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克說

一個經濟的旁觀者
正文

京東回香港上市,中概股戰略大撤退正式啟動

(2020-04-30 21:19:14) 下一個

來自多家媒體的消息,京東(JD)正在多家銀行的協助下籌備赴港二次上市,計劃籌集最多30億美元,目前公司已秘密提交上市文件,預計最早6月在港交所掛牌交易。京東此次赴港二次上市,或也將成為CFO黃宣德“榮退”前的封山之作。

京東為什麽要赴港上市?

1.市場因素:京東赴港二次上市是希望複製阿裏巴巴的經驗。去年11月,阿裏巴巴赴港上市,上市後股價從187港元一路漲到227港元,目前股價穩定在200港元左右。反觀京東,這幾年在美股的表現並不算一帆風順。2014年5月22日,京東(JD)在納斯達克上市,當時的市值是300億美元,股票發行價20美元,對標的公司是亞馬遜。在2017年第一季度,京東首次實現單季盈利。2018年1月,京東股價首次突破50美元,但自從同年9月的“啪啪門”事件發生之後,京東股價一路下挫,最低時跌回20美元,直到去年年底才企穩回升。近期受電商行業利好推動,京東的股價一直都穩定在40美元上下。

2019年財年,京東營收達到5769億人民幣,增長25%。今年一季度,京東收入1707億人民幣,每股收益0.54美元,超過預期的0.46美元。目前京東市值630億美元,在中概股中位列第二,僅次於阿裏巴巴。京東的三大股東分別是騰訊(持股17.9%),劉強東(持股15.1%),沃爾瑪(持股9.8%)。

2.安全因素:京東赴港上市的另一大原因,是為了降低中美摩擦加劇所帶來的經營風險。按照目前中國的會計法規定,所有公司的會計憑證都不能離開公司,所有在中國運營的公司的審計資料也不能離開中國,這就造成了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和美國證監會(SEC)隻能拿到一份20-F的審計報告,但拿不到審計報告的底稿、公司雲數據和會計憑證等關鍵數據。也就是說,支持20-F這份審計報告的原始材料,美國金融監管部門是看不到的。這也就為公司財務造假開了一道後門。特別是在瑞幸咖啡東窗事發之後,美國參眾兩院開始施壓,要求國會向中概股展開集體審計和調查,甚至逼迫一些公司退市。在中美關係不斷惡化的大背景下,像京東這樣的在美上市公司,未來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所以京東赴港上市也可以被看作是為將來做一個備份。

京東赴港二次上市帶來的影響

如果說阿裏巴巴是中概股赴港上市的試水,那京東就是這個大勢的序幕。京東赴港上市標誌著中概股從美股戰略大撤退的正式啟動。據中金公司的測算,在總共243家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中,目前有20家符合回歸香港的條件,其中包括百度、攜程、網易、拚多多和微博等知名的互聯網公司,這20家中概股公司加在一起的市值總計是3400億美元。

從理論上講,中概股公司若想回香港上市,隻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企業必須在2017年12月15日之前在美股上市;2.屬於新經濟、消費、科技、醫療等領域;3.市值在100億美元以上,且2018年年度利潤在10億港元以上。

可以預見,在中美關係日趨對立的大背景下,中概股赴港上市,將很可能成為中美脫鉤的一個重要環節。無論對於中國還是這些中概股公司來說,從美股撤退是應對未來大環境,降低企業風險,一種積極且有效的手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中概股公司赴港上市或從美股退市。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趨勢正在發生。中國證監會日前發布公告,對紅籌企業(中資持股比例超過35%的港股上市企業)回歸A股的條件作出調整,按照新要求:一、市值超過2000億人民幣即可回歸;二、市值如果在200億到2000億之間,但是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力較強、且同行業競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也可回歸A股。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為了應對中美關係的轉變,國家一方麵推動中概股回香港上市,一方麵推動紅籌股回A股上市,可謂雙向脫鉤。這將對未來的資本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