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世代代都是豬

(2020-09-15 14:08:37) 下一個

我國以前的廣大的農村地區家家養豬,那時都還窮,人都可能吃不飽,哪裏舍得用玉米大豆喂豬,豬隻能吃些豆皮麥麩什麽的,春天夏天的時候還能吃上一些野草,幾乎每家的廁所都連著豬圈,廁所的坑與豬圈相通,人的糞便就是豬的點心。豬就是豬,隻要能吃能喝,管他是香還是臭,即使明天要殺頭,今天隻要吃得飽,有陽光,依然是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就這樣人一代代地繁衍,豬也一樣。

豬肉是國人汲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再加上豬肉的可塑性很強,因此每一個地方都可以將豬肉做成特色,像東北的鍋包肉,山東的九曲大腸,杭州一帶的東坡肉、紅燒肉,廣東的隆江豬腳。每家都離不開豬肉,因此古代造字,每家的屋簷下都有一頭豕,豕就是豬的象形字。中國人口眾多,需求的豬肉也多,因此我們是養豬大國,按說,應該有讓我們引以為傲讓世界垂涎欲滴的本土種豬和母豬的品種。

答案是讓你失望的。幾千年來,我們幾乎都是按照我在第一段描述的那樣養豬。其飼養、繁殖、育種技術仍然停留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所記載的水平上,進步及其有限。因此你吃的豬肉和祖先們吃的豬肉是一樣一樣的,隻不過你的豬肉多加了雞精醬油和大料。但是我們豬缺點很多:一,繁殖率低,平均每頭母豬每年可以出欄生豬約14頭,而美國的約20頭,丹麥的約36頭;二,瘦肉率低,國外種豬繁育出的生豬瘦肉率可以達到60%左右,國內的隻有40%上下。雖然中國是全球最早養豬的地區之一,但中國養豬業卻麵臨一個難題,就是至今沒有培育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種豬品種。

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對豬肉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而國內的種豬繁育水平並不能滿足我國養豬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那該怎麽辦呢,隻能引進種豬了,於是丹麥的英國的美國的加拿大的種豬紛紛進了中國的養殖場。因此我們吃的豬肉不再與祖先們吃的相同,我們吃的是混血豬肉。

企業都想著追求短期效益,不下大本錢在繁殖和育種上,隻想著引進種豬,便可一勞永逸,便可大把賺錢。於是我們的種豬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像馨片一樣關鍵技術掌握在人家手裏。這也是我們的尷尬之處。如丹麥的丹育(DanBred)公司,花了三十年時間研發出一套現代高效獨特的育種體係,確保為養殖戶提供最好的種豬。然後我國的養殖公司以每頭幾萬人民幣的價格購買,上千頭種豬雄赳赳氣昂昂坐著飛機來到各省的養豬場。

我總有杞人憂天的毛病,如果哪一天丹麥忽然不賣給我們種豬了怎麽辦?我們一部分人難道就沒豬肉可吃了麽?既然我們能研究出醬香型和濃香型的白酒,同樣我們也能研究出獨霸天下的豬。

所以,我們還是從吹牛x的酒桌上撤下來,好好地去研究種豬吧,花上一兩代人的時間,當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也有可以輸出的種豬了的時候,再懷著同樣謙卑的心態去研究科學,去研究馨片。隻吹牛X吹不出五花肉來。

我們泱泱大國不能一直麵臨連種豬也需要進口的類似的尷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timblandnn 回複 悄悄話 SBSBSBSBSBSB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