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隻是給國內親友寫點東西,不想屢屢被封,既然已寫了,找個地方與同好同賞。
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宅家日記(10)
(2020-04-28 19:05:58)
下一個
東方春來滿眼綠
嫩芽
日本楓
蒲公英
Dogwood
飛鳥
繼續宅家。除了不得不出去的事,盡量呆在家裏。當然,也會在附近走走,但盡量避開人。一句話,保持社交距離。
雖然這幾天溫度比較低,但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溫暖的陽光下漫步,綠草如茵。我尤愛南北朝時描繪春天的句子“江南三月,草長鶯飛。”綠草,藍天,鮮花,飛鳥一起構成生機勃勃的春天。蒲公英也已經遍布在草地上。
接著先繼續就上期媒體的事說幾句。與川普總統的新聞發布會不一樣,在紐約州長Cuomo的新聞發布會上,所有記者都避免尖銳的問題,包括Fox News. 現場完全成了Cuomo的表演場所。剛開始不明白為什麽連Fox的記者也不敢提問,後來有人一語驚醒夢中人,這些記者以後跳槽也要找工作,現在和主流媒體關係弄僵了以後就沒法混了。想起以前Fox的反川普的主持人都在別的電視台高就了,不禁心中黯然,過去曾經體現出風骨的老牌媒體墮落至此,無言。
現在歐洲好些國家都在考慮讓社會回歸正常狀態了,就是徹底放棄現在的抗疫了。美國也在開始考慮什麽時候複工的問題了。這其實就是防止傳染性疾病的經濟學問題。
既然叫傳染性疾病,那麽自然是在人群之間傳播。要阻止傳染性疾病的最好辦法就是阻止人群的流動。而人類的經濟活動卻依賴於人群的流動,尤其現代化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人群的流動來刺激經濟的發展。一旦人群停止流動,那就是百業蕭條,整個社會崩潰。傳染病流行會導致死一批人,可整個社會崩潰也會導致死不少人。孰輕孰重的取舍,其實就是經濟學的代價問題。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問題,實際上就是一種理性的算計,其實每個生命在經濟學中隻是一個數據,代表一定的價值。簡而言之,就是抗疫的成本不能高過傳染病流行所造成的損失。根本不要相信那些所謂不惜一切代價的話,那隻是說給別人聽而已,真要當真隻能怪自己傻。當然很多時候人算不如天算,反而適得其反而已。
首先講最極端的例子。像某些烈性傳染病,如鼠疫,或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其實就是一種鼠疫),所到之處,十室九空,那當然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撲滅。不然人都死光了,哪裏還會有經濟活動。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流感,每年會傳染數億人,會導致數十萬人死亡。象美國按照CDC的預測,每年會有1到3萬的人死於流感。那麽再看看中國的數據,按照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五年監測數據,中國平均每年8萬8死於流感。但兩國政府都沒有釆用強力措施來減少死亡。比如像在流感季節減少人群流動肯定可以顯著減少傳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可是減少人群流動會顯著傷害經濟。並且流感死亡的大多數是老人,在經濟學上的價值顯然不如適齡勞動力。從經濟學角度考慮,任憑流感流行很顯然比控製流感流行劃算多了。
還有一個角度是從人均壽命來考慮。所有長壽的囯家都是發達國家,這充分證明了隻有經濟發展才能提高人均壽命。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比另一個國家高就一定人均壽命也長。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收入顯著高於另一個國家,人均壽命一定更高。另外從縱向比較,隨著一個國家的收入提高,人均壽命也一定是隨著提高。這從另一方麵說明經濟發展並不僅僅是經濟,也是珍惜生命。好像有人證明了人均收入每增加1%,人均壽命就增加多少天。多年以前看過,具體數值記不清了。如果從這個角度考慮,比如美國流感每年死亡一萬八,如果死亡人士平均年齡70歲(應該比這個歲數還大)。美國人均壽命78歲左右。那麽造成的後果就是美國人均壽命減少1.6天。而社會停擺造成的損害會遠遠高於這個數字。那麽讓社會正常運行就是最佳的選擇。這就是阻止流行病傳播時的經濟學考慮。當然,當一種人們不知道的新傳染病流行時,決策層因為缺乏相關的信息,沒有辦法從經濟學角度來比較,就難免會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這其實就涉及到信息透明度的問題,信息越透明,了解的越多,那麽決策層就越能作出正確的決定。今天就到此為止,下次接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