路:一定有三對男女出演,不管是三對夫妻也好,朋友也好,情人也好。是不是還有小鮮肉,油膩男,油渣大叔友情出演,是不是還得有淚崩的煽情,以及如何去消費普羅大眾的心地良心細胞,這等高精尖方麵的事情,那就得看上貢的錢多少了,反正是逃不出這種既定模式的俗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至少一個標準渣男隆重出場。越渣就越能圈錢、圈眼球、圈女人的眼淚,圈流量,最好渣得讓全世界的女人都想用她們的小粉拳揍他兩下,用半尺高的高跟鞋的鞋尖戳死他。如果再能上一個台階,像《三十而已》這樣,推出一個特立獨行的滬漂女,一個禦夫育娃的強勢女人,很為中國的女人們找到了一個情感的垃圾桶。
目前,網絡上正在走紅的一組詞:PUA = Pick-up Artist,有人把它翻譯成“把妹達人”,有人把它譯成“搭訕藝術家”,不管怎麽說,這一概念來自於“泡妞學文化”。看過Cirque du Soleil馬戲團的演出嗎?這個渣男的角色是不是很有點像其中小醜的樣子,專職調動和忽悠觀眾的廉價情緒,點燃他們冰冷的笑點,如果可能的話,在關鍵的時刻,通過某些PUA的 基本技能,把觀眾,尤其是女觀眾的激素、腦垂體、荷爾蒙、巴比胺、腎上腺素等與情和愛粘連在一起的化學物質,統統都哄到床上去。
藝術已經從古典的1.0版,被層層包裝描眉,一步步推進到極富網感,無處不煽情、處處迎合受眾口味的2.0版。說得更網絡平台化些,就是用狙擊手的瞄準鏡,精準瞄向觀眾的那個羞羞答答的G點,然後開始按部就班地進行戲前的騷操作,一點點地把普羅大眾誘入欲罷不能、飄飄欲仙的佳境。
可想而知,在投資商、製片人的好言相勸下,《三十而立》在這方麵做的還算是識時務和聰明,也相當到位,雖沒有曲意誇張,過分偏離正常的生活,但也還能拿到59.99分。
這是個缺心眼的時代,為什麽這麽說呢?如果你看見億萬受眾,會被媒體像孫子一樣地戲耍,你就明白我在這裏說的是什麽了。行了,暫時就扯這麽多吧,該吐槽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同意你說的藝術高於生活的評論。白石老人說過:“藝術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