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克說

一個經濟的旁觀者
正文

一艘貨船引發的全球供應鏈危機

(2021-03-26 13:09:22) 下一個

朋友們,歡迎回到紮克財經讀報。本周二,蘇伊士運河發生貨船擱淺事件,引發運河大斷航,本期節目我們就來聊聊此事的來龍去脈,以及該事件對全球貿易和經濟產生的影響。

這次蘇伊士運河斷航事件的主角是一艘名叫長賜號(Ever Given)的巨型集裝箱貨輪,它寬60米,長400米,豎起來的高度和紐約帝國大廈相當,船上總共裝載了20388個集裝箱。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遠洋貨輪之一,長賜號隸屬於台灣的長榮集團,它主要負責在亞歐之間運送貨物。本周二,它從南向北駛入蘇伊士運河,當時正好趕上沙塵暴和強風天氣,導致船長視線受阻,最終船頭偏離航道撞向了運河一側,導致整條船橫在了運河上,把整條航道給堵死了。

這一堵,麻煩大了。

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大陸最重要的海運通道,每年大約有25000艘船從中通過,占全球貿易量的12%,海上貿易量的14%,以及集裝箱貿易量的22%。由於斷航,目前已經有超過200艘貨船無法正常通過,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每小時4億美元。

如果按照蘇伊士運河每天106艘船的通航上限計算,要想讓所有這些被積壓的船隻通過,大概需要兩天的時間,而根據救援團隊的說法,恢複通航至少還需要一到兩周的時間,所以這場事故拖得越久,產生的後果越嚴重。

由於這條船體積過於龐大,靠外力把它重新拉回水域需要大量的船舶和重型機械配合,如果趕時間很可能會導致船隻解體,造成原油泄漏這樣更嚴重的次生災難。

所以,目前唯一的辦法是通過挖掘機把航道兩邊拓寬,讓船頭有多餘的空間調轉過來,但這樣做至少還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而且更棘手的是,本月底就是蘇伊士運河最後的漲潮期,下個月它就將進入退潮期,一旦運河內的水位下降,救援行動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為了避免失態持續升級,包括美國和荷蘭在內的多個國家已經派出專家團隊進行支援,但如果接下來的兩天情況沒有明顯好轉,其他貨船大概率會改道好望角,但也意味著它們的航程會比計劃多出兩周的時間,而且好望角的風浪要比蘇伊士運河大很多,加上海盜猖獗,這些都會極大增加貨船的安全風險。

(從衛星圖上顯示的最新情況)

 

這次斷航看似隻是一場海上交通事故,但對全球貿易卻是影響深遠。

首先,蘇伊士運河是歐洲從亞洲進口貨物最主要的通道,在斷航之前,歐洲的供應鏈因為經濟重啟和疫情反彈的雙重疊加,已經處於高度脆弱的狀態,這次斷航勢必會對歐洲供應鏈產生新一輪的衝擊,特別是石油和原材料。

目前至少有10艘前往歐洲的油輪滯留在蘇伊士運河,船上裝載了大約1300萬桶原油,這將會加劇歐洲原油短缺的情況,導致歐洲企業被迫減產甚至停產,製造業企業的商品庫存也會大幅下降,造成市場上的商品短缺,這會很快反映到物價上,而物價的過快上漲很可能會造成通脹率的失控。

與此同時,考慮到目前全球一體化的程度,如果歐洲的供應鏈出現問題,美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一旦美國企業無法從歐洲正常拿貨,將很有可能陷入和歐洲企業同樣的困境。試想一下,當嚴重的商品短缺遇上1.9萬億的刺激資金時,一場像去年3月那樣的經濟災難或許就不遠了。

另一方麵,這次斷航事件也會導致國際市場對集裝箱和油輪需求的大幅提升,相關海運公司或將因此受益。此外,處於產業鏈上遊的原材料供應商,也會利用這暫時的供應短缺,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而獲利。相反,那些產業鏈中下遊的企業將會因此而遭受更大的損失,一場悄無聲息的供應鏈危機正在向我們靠近。

可以預見,當運河重新開放時,先前被積壓的貨船將湧向各大港口,而目前大部分港口的吞吐運力還遠沒有達到疫情之前的水平,當成群結隊的貨船抵達港口時,如何應對海量的貨物將成為擺在港口運營方麵前的一道難題。

好了,今天的節目就到這兒,喜歡的朋友麻煩點讚轉發,我們下期再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