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之美,佛教審美和其世界觀的一致。虛空無常可以產生美感,是真與美的一致。於有無之間尋,於平淡簡單處尋,於靜處舒緩處尋,蓋因此間近於無,更易尋得,如茶,琴,息,夢等。
情愛,生死雖亦虛空,是強烈的虛幻執念,其極端表現是情傷和自殺,表現出強烈的悲劇色彩,表現的是深刻的無常之美,是空寂之美的另一極端。和金剛經所說的六如相通。叔本華對悲劇評價很高,可能是這個原因,可能更容易讓人體悟到世界的本質吧。世界的本質和美的本質應該是一種東西的不同表現。
美似乎是本體和個體的共振,是個體對本體的感知。對花感受到的似乎是生機,對月感受到的似乎寧靜,對映入屋內牆壁的樹影感受的是舒緩,冥想時感受到是融和。這些也許是本體自身的情感,隻有個體把心放鬆,放輕,放緩才能感受到。
禪宗講言語道斷,和哲學上講的認知無法觀測本體是一個意思。言語和茶琴息夢一樣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見性不可言傳,唯有直接感知。
日本美感容易共鳴,也許是共同的起源,也許是生長環境的潛移默化,如同飲食偏好成年後很難改變。有機會去京都看看,感受一下那裏留存的東亞古典美。
日式審美感覺強於中華,雖然其美學觀源於中華。也許是孤懸海外,有穩定的社會環境進行積澱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