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十字交叉路口

(2022-12-29 20:23:51) 下一個

我最近看了《紐約》雜誌十二月初的一期(DEc5~12,2022).它的封麵特別引起我的思索。那封麵是曼哈頓華盛頓街和11AVE接口的十字路交口上,各種時尚人士在分頭行進,活脫脫一個忙碌都市的寫照。我在想,這繁忙的十字路口是我會駐足的地方嗎?我屬於那裏嗎?

說起這期封麵,它其實是《紐約》雜誌的攝影記者特意設計的一個FLASHMOB。照片裏的參與者是與《紐約》雜誌有關的時尚人72人,他們群聚一堂,似漫不經心的路過此十字路口,實則是攝影記者精心安排出的一幕(準確說是,11月28日早7點,所有人馬分三行三列交叉行進在曼哈頓街頭這個十字交叉口共約三十幾人,附近沒有高樓或廣告牌擋住視線)。我看到這一幕時,很希望這些路人樣的集合體是我跳廣場舞的姐妹們。若我們也拍這樣一組照片,是否是在曼哈頓擁有一席之地的感覺呢?
我回味了一下這個問題:我何時能在曼哈頓街頭感覺自在,似主人翁的感覺。
我幾年前在紐約的電影院跟朋友看《唐人街探案集二》,那電影結尾時,王寶強和他的兄弟們在時代廣場交叉口歡快跳舞,無比舒暢。。。周圍美國警察和健壯的美國摩托車手都是陪襯,助興的群眾演員。唯是“中國人們”在那裏自由奔放。。。
那一刻,我真心地說:“隻有在這電影結尾,中國人在紐約時代廣場是揚眉吐氣的!(隱言——其他時候都是有點兒憋憋屈屈的,小心謹慎地)”
我想過什麽是自己屬於紐約的感覺,即歸屬感問題。我細想了一下我來往的姐妹們她們的expection.
前幾天,我的某幾個姐妹們約伴兒一起去曼哈頓五大道逛街,並到洛克菲勒中心看聖誕樹,她們上傳了好些張時尚趨勢類櫥窗大片, 當然還有穿戴整齊,喜笑顏開的姐姐們 。觀洛克菲勒中心聖誕樹及五大道聖誕櫥窗,這是紐約人的聖誕傳統項目。我去看過一兩次,但總感覺那些似不屬於我,我是看熱鬧的。
這回姐妹們發回很多照片,大家分別在梅西商店或其他高檔部門商店的櫥窗外照相,感覺像是屬於聖誕快樂氣氛中的一員似的。我在想我是有過客感覺,我的幾位大姐都是在這裏工作生活了三十年了,有些還在曼哈頓的大公司裏工作了二三十年。她們對於曼哈頓的歸屬感應該比我強吧。。。不知道啊!我觀察,實際上她們也是在中國人社區更自在。。。
另一次,幾年前,我偶爾某天借住女兒曼哈頓大學宿舍。第二天一早我乘地鐵回皇後區時,不期然遭遇早高峰的白領上班潮。早七八點鍾,幾乎所有進出地鐵的都是衣著體麵白領人士,男士西裝楚楚女士精致有型,各奔各的方向,大家在地鐵裏遭遇,就仿佛是在上演一出“職場劇”,群眾演員逾千人。我是一身便裝,唯一不屬於這個時段這個範疇的人士,這是很令我詫異的一幕。
再比如,我經常讀《紐約時報》等報紙。它刊登的百老匯的戲劇廣告,我看了多回。我看多了就想具體觀摩幾出戲,找一下紐約人的感覺。
近日,我閱讀《紐約客》和《紐約》雜誌較多,經常性地了解本地文化動向。我在看過幾出百老匯戲劇和大都會的歌劇後,我努力在雜誌上找劇評,跟本地劇評人分享交流看劇體會。慢慢的,我似乎也在紐約了。我意思是紐約的文化動向我也了解了一點兒,也明白了部分主流社會的文化人在看什麽,在想什麽,是怎樣感覺的。。。
仿佛,有那麽一點點小意思,我似乎摸到一點紐約的脈搏了。。。
我似乎做過了一點兒紐約客常做的事了。。。
我用讀紐約兩本地方雜誌的方法了解紐約,似乎可行,又似乎怪異。若我沒有真實體會其中的演出一二,是沒興趣繼續讀那麽些劇評,音樂評論及書評,人物訪談等。。。那似乎是我夠不到的一個精神文化分享層次。。。又似乎是我向往的一個層次。。。迷糊。。。我覺得我周圍大多數人都不看那些雜誌,他們都很實際,過普通平實的生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裏做好自己的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這不就是美國民主社會能給人的保障嗎?若要想象美國本地人一樣的生活質量,且得奮鬥許多年呢。那時才能是孩子藤校畢業,來往的都是倉廩實知禮節的人,距離我的生活圈很遙遠呢.(因為我們華裔在紐約的分布,估計曼哈頓的白領少些,大多聚集中國社區附近,或在邊遠的地方開倉庫工廠指甲店洗衣店或餐館。。。整體影響力還較弱呢。要不你看,從政的鳳毛麟角,從是文化藝術的屈指可數。
所以結論是,在曼哈頓十字交叉口駐足的人們,他們是那些人呢?可能是某天經過那裏的你我(幾率超小),是紐約社會的小齒輪,也可能是正常上班的白領們,另一種社會小齒輪。。。我們都屬於紐約,這八百多萬人的大城市的一個微小的齒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