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我登記了一個網上ZOOMMEETING,是有關“《紅樓夢》詩歌大軸”鮠嫿將軍林四娘“及”芙蓉誺“”的中文講座。它是由紐約華美協進會主辦的網上活動。周末我追隨主講王斑老師一起品評紅樓夢的詩詞,像經曆穿越般的經驗。下麵小述一下感受。
那日傍晚,我如約坐到電腦前準備聽課。因時間尚早,我就先遊覽文城文章,結果不成想,我一沉浸就忘了時間. 再打開ZOOMMEETING,那老師已經快講完第一首詩了。也罷,別是因為ZOOM,我沒太專注吧。但其實,等到這次ZOOMlecture,我已是等了好久。過去某時,我很關注華美促進會的課程及活動,曾鏈接它的新課信息很久。但總是諸多原因不能成行。如它幾乎每周三晚上都有專題講座,我是想去沒去過,我女兒某次還專程去聽白先勇先生見麵會。何其有幸。
主講人是位白發蒼蒼的老先生。他的中文底蘊挺深厚,他在華美開班教學,有時主題是《張愛玲小說三五講》等。我都很感興趣。(我過去偶爾有空,去聽紐約法拉盛圖書館舉辦的中國文學講座,有時講哈金小說啥的。那時主講的是位來自蘇州大學的退休教授。我隻聽過一兩次,後來忙些或疫情之故,就再少機會聆聽中文講座,有時念起那位教授,都不知是否還健在。)
話歸聆聽中文講座。那老師逐字逐句的講《芙蓉誺》那詩詞,讓我仿佛重回中學校園般的,有種又親切又遙遠的感覺。他應該是預料到受眾中文底子厚薄不一,有些生僻字都用拚音注釋,讓我好心展。真的是,那些據他說來自楚辭的字眼兒,我是真不認識,用電腦漢字庫也不容易打出來。我唯一有些熟悉的是其中兩句“自為紅綃帳裏,公子深情;始信黃土隴中,女兒命薄。”大約因為這兩句被引用最多。
總的來說,我是很感謝老師的講座,它把我喚回到多年前讀《紅樓夢》的歲月。我少時讀過它多遍,也讀過《脂硯齋評紅樓夢》,也看過端木蕻良著作的<曹雪芹》三卷本,更是熟悉老版的電視劇《紅樓夢》。。。而那些記憶隨著時月,都漸漸淡忘了。我真想不到在紐約還有人這麽深入地研究它的詩詞,並講授給中文愛好者聽,實在是穿越啊。我是唏噓在海外呆久了,中文表達都差了,很多古雅的字兒都不認識了。還真得有專業學者繼續研究它,精耕它,發揚它。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啊。
我另外也小小地偷椰一把這篇文。寶玉把晴雯寫得太好了,芙蓉女兒是多麽美好的稱謂啊。誰若身後有這樣一篇華麗祭文,逝者得從墓裏掙紮著爬出來,努力再活一世呢。其實按現代邏輯,活好當下才好。(另外想起“芙蓉姐姐”那個在中國顯得有點兒另類的網紅。她其實是有些文學根底的。如今的世界,如今的中國,她都不再是被非議的對象了吧。想當初她對自己的定位,對自己的誇耀,其實哪個女生暗自都類似有一點兒的。我青春時喜歡聽陝西籍歌手馮健雪的磁帶歌曲《蘭花花》。那時希望追自己的人能誇讚自己像“蘭花花”一樣美。其實是一種心境而已。大千世界,怎會不允許多一種表達方式?難道晴雯得去世了,才能有人誇她是芙蓉女兒嗎?)
我也是聽這講座當兒,才發現自己原來有很多關注點的。也許,可以多找點有這方麵興趣的朋友,組個俱樂部。哈哈。
我也想過用自己學習過的文藝批評的方法,自己寫篇賞析。不論結果如何,總是要將方法論用用,活學活用,才不至於生疏技藝啊。我意思是,我聽過美國大學英語係老師講評小說,其方法論挺多,分析起英文中長篇小說來都很深入透徹,而且善於啟發學生思維,但他們不會講評中國古典小說;而美國學校內的中文課堂,又因為學生中文程度參差,老師隻講些好懂的現代文短篇小說幫助學生學中文(我在其中文課堂上,真是遇到中文表達極好的中國來的學生(能填詞做詩),和表達極差的ABC(其中文表達像幼兒園孩子在說話),故而教師不可能安排較深的中文文章來學習討論)。
像美華的老師這樣研讀性地教授並講解評論的,我極少遇到。但我還是想說,我希望能有學生自己的分析與參與,而不是老師從頭到尾灌著教。鑒於ZOOMLECTURE,暫時這已是最好效果了。
想我佩服的文藝評論家,哪個不是千錘百煉才修得火眼金睛。
感謝華美促進會提供的講座及分享。當想到紐約尚有文化團體不帶政治傾向地對中國文化孜孜以求做挖掘,我心中有種溫暖。(我知道華美促進會是1920S用庚子賠款建立的,一個世紀以來都在做著文化促進的事兒。它現任的一位副理事長是有名的靳羽西女士。我在某次紐約亞裔繼承月活動中還遠遠看見她一眼。)因著這場講座,我跟這些中國文化機構/文化名人發生一點兒遙遠的聯係,也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