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略

全球軍事,曆史,戰略
正文

航母對決係列: (六K) 萊特灣,1944年10月23–26日

(2022-12-17 10:48:17) 下一個

19  戰役評議

【規模最大的決定性海戰】萊特灣海戰是太戰(和二戰)所有海戰中規模最大複雜程度最高的高潮大戲。連續四天的海空廝殺中雙方海軍的十八般武藝全部用上:大型水麵戰艦(戰列艦和巡洋艦)的炮轟,輕型水麵戰艦(驅逐艦,護衛艦,和魚雷艇)和潛艇的雷擊,艦載機和岸基機的掃射,轟炸,投雷(和自殺攻擊)。這樣規模宏大而紛繁複雜的海戰不但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二戰以後最大規模的海戰是1982年英,阿福島(馬島)戰爭,其規模和複雜程度和萊特灣無法比擬。

美軍在萊特灣的勝利是輝煌燦爛的決戰大捷(表13)。“捷一號作戰”是日軍孤注一擲的“萬歲衝鋒”,結果在幾天之內損失了開戰以來全部損失的四分之一以上。被碾壓後,開戰時威風凜凜的日本海軍(除了殘存岸基航空部隊和潛艇部隊以外)作為一支戰鬥力量已不複存在。這是萊特灣海戰的最大貢獻。

在以後的萊特島戰役(陸戰)中,日艦的出動僅限於用驅逐艦和運輸艦運送增援部隊,類似1942–1943年在瓜達卡納爾島(瓜島)扮演的“老鼠運輸隊”(日軍自稱)或“東京特快”(美軍昵稱)這類的配角。萊特灣戰後,殘餘日艦或者返回本土,能修複創傷但因無油渴死;或者返回林加,有油但大修工作無法進行而爛死。主力艦基本都龜縮港內。唯一一次出場是大和號於1945年4月赴衝繩執行“玉碎”任務。日本海軍對太戰再也無法起到決定作用。也就是說,萊特灣戰前,日本海軍雖屢敗還屢戰;在萊特灣五場規模驚人的大戰後,屢戰屢敗的日本海軍被徹底打殘,無力再戰。對美國海軍來說,出動五艘在珍珠港被蹂躪(其中兩艘被擊沉)的戰列艦痛擊日軍,又敲沉了最後一艘空襲珍珠港的航母,有無與倫比的象征意義。

13  萊特灣海戰:雙方戰果

 

美軍

美軍

日軍

日軍

傷亡

3000

 

12500

 

損失飛機

255*

 

341

 

 

(被擊沉)

(被擊傷)

(被擊沉)

(被擊傷)

大型航母

 

 

1

 

輕型航母

1

 

3

 

護航航母

2

6

 

 

戰列航母

 

 

 

2

戰列艦

 

 

3

6

重巡洋艦

 

 

6

4

輕巡洋艦

 

1

4

1

驅逐艦

2

5

9

4

護衛艦

1

1

 

 

魚雷艇

1

 

 

 

損失艦艇總數

7

13

26

17

【資料來源】整理自 (1) W. Halsey, 1952, 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Proceedings of the U.S. Naval Institute, May; (2) C. Nimitz, 1945, Commander in Chief Pacific Ocean Areas Communique Number 168, Pearl Harbor, HI: CICPAC/CICPOA; (3) B. Tillman, 2019, The Navy's aerial arsenal at Leyte, Naval History, October; (4) Wikipedia, 2022, The Battle of Leyte Gulf. [注] * 美機的損失包括在普林斯頓號,甘比爾灣號,和聖洛號上隨艦沉沒的飛機。

在1944年6月菲律賓海航母對決中,美軍已徹底碾壓日機動部隊(見《航母對決係列五》)。那第五場航母對決規模宏大,但過程簡單:第一天日軍進攻,第二天美軍進攻,基本上就兩個回合。另外力量很弱的日岸基海航和美艦載機發生了一些零星交鋒。這些戰鬥的性質類似在萊特灣五場戰鬥中的兩場(戰鬥3和5)。

萊特灣海戰的複雜程度比菲律賓海海戰(當然也比以前全部航母對決和其它所有海戰)有幾何級的增長,第六場(也是最後一場)航母對決隻是五場戰鬥中的一場。盡管美軍(尤其是哈爾西)將此視為最重要的戰鬥,日軍將機動部隊視為誘餌,將這場戰鬥當成次要戰鬥,來調虎離山。一度縱橫兩洋無敵手的機動部隊在決戰中竟非主角,而僅能擔任誘餌的配角,可以說在這場海上大會戰中雙方對這最後一場航母對決有“不對稱”的打法。在菲律賓海海戰時,日機動部隊盡管處於劣勢,還覺得有希望通過戰術創新(如穿梭轟炸)加上與岸基海航密切配合在航母對決中取勝,所以氣勢如虹,先發製人。在萊特灣,美艦載海航的優勢變得泰山壓頂。萊特灣戰役不容辯駁地證明:即使計劃別具匠心,戰術設想大膽,將士勇敢用命,再加上美軍出現失誤,被調虎離山,有這麽多有利因素,日本海軍還是無力在決戰中奪取勝利,隻能敗下陣來。

盡管萊特灣海戰不是單純的航母對決,但無疑是世界最強的海軍之間的對決。由於雙方戰列艦部隊都上陣廝殺,萊特灣海戰也是戰艦派和航空派最後的對決(見《航母對決係列:航空派和戰艦派的大辯論》)。四天熾烈的海空大戰的結果:在美,日兩軍,航空派完勝,海航成為當之無愧的海戰之王。全部五場戰鬥中,美海航參加了四場(在蘇裏高海峽沒有參戰),日海航參加了兩場(在錫布延海,蘇裏高海峽,和薩馬島沒有參戰)。作為力量倍增器,航空兵取得了雙方最大的戰果:美(艦載)海航擊沉日機動部隊全部四艘航母和三艘戰列艦中最大的一艘,日(岸基)海航擊沉美一艘輕型航母和兩艘護航航母中的一艘。美機共擊落341架日機,戰果僅次於菲律賓海海戰。而且有近一半戰果是護航航母艦載機取得的。

包括史上最後一場戰列艦對決在內,萊特灣海戰無疑是戰列艦最後的輝煌。唯一大出風頭的一場戰鬥是六艘美老式戰列艦在蘇裏高海峽痛擊一艘日老式戰列艦(另一艘日老式戰列艦此時已被美驅逐艦的魚雷一劈為二)。相比之下,六艘美新式戰列艦在恩加諾角和聖伯納迪諾海峽之間來回奔波,無用武之地。四艘日戰列艦在薩馬島海戰中抓住了難得的戰機。然而麵對理論上講不堪一擊的對手,戰列艦的威力看來是浪得虛名。長門號和榛名號未取得戰果。大和號的主炮雷聲大,雨點小;唯一擊沉敵艦的戰果(約翰斯頓號驅逐艦)是副炮取得的,而且可能是其它友艦為了安慰大和號讓給它的。四艦中最大的戰果(擊沉甘比爾灣號護航航母)是金剛號在重巡協助下取得的。戰艦派將領編織幾十年的畫卷是:即使麵對強敵,日戰列艦(尤其是火力猛,速度快的大和號)會穩紮穩打,一炮一炮將敵艦敲到海底。這幅畫卷和戰列艦在實戰中的表現反差太大:戰列架不但要躲避呼嘯而下的艦載機,看到衝過來自殺攻擊的輕型戰艦也要避讓三分。“塔菲3”的13艘微不足道的戰艦竟有九艘在栗田部隊排山倒海的炮火下溜走,從斯普雷格到手下幸存官兵都認為是“奇跡”。

“塔菲3”的“奇跡”一方麵是由於廣大官兵不怕犧牲,頑強抵抗;另一方麵是由於航空兵的巨大威力。“塔菲3”自身的艦載機加上“塔菲1”和“塔菲2”來支援的艦載機(最後還有來自第38.1航母打擊群的援軍)一共有好幾百架,迫使栗田部隊無法發威。想爽快地打追殲戰的同時被迫打防空戰。在奔赴戰場時,栗田部隊在錫布延海痛失武藏號,已領教了航空兵的威力。在逃離戰場時,栗田部隊又在錫布延海遭到反複空襲,再次領教航空兵的威力。從1941年12月英主力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被日機擊沉開始,航空派就開始用實戰來贏得和戰艦派的大辯論。到了萊特灣海戰時,包括栗田在內的戰艦派將領都心知肚明,再強的水麵部隊在無空中掩護的情況下硬剛優勢航空兵力,結果會慘不忍睹。

從萊特灣五場戰鬥來看,錫布延海(戰鬥1)和蘇裏高海峽(戰鬥2)美軍計劃完善,實施到位,戰果顯著。恩加諾角(戰鬥3)盡管計劃和實施也很到位,戰果也豐碩,但暴露了指揮結構和通訊聯絡上的嚴重問題,差點釀成大禍。薩馬島(戰鬥4)雙方都沒有計劃,日軍捕捉到戰機,但實施不利,最終功虧一簣。日岸基海航的空襲和美艦載海航的反空襲(戰鬥5)可以說雙方打了平手:日機被擊落很多,但推出了“神風”特攻這一草菅人命而來勢洶洶的戰術創新,取得了擊沉兩艘,擊傷四艘美航母的不俗戰果。

從六場航母對決角度來看,萊特灣海戰的“決定性”成分沒有中途島那麽大。中途島是美軍首次扭轉乾坤,不容爭辯地碾壓不可一世的日機動部隊。萊特灣是美軍一係列攻勢戰役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高潮。盡管美軍也有失誤,也有險情,也有3000多人傷亡,損失了255架飛機和七艘艦艇(表13,圖43),日軍已徹底明白:海軍無法挽救萊特島(和整個菲律賓群島),陸軍的抵抗隻是在拖延時間,日本帝國已徹底喪失了希望。

43  在列克星頓號上搶救一位負傷歸來的戰鬥機飛行員:1025

[注] 這是布勞爾(A. Brauer)少尉駕駛的F6F“地獄貓”式戰鬥機,在恩加諾角海戰中負傷。注意右翼下準備的擔架。

【哈爾西的“錯誤”】大捷以後,全美舉國歡騰。但美軍高層(尤其是金凱德,斯普雷格,和尼米茲)不是舉杯慶祝,而是對哈爾西不滿。他們認為:哈爾西部隊的確在恩加諾角獲勝。但哈爾西放任栗田有將近12個小時自由活動的時間,導致其乘虛而入。要是栗田突入萊特灣,後果不堪設想。幸虧栗田判斷失誤,如果他堅持完成原定任務,在登陸場內大開殺戒的話,整個萊特島登陸戰役可能崩潰,“捷一號作戰”可能成功。在“國王二號行動”戰略上失敗的情況下,在恩加諾角取得的勝利就會淪為戰術性的勝利,意義不大。

哈爾西堅定不移地目標小澤,執念航母對決,這到底是不是“錯誤”?這個問題各方辯論了近80年。辯論從10月25日當天就開始了。25日22時,正在星夜兼程,帶兵南下的哈爾西向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發報,為他前一天晚上沒有派兵扼守聖伯納迪諾海峽的決策辯護:

“在10月24日下午,我艦載機的偵察發現了北方部隊,這樣全部敵情就明朗了。由於在我看來在聖伯納迪諾海峽守株待兔會太幼稚 [As it seemed childish to me to guard statically San Bernadino Straight],在晚上我集中了第38特混艦隊全部兵力北上準備在黎明攻擊北方部隊。我覺得中央部隊在錫布延海已被重創,不應將它視為會對第七艦隊構成嚴重威脅。”

哈爾西自始致終不承認他的決策是一個“錯誤”。他退休後於1952年發表的回憶文章宣稱“在同樣情況下要是有我當時獲得的情報,我還會作出同樣的決策”(見第11節和圖19)。相反,戰役中唯一讓他痛心的決策是下令將已箭在弦上,彈在膛內的第34特混艦隊在還差一個多小時就能開火怒射的關鍵時刻調頭南下,痛失戰機。哈爾西對菲律賓海海戰後斯普魯恩斯因沒大膽出擊,一舉殲滅日機動部隊而受到的指責十分清楚。每位將領風格不同。斯普魯恩斯是穩紮穩打型(但常被批評為“膽小謹慎”),哈爾西是敢打敢拚型(但會被批評為“魯莽草率”)。哈爾西始終認為殲滅小澤是以“大局為重”,不但為菲律賓群島戰役掃清障礙,更為太戰的結束奠定勝局。為了如此“大局”,即使栗田部隊突破到萊特灣,哈爾西在回憶文章中解釋,“由於已損傷慘重,敵最多襲擾登陸作戰,但占不了太大的便宜。我覺得即使出現這種情況,金凱德能夠抵擋”(見第11節)。

當然,金凱德,斯普雷格,和尼米茲都認為以“大局為重”就是要絕對保障萊特島登陸作戰,所以哈爾西應盡早組織,派遣第34特混艦隊來增援第七艦隊(或者起碼留下幾艘驅逐艦巡邏扼守聖伯納迪諾海峽)。盡管尼米茲私下對哈爾西不滿,尼米茲很有大將風度,為了軍內團結,從未公開批評哈爾西。由於哈爾西是前線唯一一位海軍上將(其他上將如尼米茲和金都在安全的後方,金凱德是中將),一貫敢打敢拚的“公牛“形象在部隊和國人心目中是神級的存在。他出生入死,身先士卒,幹掉全部四艘敵航母加上一艘超級戰列艦,如此凱旋歸來反而受到批評的話會影響士氣。10月28日,尼米茲隻是在給金的私人信件裏講到美軍在薩馬島和萊特灣沒有被全殲全靠“全能的上帝的光照。”

作為萊特灣海戰最重要的經驗教訓,哈爾西本人,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反對者都同意當時在前線如果有一位總司令,不但會加強兩大艦隊的作戰協同,在關鍵時刻更會對如何以“大局為重”統一拍板。而且這位總司令不一定非要是海軍將領。在二戰時登陸戰役的總指揮權當部隊還在海上時在海軍一把手手裏,當岸上司令部設立後總指揮權轉移到陸軍一把手。盡管麥克阿瑟從10月20日起每天上岸視察(見第5節),他在25日10時才離開納什維爾號重巡在塔克羅班設立司令部——那時正是薩馬島海戰正酣而哈爾西遠在天邊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時前線有三位互不從屬的司令:哈爾西,金凱德,和麥克阿瑟。麥克阿瑟指出當時如果他是總司令的話,由於登陸場會像磁鐵一樣吸引敵艦隊,他會命令哈爾西的艦隊加入保衛登陸場的戰鬥。

分析了近80年來海量的文獻後,全球戰略認為:

(1)哈爾西的確應留下幾艘驅逐艦來巡邏扼守聖伯納迪諾海峽;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留下這些輕型戰艦不會削弱他集中力量殲滅小澤的優勢。

(2)哈爾西去尋殲小澤部隊進行最後的航母對決是無可厚非的。尼米茲給哈爾西的命令中有一段:“一旦能殲滅敵艦隊主力的機會出現,如此殲敵成為主要任務”(見第3節)。所以哈爾西如此決策並非僅僅是“公牛”一意孤行。但他不應忽視在萊特灣戰前,美軍就已掌握的有關日軍將用伊勢,日向兩艦來充當誘餌的情報。

(3)有被全殲危險的斯普雷格對哈爾西極為不滿情有可原,但金凱德對哈爾西的批評太過分。金凱德手裏不但有“塔菲”部隊400來架戰機,而且有奧登多夫部隊以六艘戰列艦為核心的水麵重兵。奧登多夫部隊若盡全力去增援“塔菲3”,隻需三個小時就能趕到(見第14節)。因自己的原因(怕彈藥不夠,怕誌摩部隊反撲,也怕大和號的巨炮),奧登多夫部隊躲在萊特灣內埋伏,對“塔菲3”見死不救。在互不從屬的情況下,每支艦隊都有權獨立決策。所以第七艦隊如此決策,也是以“大局為重”(要保障運輸艦船和登陸部隊的安全),可以理解。但自己不願趕往三個小時以外的戰場,卻硬要哈爾西將馬上到手的戰果放棄,花上大半天趕來,還要批評哈爾西動作緩慢,萬一萊特灣遭栗田蹂躪都要怪到哈爾西頭上,這種推卸責任的批評在全球戰略看來實在太過分。

【栗田的“逃跑”】對日軍來說爭議最大的決策是栗田經過多次徘徊猶豫後最後決定北撤,導致“捷一號作戰”徹底破產。為此栗田備受責難,背負“怯弱”,“無能”,“逃跑”等好幾頂罪名。日,美,及全球史家和軍迷為此爭論了近80年。全球戰略認為,事後諸葛亮們分析時應考慮三點:

(1)栗田部隊的任務是否合理?由於豐田等聯合艦隊高層的無能誤判,過早發動“捷二號作戰”,結果在台灣航空戰中“捷號作戰”的主戰兵力(岸基航空兵力)被基本全殲,等到“捷一號作戰”發動時,栗田部隊被迫挑起決戰重擔。在敵優勢航空兵力麵前,豐田隻能期望栗田部隊“確信天佑“來完成任務。在錫布延海,“不沉”的武藏號葬身魚腹。在大和號和其它戰艦都遍體鱗傷的情況下,栗田部隊取得一些戰果實屬不易。若一意孤行突入萊特灣有可能將“不沉”的大和號也拚掉並導致全軍覆沒。

(2)栗田的指揮能力是否合格?栗田是身經百戰的高級將領。很多事後諸葛亮們聽說美軍在薩馬島的恐慌(金凱德,斯普雷格用明碼發報求救,無疑是嚇尿了),認為栗田應該勇往直前;可惜在關鍵時刻栗田膽小怯弱,選擇“逃跑”。人非完人,再有經驗的將領也會被戰場迷霧困擾(同樣是身經百戰的哈爾西也會犯“錯誤”)。日岸基海航兵力有限,自顧自打,對栗田這支主戰部隊不理不睬(也是沒有統一指揮產生的弊端)。偶爾發來偵察情報又不可靠。栗田不知彼,也不知己(不了解他掌握的火力優勢和速度優勢)(見第14節)。事實上,栗田部隊大部分高官和幕僚都產生誤判。日艦雷達性能差,觀測靠肉眼。“塔菲3“施放的煙幕是不折不扣的戰場迷霧 (!)。緊張激烈的討論中,栗田想去突入萊特灣完成既定任務,但遭到宇垣等眾將堅決反對,他們一心要去硬剛敵航母部隊。作為主帥,栗田的焦頭爛額可想而知。身心疲憊時(當時栗田已連續48小時沒合眼)作出的決策不是最優,也情有可原。

(3)頭腦風暴一下:假設栗田成功突入,擊敗奧登多夫的阻擊,給萊特灣內的運輸艦船帶來浩劫,完成“捷一號作戰”賦予他的任務,又會如何?當然這些都是極小概率的事件。這些事件發生的同時,極大概率會發生的是栗田部隊會全軍覆沒。但對美軍來說,麥克阿瑟已在島上建立司令部,13萬陸軍部隊已上岸立穩腳跟,正向內陸進軍。即使在萊特灣內的56艘非戰鬥艦船(見第5節)全部被擊沉,對美軍來說萊特島不過是一個放大的瓜島而已(見《航母對決係列三》和《航母對決係列四》),登陸部隊已有足夠的糧彈可堅持好幾個禮拜,海上力量不久會卷土重來。所以,日軍夢想的通過決戰對美軍“一擊製勝”,迫使美國接受日本提出的“體麵的和平”,不過是人菜夢遠,天方夜談而已。也正是考慮到這點,栗田決定不必再讓將士白送人頭。

【萊特灣戰後】日軍四位主帥中,西村殉國。栗田離開了指揮崗位,赴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任校長。誌摩出任高雄警備區司令。“戰術大師”小澤在恩加諾角通過賠上四艘航母“出色”地完成調虎離山任務,在1945年5月接替豐田出任聯合艦隊司令。不過作為在菲律賓海和萊特灣兩大決戰中屢戰屢敗的主帥,小澤滿心慚愧,堅決不願接受大將軍銜,結果作為中將擔任聯合艦隊自1894年以來第24任也是最後一任掌門人(於1945年10月隨著舊日本海軍的解散而解甲)。

萊特灣戰後日海軍隻能靠“神風”特攻這種反人類的戰術創新為後世的恐怖分子帶了壞頭。“神風”給美軍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第38特混艦隊有四艘大型航母(列克星頓號,埃塞克斯號,勇猛號,和富蘭克林號 [Franklin])和兩艘輕型航母(卡博特號 [Cabot] 和貝利森林號 [Belleau Wood])被撞中,還好沒有一艘被擊沉。在塔克羅班陸上機場穩固以後,大量陸航戰機進駐,第38特混艦隊得以回到烏利西環礁整補(見圖1)。

日水麵部隊很多殘存戰艦(如栗田部隊的金剛號戰列艦和誌摩部隊的旗艦那智號重巡)不久被追殺的美機和潛艇擊沉。伊勢號和日向號這兩艘從恩加諾角血雨腥風中逃出來的航空戰列艦跑起了運輸:利用沒有飛機可裝的機庫攜帶了近一萬桶航空燃油加上大量橡膠,錫等戰略物資,沒被美潛艇擊沉回到本土就算是“勝利”。作為水麵部隊最後一次出擊,大和號於1945年4月赴衝繩執行“玉碎”任務,被美機擊沉而為日本帝國殉葬。伊勢號,日向號,和榛名號戰列艦於1945年7月在港內被美機炸沉。參加萊特灣的全部大艦中隻有長門號活到終戰,是日本投降時唯一有航行能力的戰列艦。但長門號死得最慘:於1946年7月被美軍拉到比基尼(Bikini——現在以泳裝聞名的太平洋環礁),用原子彈活活炸沉。

美軍兩位主帥哈爾西和金凱德分別繼續領導第三和第七艦隊。1945年1月,哈爾西按計劃將指揮權輪換交給斯普魯恩斯(見第3節),第三艦隊改稱第五艦隊。1945年5月衝繩戰役中,哈爾西和斯普魯恩斯再次交換指揮權(第五艦隊再次改名為第三艦隊),隨後哈爾西帶領第三艦隊走向最後勝利(見《航母對決係列:六場對決以後》)。金凱德於1945年3月升為上將。哈爾西在終戰後於1945年12月被授予艦隊上將(Fleet Admiral,通常譯為“五星上將”)軍銜。

1944年10月30日,連續領導了兩場最大規模的航母對決(菲律賓海和萊特灣),身心十分疲憊的米切爾暫時離開第38特混艦隊司令崗位,由麥凱恩接任(休養了幾個月後米切爾會重回這個崗位)。作為直接領導航母對決作戰的指揮官,米切爾給部下的臨別贈言可以作為本篇的結尾(圖44):

44  米切爾致第38特混艦隊官兵的信

美國太平洋艦隊

第一快速航母特混艦隊司令

致第38特混艦隊官兵:

在我離任之際,我希望對本特混艦隊官兵表達我對你們在我的戰術指揮下無數次成功的攻勢作戰中取得的輝煌戰果感到無比驕傲。

日本的外部國防圈已被摧毀,讓他們的內部交通線經受連續打擊。由於你們的不懈努力,敵艦隊已被打殘耗盡;過去十個月來一直是我們心腹大患的敵海航力量已被淘汰出局。對敵人來說,局勢已很明朗。最後的反攻已經開始。

你們參戰的決定性影響已經彰顯,我希望我能再度有機會和你們並肩戰鬥。

我預祝你們未來巨大的成功,並對全體官兵過去的戰績從心底表達由衷的感謝:“幹得漂亮!”

M. A. 米切爾

美國海軍中將

烏利西環礁

1944年10月30日

【航母對決六:萊特灣,全篇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enxueOp' 的評論 : 謝謝點讚!新年快樂!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uckmaster' 的評論 : 謝點讚和建議!但我對潛艇戰興趣一直不大,所以暫時無法動筆。業餘治史,寫作靠的是興趣和衝動,關注航母作戰是我從十來歲起的興趣,本係列集四十年之功,花了一年才出成果。不過謝謝你的熱心建議!
wenxueOp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樓主的整理提煉!
Duckmaster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全球戰略鼎力之作,萊特灣海戰美軍兵力占盡優勢,碾壓日寇過癮。望有空寫寫二戰潛艇係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