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第三回合(10月26日):日機進攻大黃蜂號
日軍第一攻擊波起飛比美軍早,所以他們首次攻擊美艦的時間比美機首次攻擊日艦的時間早。08時40分,日,美攻擊波之間首次遭遇戰時(見上節),美軍38架“野貓”組成的戰鬥巡邏隊開始升空,由企業號戰鬥機指揮官統一指揮,理論上講已嚴陣以待。這是自東所羅門海戰以來第二次使用雙航母的戰鬥巡邏隊,但這種防空戰術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戰鬥機指揮官的素質。在東所羅門,由於戰鬥機引導的問題,對日攻擊隊的攔截不成功。這次在聖克魯斯,攔截也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哈爾西上任南太戰區司令後,發現司令部幕僚士氣低落,疲勞畏戰,下令金凱德利用加油的機會,將他以前指揮企業號編隊時(哈爾西在中途島海戰前長期指揮第16特混艦隊)多位老部下集中到油輪上,提拔到戰區司令部上任。這樣戰區司令部工作大有起色,但骨幹軍官離開前線直接削弱了第16特混艦隊的戰鬥力。不幸的是較有經驗的戰鬥機指揮官也屬於被調走的哈爾西心腹之一,新上任的戰鬥機指揮官從頭摸起,麵對複雜的大戰經驗不足,將戰鬥巡邏隊部署在離母艦10海裏處(18公裏,12英裏)處,距離太近,一旦被衝散以後日機會馬上威脅母艦。
09時05分,日機兵分幾路,從不同高度,方向撲向大黃蜂號(企業號衝入雨區,暫避一劫)。因杜立特空襲是從大黃蜂號上起飛的,該艦是日機的眼中釘。當時雷達顯示十分原始,勉強能給戰鬥機指揮官提供應付從一個方向來犯敵機的攔截方案,但如此高強度,多方向來襲,雷達顯示混亂,操縱人員手忙腳亂,等戰鬥機指揮官摸清情況下令針對性的攔截時,往往太晚,很多日機此時已完成投彈。
09時10分到20分,沒被美軍攔截成功的16架九九艦爆和20架九七艦攻冒著熾烈的高射炮火對大黃蜂號強攻(表2的第3豎欄)。四枚炸彈和兩枚魚雷成功地命中,另外兩枚炸彈近失,更恐怖的是兩架日機撞上了航母,引發更大的爆炸(圖1)。這次強攻是這場航母對決中日軍最凶悍,最成功的一次,十分鍾內將一艘滿載26000噸的大型航母打癱。大黃蜂號多處起火,濃煙滾滾,向右傾斜,喪失了航行能力(圖14)。日機損失也十分慘重:加上一開頭空中的遭遇戰,第一攻擊波的62架飛機的損失(被擊落或返航時墜海)達到了驚人的42架(68%)(表7)。
圖14 日機撲向已中彈的大黃蜂號:10月26日09時20分
[注] 這是一架九七艦攻,投雷動作剛完成,可看到魚雷落水的水花。此時大黃蜂號已經中彈,艦身向右傾斜。
幸運的是,大黃蜂號的火勢被逐漸控製,一時不會沉沒。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將大黃蜂號拖離險區。日機會不會再次來襲?拖救會不會成功?如前所述,由於多場戰鬥交織在一起(表2),回答這些令人揪心的問題以前我們先來看看企業號在差不多同時經曆的殊死搏鬥(表2的第4豎欄)。
9 第四回合(10月26日):日機進攻企業號
日軍第一攻擊波強攻大黃蜂號時,第二攻擊波正匆匆趕來,後麵的第三攻擊波也接踵而至。29架飛機組成的第三攻擊波來自剛加入機動部隊的隼鷹號(圖15)。隼鷹號是在太戰開打後最新入役的兩艘航母之一(另一艘是同級的飛鷹號),沒有被截至到1941年12月為止的《航母對決係列:航母在兩戰之間的發展》收錄。“兩鷹”都是在豪華客輪的原始設計基礎上,施工到一半直接改建為航母。隼鷹號在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前夕入役,6月空襲了阿留申群島。7月在中途島海戰後飛鷹號入役,和隼鷹號組成第2航空戰隊,由角田覺治(K. Kakuta)少將指揮。第2航空戰隊經過緊鑼密鼓的訓練後於10月加入近藤指揮的前進部隊首次奔赴南太前線。因是嶄新的航母,“兩鷹”的優點是第一批安裝雷達(日軍稱電探)的日軍主力戰艦。缺點是民船出身,動力和防禦方麵無法與正宗的軍艦相比。果然,在南太幾周折騰下來(艦載機起降時航母要飆到26節最高航速),飛鷹號的引擎用力過猛吃不消了,被迫退出前線。這樣角田成了旗下僅有一艘航母的“光杆”航空戰隊司令(不像美特混艦隊通常隻有一艘航母,日航空戰隊一般是雙航母)。現在機動部隊瑞鳳號和翔鶴號兩艘航母連續敗下陣來,無法再戰,正是隼鷹號挺身上前大幹一番的時機。
圖15 隼鷹號大型航母:28000噸(滿載),55架艦載機(聖克魯斯海戰時)
[注] 隼鷹號是極少數幸存到終戰的日本航母之一。
以勇猛好鬥著稱的角田收到近藤命令加入機動部隊後,馬上開足馬力,全速向東南挺進(圖9)。考慮到飛鷹號幾天前因引擎故障被迫離隊,高速挺進這一決定要有極大的勇氣。09時15分,在距離美航母280海裏(520公裏,320英裏)的位置,隼鷹號放飛了由29架飛機組成的當天日軍第三攻擊波(表5)。
表5 日軍兩艘航母起飛的後四波攻擊隊
| 戰鬥機 (零戰) | 俯衝轟炸機 (九九艦爆) | 魚雷轟炸機 (九七艦攻) | 每波 總數 |
第三波@0915(隼鷹) | 12 | 17 |
| 29 |
第四波@1300(隼鷹) | 8 |
| 7 | 15 |
第五波@1315(瑞鶴) | 5 | 2 | 6 | 13 |
第六波@1530(隼鷹) | 6 | 4 |
| 10 |
單種機型總數 | 31 | 23 | 13 | 67 |
09時30分,來自翔鶴號和瑞鶴號的第二攻擊波發現了企業號。就在日機撲來千鈞一發之際,航母編隊在10時左右又遭到伊-21號潛艇偷襲,一艘驅逐艦被重創。另一艘驅逐艦隻能在接走友艦官兵後奉命用艦炮將中雷的驅逐艦擊沉——不然在敵潛艇出沒的海域被重創的驅逐艦會凶多吉少。這艘日潛艇趁亂逃脫了美驅逐艦的深彈攻擊。這一切都發生在以企業號為核心的第16特混艦隊經受空襲考驗的嚴峻時刻。
也大概在10時左右,19架九九艦爆呼嘯而下,不顧“野貓”的追殺(有兩架被獵殺),頂著熾烈的防空炮火,將三枚250公斤(551磅)炸彈砸到企業號甲板上,引發大火。不久,16架九七艦攻在10時30分趕到,不顧大量同伴(10架)被擊落,兵分兩路投雷,但都被企業號靈活地躲過。總體來說,日第二攻擊波損失也十分慘重:44架出擊的飛機共有24架(55%)損失(表7)。
圖16 企業號和護航戰艦的高射炮火:10月26日10時05分
企業號的傷勢和它在東所羅門海戰時一樣,被三枚炸彈命中。早已臨危不懼的損管人員火速搶險。他們既經驗老道,也十分幸運,企業號的飛行甲板受損程度不像瑞鳳號和翔鶴號那麽嚴重,修複甲板是有希望的。
就在企業號中彈後正在滅火搶修時,整個編隊除上述反潛風波以外,還有一艘重巡吃了近失彈,一艘驅逐艦被一架日機撞中。而空中的戰鬥機已基本油彈耗盡,急著著艦。另外大黃蜂隊第一波歸航的飛機因母艦已被打癱正被拖救無法接受(見上節),被引導到企業號來降落。在這極其混亂的時刻,又一群日機撲了上來。這千鈞一發的關頭有點像中途島海戰時日機從中途島歸航,而美機又來襲的時刻。
這群11時左右到達戰場的日機就是來自隼鷹號的第三波攻擊隊(29架)。在大黃蜂號已被打癱(多半會沉沒)而企業號已中三彈的情況下,隼鷹隊能否拿下這個體育比賽中所稱的局點或賽點,將是決定這場海戰(甚至整個南太戰局)勝敗的關鍵。若能將企業號打出局,日軍就打了翻身仗:美軍在太平洋將沒有任何可以抗衡日航母的航母兵力。日航母可稱霸瓜島海域,掩護陸軍奪取機場,進而將美軍逐出瓜島(甚至南太)。走投無路的金凱德已無新戰鬥機可派。他孤注一擲:派出六架SBD“無畏”升空攔截。這型前後有機槍的俯衝轟炸機有一定空戰能力,緊急情況下的確可客串當戰鬥機上陣(見《航母對決係列:對決前的主力艦載機》)。
在局勢萬分緊急之際,南達科他號戰列艦縮短了和企業號的距離(兩艘巨艦之間僅保持1000碼 [914米] 距離,因每艘艦長都200米以上,平時航行時出於安全考慮不允許如此接近)。作為“貼身保鏢”,南達科他號大顯神威,密集高效的防空火力在兩分鍾內敲下了八架日機,並迫使殘餘日機忙於避彈。結果一貫轟炸準確性奇高的九九艦爆在這次攻擊中沒有一彈命中企業號,最佳戰果是一枚在企業號左舷落下的近失彈(圖17)。
圖17 在企業號左舷落下的近失彈:10月26日11時21分
惱羞成怒的日機轉而對南達科他號泄憤,將一枚250公斤(551磅)炸彈砸到一號炮塔頂部。但炮塔內操炮的水兵都不知道自己頭頂吃了炸彈。這正是戰列艦的設計特色:皮糙肉厚(見《航母對決係列:航空派和戰艦派的大辯論》)。一枚“小小的”250公斤炸彈根本炸不穿炮塔頂部的厚甲(但在艦橋外奮勇指揮的艦長不幸受傷,他若在裝甲艦橋內不會受傷——艦長在艦橋外露天平台便於觀察來犯日機,有利於操舵避彈)。另外一艘輕巡也吃了一枚250公斤炸彈而負傷。日機拚盡全力,但沒能取得像樣的戰果。企業號在編隊舍命保護下,爭氣地撲滅了大火,成攻地修複了甲板,讓自己企業隊和大黃蜂隊的飛機著艦(當然有不少飛機或受傷,或油盡,在海麵迫降)。隼鷹隊參戰的29架飛機損失了11架(38%)(表7)。
圖18 南達科他號戰列艦大戰日艦載機:10月26日11時25分
[注] 這張硝煙彌漫的照片是聖克魯斯海戰(也是整個太戰)最經典的照片之一。艦體中部冒煙是因為大量高炮在怒射,不是中彈。正在突防的是一架九七艦攻。聖克魯斯一役南達科他號表現神勇,擊落26架日機,立了大功,也破了單艦擊落敵機的記錄。
在保衛企業號的戰鬥中,盡管編隊減少了兩艘驅逐艦(一艘被潛艇重創,一艘忙著搜救,反潛),高炮火力沒有明顯減弱。原因是企業號趁8月在東所羅門海戰負傷回珍珠港搶修時,加裝了大量新式武器:博福斯(Bofors)40毫米(1.6英寸)四管防空炮(圖 19)。南達科他號也加裝了大量博福斯炮。這種瑞典設計,美國引進生產的中口徑高炮填補了火力猛但射速慢的大口徑(127毫米 [5英寸])高炮和火力弱但射速高的小口徑高炮(20毫米 [0.79英寸])和機槍之間的空白。博福斯炮設計先進,火力猛烈,性能穩定,在聖克魯斯首次登場,大放異彩,以後成為美軍防空武器的標配。相比之下,大黃蜂號及其護航戰艦來不及加裝博福斯炮,結果吃了大虧。
圖19 企業號上的高射炮群:近處是博福斯40毫米(1.6英寸)四管炮。中部是兩門127毫米(5英寸)單管炮。遠處是20毫米(0.79英寸)雙管炮
[注] 從聖克魯斯幸存返航的日軍飛行人員反映在這次海戰中美軍高炮火力不同尋常的猛烈,擊落很多戰友。
隨著第三攻擊波的瓦解,日軍想在這場航母對決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願望像櫻花凋落般地消失了。當日機猛攻企業號時,上午來自兩艘航母出擊,現在返航的三波美機正趕回企業號著艦,他們有的彈盡油絕,隻能盡量飛遠點躲避,實在燃油耗盡就在護航戰艦附近迫降。有的不顧疲勞,奮勇參戰,為保衛母艦拚命。來自隼鷹號的第三波日機被趕走以後,企業號勉強修複的甲板在12時到13時之間接納了來自兩艘航母的所有能夠著艦的飛機(57架)。
圖20 “野貓”戰鬥機在企業號正在遭到隼鷹隊空襲的槍林彈雨中緊急著艦:10月26日11時30分
[注] 前起落架或者因故障或戰損沒能放下,或者著艦時折斷。煙霧來自高炮齊射。兩名甲板人員正在臥倒避彈。
“大E”(Big E,Enterprise的外號)的確命大福大,一天之內躲過了九枚魚雷。還在關鍵時候加裝了強悍的新式高炮,又有一位“人高馬大”的貼身保鏢(南達科他號滿載44000噸,相比之下企業號滿載“僅”26000噸),成功地抗擊了大量來犯日機。企業號雖然傷痕累累,但得已全身而退。14時,為保護碩果僅存的唯一一艘航母,金凱德下令第16特混艦隊向東南撤退。增援“仙人掌航空隊”的飛機需先飛到企業號上加油,再飛到瓜島機場;若企業號戰沉,“仙人掌航空隊”將無法得到增援,全部損失後瓜島(和南太戰局)會玩完。企業號自身難保,撤出戰場後就無法派戰鬥機到第17特混艦隊上空掩護,這樣奄奄一息的大黃蜂號及其護航戰艦更危險了。
【航母對決四:聖克魯斯,未完待續】
“感覺上全球老師雖然力爭中立,但是立場還是略微偏美的。:) ” 也許是,幾十年美國公民沒有白做,愛國情懷無法永遠深藏不露。
“現在的導彈帶著小型核彈頭,是不是一次命中就把航母幹掉了,不會這樣受傷後還能修啊。” 隻有極少數導彈帶核彈頭,沒人敢用,關鍵是不想自殺(見上一篇我對衛星戰的回答)。
樓主不妨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