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略

全球軍事,曆史,戰略
正文

航母對決係列: (五B) 菲律賓海,1944年6月19–20日

(2022-10-05 19:26:27) 下一個

美軍戰役準備

第四場航母對決(聖克魯斯海戰)在1942年10月結束時,美軍在廣袤的太平洋可憐巴巴地僅剩一艘受傷的企業號(Enterprise)航母,形勢岌岌可危(見《航母對決係列四》)。18個月以後,在菲律賓海,當年的一杆鳥槍揚眉吐氣換成了15門大炮(!)。代號為第58特混艦隊(Task Force 58)的高速航母特混艦隊(Fast Carrier Task Force)十分不可思議地竟能出動15艘艦隊航母(fleet carrier):七艘大型航母(CV)和八艘輕型航母(light carrier,CVL),載機956架。這還不是美軍投入的全部航母:另外還有七艘比輕型航母更輕的護航航母(escort carrier,CVE),載機170架, 執行為登陸部隊在航渡中的護航反潛任務和登陸後的對地打擊任務。所以美軍在馬裏亞納群島戰役中總共投入了22艘航母,1126架艦載機。護航航母航速低(18節),無法跟上以30節以上高速作戰的高速航母特混艦隊。因護航航母沒有參加航母對決,在本篇中“美航母部隊”特指第58(高速航母)特混艦隊(不包括護航航母)。

除了企業號這艘1938年服役的身經百戰的老艦(滿載26000噸,載機90架——見《航母對決係列:航母在兩戰之間的發展》圖7和《航母對決係列三》圖3),所有參戰航母都是兩年內新建的。這是美國這個巨人從昏睡中覺醒後大放異彩的精彩篇章之一。羅斯福總統稱美國為“民主的兵工廠”(Arsenal of Democracy),這個兵工廠為全球各盟國製造了海量的軍火,大炮,飛機,和艦艇。即使是成本最高,最難製造的航母,美國竟然也能像“下餃子”一樣擴大艦隊規模,山本五十六在九泉之下聞訊後肯定再次吐血(山本於1943年4月在所羅門前線被擊斃,已吐血一次)。

企業號以外,高速航母特混艦隊司令米切爾(M. Mitscher)中將旗下有最新銳的六艘埃塞克斯級(Essex)大型航母。在戰前的最後幾年“無條約”時代就開始設計的埃塞克斯級首艦埃塞克斯號於1942年12月31日緊鑼密鼓地服役(圖4)。然後一艘接著一艘下水,到終戰時有24艘服役,成為美航母部隊(也是美武裝力量)在二戰後期的中流砥柱。

4  埃塞克斯號大型航母:36000噸(滿載),90架艦載機

但是大型航母建造再快也趕不上前線的需要。到1942年底,開戰時的八艘航母已有五艘被擊沉。在羅斯福總統親自督促下,美軍將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艦體火速改建成獨立級(Independence) 輕型航母。首艦獨立號1943年1月入役,在一年之內九艘像“下餃子”一樣全部入役(圖5)。除了獨立號以外,其它八艘輕型航母全部加入高速航母特混艦隊。獨立級輕巡出身,天生高速,能飆30節以上,所以能積極配合大型航母作戰。在菲律賓海海戰中,輕型航母提供了第58特混艦隊40%的戰鬥機和36%的魚雷轟炸機,立下了汗馬功勞。

5  巴丹號輕型航母:14000噸(滿載),30架艦載機

[注] 獨立級巴丹號(Bataan)的艦名是為了紀念78000名美,菲將士英勇抵抗日軍的巴丹半島戰役(1941年12月—1942年4月)。

不斷發展壯大的美航母部隊盡管沒機會找到日機動部隊進行航母對決,但在一係列攻勢作戰中(表1)執行多種任務,如掩護航渡,對地支援,空襲艦艇等,千錘百煉,越戰越勇。同時,在多航母的戰術編組上,美軍摸索出一條創新之路,勝利之路:從1943年1月起,多航母編隊成為航母特混艦隊(Task Force)的常態。前四場航母對決時因力量薄弱,一般一艘航母就組成一個航母特混艦隊,偶爾兩艘組成雙航母編隊。從1944年1月起,在米切爾領導下,第58特混艦隊正式成為高速航母特混艦隊。

高速航母特混艦隊旗下的基本單位是打擊群(Task Group,也可譯為特混群或特混大隊),由兩艘大型航母,兩艘輕型航母組成核心。多航母一起作戰進攻時能集中力量,發揮優勢;防守時護航戰艦集體防空,反潛,搜救,能高效完成任務。米切爾認為理想的打擊群應有四艘航母。四艘以上航母優勢無法發揮,因為每艘航母為起降飛機需要一定的空域,四艘以上航母被迫分的太開。四艘以下航母同樣需要大量護航戰艦,美戰艦盡管產量舉世無雙,但家大業大,資源不是無限,所以需要避免浪費護航資源。在馬裏亞納群島,第58特混艦隊旗下共有四個航母打擊群(表2)。

另外一個力量超群的戰列艦打擊群也別開生麵地加入第58特混艦隊。以前的實踐是將單艘戰列艦直接加入航母打擊群擔任“貼身保鏢”。現在幹脆讓七艘新銳的高速戰列艦為核心單獨組成一個打擊群,發揮火力優勢,前出部署在離敵軍最近的方向。這樣來犯敵機會先遭到一頓暴打(表2)。需要收拾殘敵時可一馬當先前出殲敵。這些都是最近剛下水的新式戰列艦,能跟上高速航母特混艦隊的步伐。老式戰列艦(包括全部從珍珠港打撈上來的老艦)航速太慢,隻能另外組成一個打擊群,執行岸轟炮擊任務,但無法參加高速航母特混艦隊。

58特混艦隊旗下的四個航母打擊群和一個戰列艦打擊群

 

大型航母

輕型航母

戰列艦

巡洋艦

驅逐艦

總數

58.1

2 (大黃蜂*,

約克城*)

2 (巴丹,

貝利森林)

 

重巡3

輕巡1

14

22

58.2

2 (黃蜂*,

邦克山)

2 (卡波特,

蒙特利)

 

輕巡4

12

20

58.3

2 (企業,

列克星頓*†)

2 (普林斯頓,

聖哈辛托)

 

重巡1‡

輕巡3

13

21

58.4

1 (埃塞克斯)

2 (蘭利*,

考彭斯)

 

輕巡4

14

21

58.7

 

 

7 (阿拉巴馬, 印地安納, 衣阿華, 新澤西, 北卡羅萊納, 南達科他, 華盛頓)

重巡5

11

23

哨戒

 

 

 

 

2

2

總數

7

8

7

21

66

109

【資料來源】整理自E. Grove, 1993, Sea Battles in Close-Up: World War II, volume two, p. 18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注] * 在太戰戰損以後以同樣的名字命名的新艦。 † 第58特混艦隊旗艦(米切爾座艦)。 ‡ 印地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是第五艦隊旗艦(斯普魯恩斯座艦)。

1944年6月,浩浩蕩蕩的第58特混艦隊旗下有109艘戰艦和956架飛機(891架航母艦載機和65架戰列艦和巡洋艦的水上偵察機 [水機])。戰艦數量超過了1942年6月日軍參加中途島戰役的105艘(見《航母對決係列二》表1)。第58特混艦隊是太平洋艦隊(也是整個美國海軍)最硬的拳頭,威震四方,實力超過很多國家的全部海軍。這支部隊驚人的航母數量是太戰開打時美軍全部航母的兩倍,日軍全部航母的1.5倍。各打擊群或單獨出擊,或兩,三群協同,不但在多次登陸作戰中(和對聯合艦隊中太錨地特魯克的空襲中)大顯神威,而且在日海航飛機增援馬裏亞納群島的南北方向(北方是火山群島 [Volcano Islands,如硫磺島Iwo Jima];西南方是帕勞群島 [如雅普島 Yap])(見圖3)和在對馬裏亞納群島本身的空襲中摧枯拉朽。1944年2月到6月,第58特混艦隊橫掃太平洋,分頭行動在空中和地麵消滅了750架日岸基機。現在四個航母打擊群合兵一處,在戰列艦打擊群加入後如虎添翼,官兵鬥誌昂揚,一心想在一場“高端”海戰中殲滅從1942年10月聖克魯斯海戰後一直畏戰避戰的日航母部隊。

1944年5月,太平洋艦隊在尼米茲上將領導下進行了改組:以高速航母特混艦隊為核心的主力部隊由斯普魯恩斯(R. Spruance)和哈爾西(W. Halsey)兩位上將輪流領導,同一支部隊,在斯普魯恩斯領軍時稱為第五艦隊,哈爾西領軍時稱為第三艦隊(高速航母特混艦隊屆時番號從第58改為第38特混艦隊)。首長和幕僚有半年在海上帶兵打仗,有半年在岸上策劃訓練(也稍微休息),每半年輪換一次。而且同一部隊用不同番號可以迷惑日軍情報部門,以為真出現了兩支強大的艦隊。

馬裏亞納群島戰役時第58特混艦隊隸屬第五艦隊,由中途島大捷的領軍人物斯普魯恩斯上將率領(1944年5月哈爾西出色地完成擔任南太戰區司令的任務,出任第三艦隊司令,此時正在珍珠港組織幕僚班子,策劃下一步進攻菲律賓的戰役——見《航母對決係列六》)。第五艦隊旗下有三支部隊:

(1)第58特混艦隊共有109艘戰艦(見前述)(斯普魯恩斯本人在印地那波利斯號 [Indianapolis] 重巡上升起將旗,隨第58.3航母打擊群出征——見表2)。

(2)聯合遠征部隊(Joint Expeditionary Force,登陸部隊和護航部隊 [包括護航航母部隊],共有535艘艦艇,4.5個師 [三個海陸師,一個海陸旅,一個陸軍師],127,000名登陸部隊)。

(3)中太前線部隊(Forward Area Central Pacific Force,岸基海航部隊)。

和馬裏亞納群島登陸在同一個月打響的諾曼底登陸(八個師,156,000名登陸部隊)在規模和名氣上都更大。但從海軍戰略和戰術角度看,馬裏亞納登陸作戰的挑戰比諾曼底大得多,幾乎無法相比。

(1)在諾曼底,登陸部隊隻需橫渡86海裏(160公裏,100英裏)寬的英吉利海峽,最多一天的航程而已。在馬裏亞納,最近的基地是在關島以東1000海裏外的恩尼威托克(Eniwetok)——馬紹爾群島的一個小環礁,除了提供一個避風港以外無任何設施。主要基地是遠在3000海裏外的珍珠港。將如此眾多的登陸部隊投放到這麽遠的距離以外搶灘上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大規模,長距離的航渡對後勤提出了極大的考驗,這麽多登陸部隊加上644艘艦艇上的航海及海航人員在海上好幾個禮拜光食品供應就是大問題。而且不是一到就馬上登陸,因三個登陸目標島嶼(塞班,提尼安,關島)都有重兵把守,計劃不是同時登陸(和諾曼底不同)。有一部分登陸部隊要在海上待命,準備增援日軍抵抗最激烈的戰鬥。結果6月15日在塞班第一次登陸後,部分部隊要到7月24日才登上最後一個島嶼:提尼安。

(2)諾曼底被盟軍強大的海,空兵力包圍。德軍微薄的海,空兵力(一些可憐巴巴的魚雷艇,機場已被炸爛的少量飛機)即使出動也無法撼動盟軍的優勢。在馬裏亞納,日軍強大的海,空兵力臥薪嚐膽,秣馬厲兵,準備和美軍拚死一搏,決戰西太。在諾曼底,由於距離近,盟軍可突襲。在馬裏亞納,盟軍幾百艘艦艇在海上無法隱蔽,隻能堂堂正正地強攻。滿載登陸部隊而本身航速很慢的運輸艦隊將是日軍垂涎的靶子。在諾曼底,美,英,加,自由法國,和其他英聯邦國家(如印度,南非等)都出兵出槍出炮,盟軍是真正地聯盟作戰。盟軍在西南太作戰有澳軍助陣,在南太有新軍出力,但在中太的馬裏亞納,“盟軍”是浪得虛名:644艘艦艇中隻有荷蘭和挪威分別貢獻了兩艘和一艘輔助艦艇,其它所有的兵力,武器,物資,美軍隻能靠本國資源,碾壓日軍所有的重任美軍需要一肩挑。即要保障登陸作戰的成功,又要粉碎日軍海,空力量的反撲,如此大規模,長距離,高強度的作戰,美軍能經受住這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嗎?

日軍戰役準備

從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日軍在所羅門群島和美軍來回拚殺打了六場主要海戰(包括兩場航母對決:1942年8月的東所羅門和10月的聖克魯斯——見《航母對決係列三》和《航母對決係列四》)。盡管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損失太大,無力再撐,被迫從瓜島撤兵。從此以後太戰攻守互換,進攻作戰基本都由美軍發動(表1)。唯一一次日軍發動的進攻戰役是1943年4月的所羅門航空戰。山本在無航母可出動的情況下將艦載機部隊移師臘包爾(Rabaul),和岸基海航部隊一起企圖通過大規模空襲瓜島來翻盤。不但沒有取得值得一提的戰果,艦載機部隊所剩無幾的骨血都被拚光,山本本人飛赴布幹維爾(Bougainville)前線視察時遭到美機埋伏搭上了老命。山本殉國後聯合艦隊司令由古賀峰一(M. Koga)大將繼任。和個性鮮明,敢做敢為的山本截然不同,古賀不但能力中庸,而且運氣極差。1944年3月,古賀在菲律賓海飛機失事殉職。4月,豐田副武(S. Toyoda)大將成為一年之內第三任聯合艦隊司令。海軍連失兩員大將司令,全軍上下心情十分悲壯凝重。

然而節節敗退的日軍不甘心失敗,一心想通過決戰翻盤。這是博弈中力量較弱一方典型的賭徒心理:既然長耗不起,不如拚死一博。這倒不是因為戰局不利造成的,決戰西太是日軍長期以來按照“邀擊漸減”戰略來策劃的(見《航母對決係列:航空派和戰艦派的大辯論》)。原來在航母崛起前的假設是美主力戰列艦部隊為保衛當時是美殖民地的菲律賓和關島,必然長途跋涉向西太出擊。日主力戰列艦部隊扼守西太,以逸待勞,這就是“邀擊”。“漸減”是靠前出迎敵的輔助兵力(如航母/海航,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的騷擾突襲,一路逐漸減弱美軍實力,等精疲力盡,傷痕累累的美艦隊進入日軍巨艦大炮射程後再由戰列艦一舉殲滅。

連續四場高強度的航母對決以後,日軍中航空派開始戰勝戰艦派。聯合艦隊高層想到機動部隊從珍珠港掃蕩到印度洋揚威萬裏的拉風時刻和在所羅門群島喪失空中優勢被動挨打的痛苦萬分,新的共識是:決戰就是航母對決,其它部隊(包括以前自命為天之驕子的戰列艦部隊)都要為航母對決獲勝作出貢獻。1944年3月,聯合艦隊主力全部編入新成立的第一機動艦隊(First Mobile Fleet)。小澤治三郎(J. Ozawa)中將旗下不但有九艘航母,而且對日軍來說破天荒地統率五艘戰列艦(大和 [Yamato],武藏 [Musahi],和長門 [Nagata] 這三艘先後擔任過聯合艦隊旗艦的超級戰列艦,再加上金剛 [Kongo],榛名 [Haruna] 這兩艘經常為航母護航的老式戰列艦),另外還指揮實力強大的重巡洋艦部隊的11艘重巡。類似美軍的快速航母特混艦隊,第一機動艦隊集中了日本海軍全部精華和總兵力的80%,是西太決戰的希望,也是日本帝國的希望。

總數55艘戰艦的第一機動艦隊在規模上大大超過了空襲珍珠港的機動部隊(20艘)和四次航母對決中的機動部隊(珊瑚海:10艘;中途島:21 艘;東所羅門:12艘;聖克魯斯:13艘)。極具日本特色的“機動部隊”一詞以前一直是航母部隊的俗稱,但非正式編製。在1941年4月到1942年7月,機動部隊最拉風的時刻正式編製是第一航空艦隊(First Air Fleet)。現在正式以“機動艦隊”為名收編了戰列艦和重巡洋艦部隊意義重大,反映了機動部隊(航母部隊)指揮官可統領聯合艦隊全部主力,戰列艦被降格為為航母護航的配角地位(大和,武藏,長門也不例外,要為航母保駕護航)。

經過近兩年的艱苦努力,日航母數量增加到了九艘,全部加入第一機動艦隊參加決戰。在聖克魯斯海戰中受傷的翔鶴號(Shokaku)大型航母和瑞鳳號(Zuiho)輕型航母已修複。原有的瑞鶴號(Zuikaku),隼鷹號(Junyo),飛鷹號(Hiyo)大型航母的艦載機隊得到了補充。另外從潛艇母艦改裝的龍鳳號(Ryuho)輕型航母和從水機母艦改裝的千歲號(Chitose)和千代田號(Chiyoda)輕型航母以前隻執行“低端”的護航,支援任務,現在軍情緊急,也上前線參加“高端”航母對決。第一機動艦隊組成三個航空戰隊(美軍語:打擊群),雖沒有美第58特混艦隊那樣的豪華陣容,也已經是聯合艦隊最堂皇的決戰主力了(表3)。

第一機動艦隊旗下的三個航空戰隊(航母打擊群)

 

大型航母

輕型航母

戰列艦

巡洋艦

驅逐艦

總數

第1航空戰隊 (甲部隊)

3 (大鳳†,

翔鶴,瑞鶴)

 

 

重巡2

輕巡1

10

16

第2航空戰隊 (乙部隊)

2 (隼鷹*,

飛鷹)

1 (龍鳳)

1(長門)

重巡1

9

14

第3航空戰隊 (丙部隊/前衛部隊)

 

3 (瑞鳳,千歲*,千代田)

4(大和*,武藏,金剛,榛名)

重巡8

輕巡1

9

25

總數

5

4

5

13

28

55

【資料來源】整理自(1)劉怡,2011,《聯合艦隊》,p. 322,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百度百科,2022,馬裏亞納海戰。[注] 日文資料裏的甲,乙,丙部隊在英文資料裏分別稱為 Force A, B, and C。† 第一機動艦隊旗艦(小澤座艦)。*第2,第3航空戰隊和前衛部隊旗艦。

最讓日軍振奮的是1944年3月新入役的現代化大型航母大鳳號(Taiho)(圖6)。這是最新一型航母的首艦,技術上取得了四個零的突破。(1)裝甲飛行甲板,能抗500公斤(1100磅)炸彈——以前所有日,美航母都用木質甲板,裝甲甲板是英航母的特色。(2)全封閉式艦首,能抗風暴,不但提高了耐波性和適航性,而且增加了飛行甲板長度和最前部飛行甲板強度,可裝備更大更重的戰機——以前所有日航母都用敞開式艦首。(3)采用了和艦橋一體化的直立式煙囪,外斜26度——以前所有日航母都是真正的平頂船(flat top),煙囪一般安排在舷側,向下彎曲,在高海況情況下容易進水。(4)裝備了雷達(日軍稱為電探)。但大鳳號的缺點是由於飛行甲板裝甲很重,所以艦載機數量僅52架,比噸位相近的翔鶴級少了三分之一(相比之下,英航母艦載機才30來架)。好在三種主力艦載機都更上一層樓,換成了威力更大的新機種(見第4節)。和以前設計的日航母偏重進攻性而忽視防護性相比,大鳳號攻防兼備,設計先進,被寄於厚望,4月成為小澤的旗艦。

6  大鳳號大型航母:38000噸(滿載),52架艦載機

[注] 封閉的艦首和外斜的煙囪是大鳳號最與眾不同的外形特征。正在起飛的是一架新式的中島“天山”12型(B6N2)魚雷轟炸機(見圖9)。

盡管旗下浩浩蕩蕩,小澤心知肚明:美軍實力更強。但他認為隻要戰術得法,策劃多年的決戰有希望重創咄咄逼人的美軍。除了依靠(1)集中使用的九艘航母,(2)力量猛增的護航力量,和(3)新一代的艦載飛機(見第4節)以外,小澤的戰術創新讓實力不俗,但仍處劣勢的日軍如虎添翼。和以前中途島,瓜島等攻勢作戰不同,這次日軍在內線作戰,可依托菲律賓海周邊島嶼上的機場。小澤的具體創新是航程外攻擊(又稱穿梭轟炸shuttle bombing):發揮日機航程大的優勢,在美機航程外放飛攻擊隊,讓機群一路向東空襲美艦隊。若超長距離飛到作戰半徑以外也不要緊,可一直向東在“不沉的航母”馬裏亞納群島岸上基地降落。在加油加彈以後,艦載機在單程回母艦路上可再次空襲美艦隊。這樣的連續穿梭飛行,會將美軍打得精疲力盡,狼狽不堪,而美機航程太短,鞭長莫及(日機航程大於美機航程的主要原因是日機設計為追求輕盈,高速,對飛行人員沒有裝甲保護——這是日機共同的弱點。美機的設計強調防守,為保護飛行人員安裝了厚重的裝甲——這是美機共同的優點。但為達到和日機類似的高速,美機航程就相形見絀。見《航母對決係列:對決前的主力艦載機》)。

同時第一機動艦隊計劃能得到強大的岸基海航部隊的大力協助,起碼應能敲掉美航母三分之一的實力。這支岸基海航部隊的番號是第一航空艦隊(First Air Fleet),和太戰初期(1941年4月–1942年7月)的(航母)機動部隊的正式番號完全一致,但性質完全不同。不明這段曆史的讀者很容易被迷惑。也就是說“第一航空艦隊”的曆史分兩段:(1)第一階段是以航母為核心組成的機動部隊,參加珍珠港,印度洋,和中途島三大戰役。1942年6月在中途島慘敗,四艘航母全部戰沉,所有艦載機葬身魚腹,“航空”艦隊名存實亡,番號於1942年7月撤銷。(2)但在1942年7月,同樣的番號“第一航空艦隊”被一支新成立的岸基海航部隊啟用,成為“第一航空艦隊”的第二階段。岸基海航部隊起名為“航空艦隊”倒不奇怪,是日海軍的習慣。但冠以神聖的“第一”之名無疑凝聚了日海軍的厚望(另一支當時冠名“第一艦隊”的部隊是以大和,武藏號為核心的戰列艦部隊)。1943年7月,在聖克魯斯海戰得勝凱旋後由少將升為中將的角田覺治(K. Kakuta)出任第一航空艦隊司令,總部設在馬裏亞納群島的提尼安(圖3)。在太戰從攻勢變為守勢以後,第一航空艦隊成為捍衛日本內閣於1943年10月製訂的“絕對國防圈”的第一線力量。

第一航空艦隊最終滿編時紙麵上會有浩浩蕩蕩的1600架飛機。但即使滿編,要成功地防守“絕對國防圈”也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絕對國防圈”實在太大了。在太平洋中部從北向南畫一條3200海裏(6000公裏)的長線:千島群島,博寧和硫磺群島,馬裏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比亞克(新幾內亞),巽他群島(荷屬東印度東部)。星羅棋布的幾百個島嶼,幾十個機場,每個機場都要分兵把守的話,理論上講駐守任何機場的基地航空隊(50–100架飛機)都會被美航母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所以唯一的希望是盡快判明美軍主攻方向,發揮航空兵轉場方便的優勢,向主要戰場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到1944年2月,第一航空艦隊總兵力達到了貌似不俗的1400架。但從2月起,在博寧和硫磺群島,馬裏亞納群島,和比亞克連續遭到美艦載機(在比亞克還有岸基機)打擊,在空中和地麵損失了750架飛機,而戰果不值一提(見第2節)。5月,美軍在比亞克登陸後,日軍判斷這是美軍主攻方向(見第1節)。第一航空艦隊在馬裏亞納群島僅留下170架飛機(塞班35架,提尼安65架,關島70架),主力480架飛機向西南方向的加羅林群島和帕勞群島集結,準備在新幾內亞地區決戰。但當地機場設施簡陋,食宿衛生條件惡劣,很多飛行和地勤人員得了登革熱,無法作戰。再加上美機前來炸射,結果損失了一半飛機。到6月15日美軍在塞班登陸後,第一航空艦隊恍然大悟,急令轉場到西南方向的殘餘飛機火速返回馬裏亞納參加決戰。但被美軍調虎離山以後,日軍狼奔豕突,殘餘飛機或者由於當地設施差零件少,或者由於飛行,地勤人員缺乏,結果無法上天,很多被丟棄。少數返航的飛機在路上又有不少遭到美艦載機攔截,落地後在機場又挨炸。所以當馬裏亞納群島決戰真的來臨的時候,第一航空艦隊在關島隻剩下70架左右可用的飛機,在塞班和提尼安的100來架已被美護航航母派出的攻擊隊在登陸作戰中殲滅。指望在關島這些可憐的兵力去削弱美航母三分之一的實力?

不幸的是正在星夜兼程奔赴決戰的小澤不知道第一航空艦隊作為一個作戰單位已可忽略不計。報喜不報憂的角田不斷發報:“正和敵軍激戰,” 但不報慘重的損失。蒙在鼓裏的小澤覺得形勢正朝有利的方向發展,在岸基海航部隊奮力出擊的前提下,他所創新的穿梭轟炸將讓日軍決戰獲勝。當然要決戰獲勝,還要靠精銳的戰機。下麵介紹一下雙方的戰機。

【航母對決五:菲律賓海,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南半球' 的評論 : 謝南兄點題!是的,美國偉大之處,除了硬件建設舉世無雙以外,在於能做到各民族大團結,大家一起來為建設新美國添磚加瓦,有無與倫比的組織管理能力。二戰中調動黑人的積極性成立了陸航戰鬥機中隊,調動日裔的積極性從集中營裏直接征兵讓他們去意大利前線上陣,調動德裔,意裔的積極性更是不甚枚舉(尼米茲就是德裔)。美陸,海軍之間也有矛盾,但沒有像日陸,海軍那樣問題多。這個課題很好,但太大,目前啃不下來。寫這個係列2022年寫了9個月,很累,還要去搬磚上班,但我會留意,再次謝謝這個建設性的建議!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謝鹿蔥!寫全部航母對決的係列有點建立檔案館的意思!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unflower28' 的評論 : 謝!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uckmaster' 的評論 : 謝讚!的確,文中的企業號(CV-6)1938入役,1947退役,是開戰時美軍八艘航母堅持到終戰的三艘航母之一(另兩艘是薩拉托加號和突擊隊員號,戰績不突出)。包括全球戰略在內的很多軍迷認為“Enterprise” 譯為企業號是翻譯錯誤。奮勇作戰的軍艦和 “(商業)企業”無關,最貼切的譯名應是“奮進號”。但真要改成“奮進號”很多熟悉“企業號”輝煌戰績的軍迷讀者可能一時無法接受。新一代“企業號”(CVN-65)是第一艘核航母,1961入役,2017退役。最新一代“企業號”(CVN-80)是福特級的一艘,目前在建。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平等性' 的評論 : 謝讚!菲律賓海海戰是六場航母對決中規模最大的高潮大戲。24艘航母和1321架艦載機之間廝殺的規模不但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想象一下:當今美國全部航母實力是11艘,英國兩艘,印度兩艘,中國兩艘(本篇寫作期間第三艘下水但還沒入役),俄,法,意,西,巴西,泰國各一艘,日本有兩艘可載F-35戰鬥機的“直升機驅逐艦”。全世界航母全部加在一起,才能湊出25艘。即使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幸爆發,同一場海戰也不可能有24艘航母參戰。
南半球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在很短的時間內生產出大量的軍艦和飛機固然令人咋舌,要在同樣短的時間內培養出如此眾多的各類專業軍人來操控這些裝備,還要讓他們能夠彼此協同作戰,似乎應該具有更大的挑戰性,但是從來沒有看到這方麵的報道,全兄如果能夠深入挖掘這方麵的史料,那您的這本書當在中文世界獨占鼇頭。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航母檔案館啊!
Sunflower28 回複 悄悄話
Duckmaster 回複 悄悄話 好文。二戰中的企業號真是米國在太平洋的定海神針,曾經三次被日本宣稱擊沉,支持笑到了最後,二戰後光榮退役。後來好像又建了一艘新的企業號航母,可能也退役了。
平等性 回複 悄悄話 戰略兄好文章,沙發讚!想想當年58特混艦隊旗下的四個航母打擊群和一個戰列艦打擊群,那可真是大殺器,即使拿到現在,估計也是所向披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