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維斯杜拉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柯尼斯堡戰役,匈-捷-奧邊境戰役,西裏西亞(布雷斯勞)戰役,柏林戰役
1945年初,東線德軍擁有5個集團軍群:(1)舒埃納爾的“北方”被圍困在庫爾蘭,(2)賴因哈特的“中央”扼守東普魯士和波蘭北部,(3)哈佩的“A”(1944年8月前“北烏克蘭”)沿維斯杜拉河在波蘭南部布防,(4)弗勒的“南方”駐守位於高聳的喀爾巴阡山另一側的匈牙利,(5)魏克斯的“F”捍衛著南翼的奧地利和南斯拉夫-意大利北部(其編製在3月被取消)。
維斯杜拉河-奧得河戰役
蘇軍攻勢選在離柏林最近的華沙-柏林軸線上,從維斯杜拉河突貫至奧得河。德軍裝甲部隊兵力不足又分散,18個裝甲師隻有9個屬於賴因哈特和哈佩。蘇軍主攻部隊為朱可夫的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和科涅夫的第1烏克蘭方麵軍這兩支力量強大的勁旅,各含10個集團軍(其中各含2個坦克集團軍),旗下共有163個師,6400輛坦克,自行火炮,4700架飛機,兵力高達220萬人。
1月12日,科涅夫部隊從維斯杜拉河畔的巴拉努夫橋頭堡出擊,成功突破。1月14日,朱可夫部隊從馬格努舍夫橋頭堡出擊,其右翼掃過了華沙。1月17日,朱可夫旗下貝爾林所率的波蘭人民軍(共軍)第1集團軍重光華沙。哈佩的A 集團軍群防線徹底崩潰,1月16日哈佩由舒埃納爾繼任,但德軍仍無能為力。朱可夫和科涅夫兩軍飛速挺進,日夜兼程,如水銀泄地,浩浩蕩蕩,銳不可擋。1月19日進抵奧得河一線,離柏林不到130公裏,直接威脅第三帝國的心髒。
東普魯士戰役
在東普魯士,賴因哈特的中央集團軍群從1月14日起受到羅科索夫斯基的第2白俄羅斯方麵軍猛攻。巴格拉米揚的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從北向南助攻,矛頭直指柯尼斯堡和馬林堡。1月21日坦南堡被占領。1月23日馬林堡失陷。賴因哈特被解職,由倫杜利克接任,但仍無法避免手下27個師被圍在東普魯士(另外,此時德北方集團軍群有26個師被圍在庫爾蘭,不久番號改為庫爾蘭集團軍群)。
東波美拉尼亞戰役
蘇軍在維斯杜拉河-奧得河戰役戰役中取得重大進展後,防線成為一個大突出部。為防止德軍從北部進攻,朱可夫的第1和羅科索夫斯基的第2白俄羅斯方麵軍從南麵和東麵向波美拉尼亞進攻。這時德北方,中央,A三個集團軍群番號分別改為庫爾蘭,北方,中央集團軍群。另外新組建了由黨衛軍頭目希姆萊指揮的維斯杜拉集團軍群來扼守德國北部通道。新建部隊大都是烏合之眾,訓練不足,軍官不夠,戰鬥力差。希姆萊一直想過把帶兵打仗的癮。最近德軍被打得焦頭爛額,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狀態,元首才批準希姆萊上前線帶兵。
朱可夫部隊向北直插波羅的海,3月5日抵達科斯林。西路包圍了科爾貝格要塞,東路朝格丁尼亞成扇形展開。羅科索夫斯基部隊從埃爾平和馬林堡奮力殺向但澤和格丁尼亞。3月28日蘇軍攻陷格丁尼亞,3月30日攻克但澤,俘敵1萬,繳獲坦克140輛和潛艇45艘。整個東波美拉尼亞戰役蘇軍共生俘德軍8萬餘人,使蘇軍北翼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但澤和格丁尼亞的守軍違令突圍,轉戰在維斯杜拉河三角洲,一直堅持到戰爭結束。但這些零星抵抗對整個戰局影響不大。
柯尼斯堡戰役
就在羅科索夫斯基橫掃東普魯士西南部並發動東波美拉尼亞戰役時,巴格拉米揚的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開始圍攻駐守柯尼斯堡和薩姆蘭的倫杜利克所率的德北方(不久前番號是中央)集團軍群,另外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第3烏克蘭方麵軍也投入了對弗裏舍灣德軍的戰鬥。戰鬥異常慘烈,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於2月18日被擊斃殉職。被分割兩處的德軍重新取得聯係。巴格拉米揚被處分降級,其部隊歸入華西列夫斯基所率的第3白俄羅斯方麵軍。
蘇軍對柯尼斯堡要塞的攻堅戰出動了4個集團軍13萬人,530輛坦克,自行火炮,2400架飛機。在城內,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已撤離,要塞司令拉施組織了3萬5千名裝備低劣的守軍頑強抵抗。4月6日蘇軍開始猛攻,4月10日柯尼斯堡陷落,拉施投降。4月13日德薩姆蘭集群被華西列夫斯基殲滅,6萬守軍中2萬經海路逃逸,3萬被俘,其餘陣亡。蘇軍也傷亡慘重才取得勝利。
匈-捷-奧邊境戰役
在柏林麵臨奧得河畔蘇軍威脅的情況下,希特勒居然下令在遙遠的南翼匈牙利發起“春醒”攻勢。他的目的是要保護匈境內生產德軍油耗80%的油田。德軍孤注一擲,投入全部7個黨衛裝甲師中的6個,加上當時還能作戰的16個國防軍裝甲師中的4個,集結了50萬人(40萬德軍,10萬匈軍),800輛坦克,突擊炮,850架飛機,是德軍在蘇德戰爭中最後一次戰略攻勢。其中韋勒旗下南方集團軍群的第6黨衛裝甲集團軍擔任主攻。這支部隊由元首親信“老戰士”迪特裏希(1933年希特勒上台前是他私人保鏢,後任衛隊隊長)親率。它有3個軍8個師,旗下2個黨衛裝甲軍轄6個師,其中4個是大名鼎鼎的被冠名的黨衛裝甲師:黨衛第1阿道夫·希特勒衛隊師,第2帝國師,第9霍亨斯陶芬師,第12希特勒青年師。另外還有1個騎兵軍(轄2個騎兵師)。第6黨衛裝甲集團軍成軍於1944年秋。首次上陣就被委以重任,參加了1944年12月西線最後一場攻勢突出部戰役。旋即1945年初作為碩果僅存的一支建製完整的裝甲部隊,調到匈牙利前線參戰。“春醒”攻勢前擁有340輛坦克,突擊炮,其中有100輛以上的“虎”,“虎王”和“豹”式重型坦克,陣容十分“豪華”。迪特裏希是一個沒文化的“老大粗”,靠和元首的關係官拜上將。他在各部隊裝備給養不足餓得發昏之時“霸占”了很多資源,難怪其他部隊有“紅眼病”。
3月5日,“春醒”打響。勒爾的E集團軍群從南斯拉夫出擊,渡過德拉瓦河進攻保加利亞第1和南斯拉夫第3集團軍(隸屬托爾布欣的蘇第3烏克蘭方麵軍)。第二天,韋勒的南方集團軍群出動第6黨衛裝甲集團軍在第6集團軍配合下在巴拉頓湖和韋倫采湖之間地域在炮兵支援下實施主攻,德軍取得了小範圍突破。但很快由於道路泥濘加上蘇軍力量上的絕對優勢,造成德軍元氣大傷。托爾布欣的第3烏克蘭方麵軍經苦戰控製了局麵。德拉瓦河沿岸的保,南部隊也頂住了勒爾的進攻。德軍分割包圍托爾布欣的企圖徹底失敗,銳氣大減。
3月16日,蘇軍開始反攻,德軍大量被殲,潰不成軍,敗下陣來。3月27日,希特勒對迪特裏希部隊的戰敗和撤退暴跳如雷,嚎叫“他們不配佩戴我的名字!”下令迪特裏希旗下四個冠名的黨衛裝甲師全體摘除軍服左臂上的榮譽臂章(上麵繡著每個師的冠名)。這些臂章在抵達匈牙利時為隱蔽欺敵的需要都已摘除,所以元首的命令除了侮辱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外無實際意義。迪特裏希找來四位師長,決定不向部隊傳達以免對敗軍官兵低落的士氣再雪上加霜。但不久這項命令無人不知。原因是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也同時收到了元首命令,並馬上向全軍傳達。平時對趾高氣揚的黨衛軍心懷不滿,有“紅眼病”的國防軍官兵對迪特裏希部隊的失寵十分幸災樂禍。
馬林諾夫斯基的第2烏克蘭方麵軍揮師急進攻入斯洛伐克,4月4日占領布拉迪斯拉發。托爾布欣的第3烏克蘭方麵軍勢如破竹,直插奧地利。這時韋勒被倫杜利克接替,但德軍已走投無路,無計可施。馬林諾夫斯基部隊開始圍攻維也納,被元首的“摘除臂章”命令弄得惱羞成怒的第6黨衛裝甲集團軍於4月6日起與蘇軍巷戰,但心力交瘁,無力回天。蘇軍在溯河而上的多瑙河區艦隊炮火支援下,於4月13日攻占了維也納。(另外,4月1日古德裏安的參謀總長之職被克雷布斯接替。)
西裏西亞(布雷斯勞)戰役
在西裏西亞,舒埃納爾的中央(前A)集團軍群企圖守住它與維斯杜拉集團軍群交界處從尼斯河河口沿維斯杜拉河上遊穿過捷克一直到維也納城北這一條綿長的戰線,以保護仍在開足馬力生產的西裏西亞工業區。但手中兵力隻有24個師,麵對蘇軍攻勢正在敗退。科涅夫的第1烏克蘭方麵軍窮追猛打,跨過奧得河進抵尼斯河,2月14日包圍了布雷斯勞要塞。3月15日科涅夫部左翼進入捷克,到3月31日占領了整個西裏西亞。
但是布雷斯勞要塞堅保不失。第609步兵師,32個裝備德,蘇,波,捷,南,意“萬國”火炮拚湊起來的要塞炮兵連,加上2個傘兵營,3萬5千名由雜牌部隊組成的要塞守軍在1萬5千人民衝鋒隊支援下成功地守住了要塞。但人員損失嚴重,8萬居民犧牲了4萬。這樣一支毫無取勝希望的孤軍牽製了蘇軍圍城的7個師直至戰爭結束。
柏林戰役
打到4月,德國已走投無路,困獸猶鬥。在西線的魯爾,英美盟軍殲滅了莫德爾的B集團軍群32萬人之後繼續挺進,美軍前出至易北河,4月11日打到離柏林僅100公裏的馬格德堡。
從2月到4月,蘇軍秣馬厲兵,準備大戰。羅科索夫斯基的第2白俄羅斯,朱可夫的第1白俄羅斯,和科涅夫的第1烏克蘭三支強大的方麵軍將兵分三路從波羅的海到德累斯頓的廣闊戰線上橫掃德軍,兵力達到了250萬人(含波蘭第1,第2集團軍15萬人),坦克,自行火炮6200輛,火炮41000門,飛機7500架。中路的朱可夫部隊將以柏林-勃蘭登堡為軸線主攻。在更南麵,彼得羅夫第4,馬林諾夫斯基第2,托爾布欣第3這三支烏克蘭方麵軍繼續對舒埃納爾的中央和倫杜利克的南方集團軍群保持強大壓力以防德軍增援柏林。
在蘇軍當麵,海因裏希的維斯杜拉集團軍群(前任司令是過了兩個月帶兵打仗的“癮”而敗下陣來的希姆萊)的2個集團軍(曼托菲爾的第3裝甲集團軍和布塞的第9集團軍,共25個師[含2個裝甲師])分別與羅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的大軍對峙。背後有魏德林的第56裝甲軍的6個裝甲師和裝甲護衛師作預備隊。往南是舒埃納爾中央(前A)集團軍群左翼的格雷澤所率第4裝甲集團軍的14個師(後又增援4個師),準備抵抗科涅夫的猛攻。加在一起,保衛柏林隻有50個勢單力薄的師,再加上很多空軍防空兵,人民衝鋒隊,希特勒青年團,警察和蓋世太保等雜牌部隊,而蘇軍有193個齊裝滿員的師。德空軍隻有可憐的300架飛機可支援柏林,與蘇軍強大的機群不可同日而語。德軍沒有戰略預備隊。不過為解救西線魯爾新組建了文克所率的第12集團軍(共4個軍8個師,含新建的裝甲師和裝甲護衛師,其中香霍斯特師,波茨坦師,克勞塞維茨師配備新出廠的坦克,突擊炮),被寄予厚望。文克部隊後來回身向東攻打蘇軍起了一支預備隊的作用。
4月16日,朱可夫所率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開始進攻“柏林門戶”希勞高地。炮彈和炸彈傾瀉到德軍防線,但德炮兵未發一彈還擊。緊接著,140部防空探照片燈一齊打開,照花守軍眼睛。突擊部隊發起衝鋒,德軍清醒後頑強應戰,以88毫米高炮平射火力為主大量阻滯蘇軍。再加上地形複雜,河湖溝渠密布,坦克跨越障礙困難,希勞高地之戰蘇軍進展緩慢。另一方麵,科涅夫所率第1烏克蘭方麵軍進展神速,部隊突破德軍格雷澤部駐守的尼斯河防線,與敵以毀滅性打擊。蘇軍成功切斷了維斯杜拉和中央集團軍群之間的聯係。
這時朱可夫部隊終於抵達開闊地帶,投入了大量坦克,開始突入柏林北部。斯大林用電話直接命令科涅夫把坦克開往柏林支援朱可夫。於是4月18日起,第1烏克蘭方麵軍的2個坦克集團軍甩開步兵急馳猛進。4月20日,一天前進了60公裏,攻下波茨坦,打到柏林外圍,威脅到布塞所率第9集團軍後方。布塞部隊曾把朱可夫擋了三天,如今腹背受敵,無力可擋。北麵與曼托菲爾所率第3裝甲集團軍的聯係又被朱可夫部隊切斷。布塞已無法維持原來戰線,但元首仍電令他堅守奧得河。同一天,羅科索夫斯基率第2白俄羅斯方麵軍搶渡奧得河猛攻當麵的曼托菲爾部隊。4月20日,英美空軍對柏林進行了最後一次大空襲。也在4月20日,希特勒56歲生日之際,原定要去巴伐利亞的“鷹巢”慶祝,但因激戰正酣,他決定留在柏林。他下令按原計劃指定鄧尼茨元帥和凱塞林元帥這兩位海空軍將領分別指揮帝國北部和南部殘存的部隊。
由於南翼的迅猛推進和北翼的突然進攻,中路朱可夫部隊的形勢明顯好轉,突入了柏林北部重要的環型高速公路。希特勒急令施泰納率領他的3個師組成的集群堵住朱可夫部的突破口,並與柏林以東的魏德林的第56裝甲軍取得聯係。但是對柏林的主要威脅來自南麵科涅夫的裝甲部隊。科涅夫旗下雷爾巴科的第3近衛坦克和列柳申科的第4坦克集團軍從東南方勢如破竹般掃蕩格雷澤所率第4裝甲集團軍的14個師(後又增至18個師)。德軍沒有足夠強大的裝甲部隊來封住缺口。4月25日,科涅夫的第1烏克蘭和朱可夫的第1白俄羅斯兩支方麵軍在柏林東南會師,布塞的第9集團軍和魏德林的第56裝甲軍被圍在柏林以東大口袋裏。另外也在4月25日,科涅夫方麵軍紮多夫所率第5近衛集團軍前出易北河,在托爾高與美軍會師,從此德國被分割成南北兩部。
4月26日德軍投入新部隊企圖解圍。文克率第12集團軍掉頭東馳,擺脫了背後美軍由西向東突入波茨坦,但很快被擋住。拚命突圍的布塞第9集團軍被打得落花流水不複存在,隻有少數殘兵衝入文克防線,其餘被殲。而北部的施泰納集群奉元首之命試圖從北向南解柏林之圍。但1萬5千名缺乏重裝的德軍很快被裝備精良的蘇軍擊潰,解圍企圖被徹底粉碎。
這時城內混亂到了極點。希特勒在地下避彈室內瘋狂下令各部隊解救柏林,但城外各部隊狼奔豕突,自顧不暇。魏德林4月23日上任成為柏林城防司令。他手下第56裝甲軍的4個師(第11黨衛裝甲護衛“北方”師,第18裝甲護衛師,明興貝格師,和第9傘兵師)的殘部正被逐入城內。守城部隊丟了機場,僅能維持一條從夏洛騰堡到勃蘭登堡門之間的大道當簡易機場,作為進出帝都的最後的空中門戶。鄧尼茨用飛機運進了一個傘兵營,一個水兵營,一個黨衛軍營。盡管杯水車薪,元首熱淚盈眶。
4月25日蘇軍從四麵八方殺入城內,開始最後總攻。參戰部隊有4個坦克集團軍,4個合成步兵集團軍:科涅夫的第1烏克蘭方麵軍旗下的第3近衛坦克(雷爾巴科),第28(盧欽斯基)集團軍和朱可夫的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旗下的第8近衛(崔可夫),第1近衛坦克(卡圖庫夫),第5突擊(別爾托林),第2坦克(波格丹諾夫),第3突擊(庫茲涅佐夫),第2近衛坦克(波格丹諾夫)集團軍。以後巷戰傷亡不計其數。4月29日,朱可夫部隊對國會大廈這個最堅固的據點發起衝鋒,第二天下午把紅旗插上了圓形屋頂。
4月30日希特勒自殺身亡。但陷於絕境的德軍仍寸土不讓。5月1日,蘇軍集中全部炮兵對柏林之敵實施毀滅性炮擊,並以諸兵種戰鬥強擊群投入巷戰。每群含一步兵連或營,一工兵特遣隊,2-4輛坦克,2-4門火炮,大量殺傷德軍。德軍經不起這一係列新的打擊。5月2日,魏德林向崔可夫投降,柏林戰役宣告結束。從4月16日到5月2日,柏林會戰曆時16個晝夜。蘇軍以傷亡30萬人的代價殲滅了100萬德軍,攻克柏林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回顧
1945年的一係列戰役對戰爭結局具有決定性意義。蘇軍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全線出擊。繼維斯杜拉河-奧得河和東普魯士戰役戰役之後,立即馬不停蹄組織了東波美拉尼亞和西裏西亞戰役,為柏林戰役這場舉世罕見的大會戰奠定了基礎。蘇軍1945年進攻戰役中割裂敵防線的經驗,圍殲敵重兵集團的典範成為戰後蘇聯軍事藝術發展的源泉。其中最有效的一種是完成對敵圍殲的鉗形進攻戰役,如東普魯士,東波美拉尼亞,和柏林等戰役。對德軍來說1945年是疲於奔命,死死掙紮,最終崩潰的一年。盡管戰火燒入德國,德國軍人以前所未有的獻身精神投入戰鬥,終因寡不敵眾,慘遭失敗。在庫爾蘭,格丁尼亞,布雷斯勞的守軍麵對強敵,堅守被圍飛地直至停戰,其空前的軍人氣概即使蘇軍也不得不欽佩。
4月30日,鄧尼茨成為第三帝國第二任(也是末代)元首。從那時起到5月8日簽字投降這一段時間,鄧尼茨使用了一切手段使東線德軍免入蘇軍之手。5月2日,凱塞林率G集團軍群在德國南部向美軍投降。在挪威,丹麥,荷蘭的德軍也就地投降。在東線從北到南,海因裏希率維斯杜拉集團軍群,曾試圖援救柏林的文克率第12集團軍,倫杜利克率南方集團軍群都“成功”地逃入西方盟軍占領區向英美部隊投降。勒爾率E集團軍群在蘇軍和南軍追殺下一路逃向奧地利,與占領意大利北部和奧地利南部的英軍達成協議,向英軍投降。但到5月8日E集團軍群仍有15萬人未能趕到奧地利邊境,被鐵托部隊俘獲。舒埃納爾所率的中央集團軍群參加柏林保衛戰失利後,轉戰到捷克,試圖向美軍投降,但美軍封鎖了戰線,結果在布拉格戰役失利後中央集團軍群全軍被追趕上來的蘇軍俘獲。最後階段,鄧尼茨成功地把東線55%的德軍部隊從蘇軍的虎口裏解救出來,但仍有145萬德軍被蘇軍俘獲。
蘇德戰爭,這場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陸上戰爭就這樣結束了。德軍在東線曆次戰役中大約100萬人陣亡,400萬人受傷,140萬人失蹤。蘇軍陣亡至少1000萬人,加上平民蘇聯在蘇德戰爭中共損失了2000萬人。盡管如此,蘇聯以其近乎無窮的人力,物力後備力量最終以征服者和解放者的姿態出現在德國和東歐,成為一個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
【參考書目】(1985-1986年寫作原著時)
【英】艾伯特·西頓,《蘇德戰爭:1941-1945》。
【蘇】國防部軍事曆史研究所,《蘇聯武裝力量(建設史)》。
【英】亨利·莫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
【中】趙煥文,曹應龍,“斯大林格勒會戰”,《兵器知識》雜誌1983年第5期。
【中】小浦·風寶·煥文,“柏林之戰”,《兵器知識》雜誌1984年第6期。
【德】古德裏安,《閃擊英雄》。
【德】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
【蘇】朱可夫,《回憶與思考》。
【蘇】朱可夫,葉廖緬科,崔可夫等,《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美】威廉·夏勒,《第三帝國的興亡》。
【中】高級中學課本《世界曆史》下冊,1982年6月第一版。
【參考書目】(2020年打字整理補充原著時)
Bethell, Nicholas, 1977, Russia Sieged, Alexandria, VA: Time-Life Books.
Deighton, Len, 1993, Blood, Tears and Folly, Edison, NJ: Castle Books.
Ferguson, Niall, 2006, The War of the World, New York: Penguin.
Kesselring, Albert, 1953, The Memoirs of Field-Marshal Kesselring, London: Greenhill Books.
Liddell Hart, B. H., 1948, The German Generals Talk, New York: Quill.
Manstein, Eric von, 1955, Lost Victories, Novato, CA: Presidio.
Overy, Richard, 1995, Why the Allies Won, New York: Norton.
Rees, Laurence, 1999, War of the Century, London: BBC Book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ilitary History at Freiburg, 2015,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aton, Albert, 1971, The Russo-German War 1941-1945, Novato, CA: Presidio.
Shirer, William L., 1960,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Touchstone.
Stahel, David, 2018, Joining Hitler's Crusade: European Nations and the Invasion of the Soviet Union, 1941,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nberg, Gerhard L., 1994, A World at Arms: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馬文俊等, 2006, 《東線戰爭:第三帝國的黑洞》, 台北:知兵堂出版社。
回複 '渺渺炊煙' 的評論 : 和知音握手!戰史(和很多曆史知識一樣),表麵“無用”,其實內涵很深,缺乏曆史知識武裝會吃大虧。(案例1)蘇德戰爭蘇軍中俄羅斯人55%,烏克蘭人20-25%。烏克蘭是主要戰場,每寸土地都滲透著將士的鮮血。所以蘇聯會一時糊塗,讓烏獨立,但普京總統是不會讓烏加入北約的。美國高層推動北約東擴的“戰略家”們肯定沒學過這段帶著血染的風采的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