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聽說中外一些想要搞點噱頭和吸晴的人辦了一個什麽中英教育的大PK。如果我沒說錯的話,好像中國隊的得分還領先英國隊10%?我不知道這場PK背後的真正動機是什麽,是想證明我們中國人的教育有多麽成功,中國人的智商有多麽高嗎?
東亞人,尤其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近似瘋狂的“文憑”情結。自從隋煬帝在中國正式將“科舉製度”定為舉國之策以來,“科舉及第”就成為所有普羅大眾舍命追逐的終極對象。對絕大多數的國人來講,人生的最大快樂,除了羞羞答答的“洞房花燭夜”之外,莫過於“金榜題名時”那個從天上砸下來的極樂餡餅了。
據說,精明睿智的唐王李世民大力推舉“科舉製度”。當他看見成千上萬的亡命“考徒”正襟危坐在考場的破桌子前奮筆疾書的時候,他會心地笑了,覺得這是自己的一件極其高明和得意的傑作。“科舉”將社會上一大批不安分的的精英人才,循循誘導上一條對他來講穩賺不賠的買賣之路。從此以後,在功名利祿的熏誘下,這些未來的“準精英們”,還有每一個“準成功的考徒”背後站著的那些舍命陪君子的女人,為了共同高尚的“國家利益”,將會不顧一切地攜起手來,在口中振振有詞地叨咕著“頭懸梁、錐刺股”,擺出一副拿不到“文憑”誓不罷休的拚命架勢。
這對唐王朝未來的江山未講,何其不是一件“雙贏”實惠的買賣呢?從此以後,統治者基本上們可以高枕無憂了,這些潛在的社會不安分子終於被利欲熏心“招安”了。
在將近兩千年的漫長時間裏,“科舉及第”已經成為中國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經深深地嵌入到億萬萬中國子民的腦髓之中。對“文憑”的摯愛情結已經到了如火如荼、不可救藥的地步。當然,智商極高的中國人,沒有一個是遊逛在大街上的腦殘者,他們是極端現實和功利的。高懸在城門樓子上的一條條香噴噴的熏肉,誘惑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智人們為之前仆後繼。“範進中舉”恐怕是這種瘋狂的“文憑”情結的最動人寫照。
與西方的“開放式”、“自由思想式”教育比起來,中式的“教育”- 如果我們能稱為“教育”的話,則純粹是以功利和“及第”為厚實土壤基礎的。“背書”、“灌輸”、“填鴨”或“洗腦”式的中式教育,那是“硬教”而不是“軟育”!它“教”出來的基本上是一群毫無思想洞見和時代創新的“書呆子”。
可是,換位思考一下,這未必不是一件於民於家於社會有現實意義的“大好事”,因為它為社會的維穩夯實了必要的人本基礎。這些經過各種腦洗濯和腦輸液的人才,當他們脖頸上懸掛著令人豔羨和光彩照人的“文憑”,堂而皇之地走進各級官場衙門的時候,他們決不會腦殘地不聽大人們的話,肯定會一絲不苟地按照“既定方針”努力辦事。
隻是在跳出了這個“大醬圈子”之後,我才徹底地看明白,為什麽國人的“文憑“情結是如此的深厚和狂熱,我才真正地能從另一個視角看清楚這個“醬圈”究竟有多麽混濁和不可救藥。照這樣子下去,五十年、一百年以後的中國,無疑還將是一個二三流的大國,雖然它可以向別人到處顯擺自己的“硬家夥”- 那些個用一張張百元大鈔堆砌起來的東西,但它對於這個積重難返的民族來講根本於事無補。在這一點上,這個民族已經在心理的賭場上輸了。但是誰會在意這些呢?
+1, 這個我好像也哪裏說到過,英雄所見略同!
國內不僅看著文憑,缺乏真才實學的文憑,所謂的博士水平也不咋地,不像這邊的博士是真刀真槍的,更要命的是,國內所謂的博士生導師喜歡自己培養的博士,利益上的考量,所以高校單位,洋博士可能不如本地產的博士吃香,因為後者是嫡係的:)
你的文章我真是按照你的指示,一篇篇補的,有些讀過了再讀一遍,主要還是你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