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小捷的博客

主要闡釋我對中國政治改革的有關思考,以及我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有關思考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中國古文明的地理環境,是封閉的嗎?

(2024-10-03 08:04:02) 下一個

正像一個嬰幼兒的家庭環境對其性格的養成有重大影響一樣,任何一個早期人類文明的特殊性格,都和它所處的地理生存環境有著極大的、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關係。因此,要想徹底搞懂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徹底講清楚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我們也必須先從它們各自的早期的生存地理環境來著手。

    但就是這個看似簡單的地理生存環境問題,要想徹底搞清楚,也並不容易。我們先來看一下當今最流行的一種說法: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生存的地理環境是最隔絕、最封閉——中國的西麵和西南麵,是一係列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東麵,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麵和西北麵是沙漠和大草原。現在的一般主流觀點都認為,正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中國缺少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更沒有競爭的壓力,由此就造成了中華文明長期的停滯不前,並養成了固步自封的性格和老子天下第一的觀念。  

這種流行的說法,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似乎正確無比。但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恐怕就有一些問題了。下麵我就分別從幾個角度來詳細分析探討一下。

 

我們知道,考察一個巨大的地理障礙是否能隔絕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交往,必須以考察當時的交通技術的水平為前提。因此,讓我們分別從幾個不同的曆史時間段來詳細討論分析一下。  

首先,讓我們從遠古人的角度來看一下。現在,大多數的中外學者都承認,或者說中外學界的主流觀點都認為,中國的青銅器、牛、羊、小麥等,都是從中東地區傳過來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那麽問題就來了,在當時的交通技術異常落後的原始社會時期、和人類文明社會的早期(夏商時代),中國“封閉”的地理環境並沒能阻擋住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那麽根據簡單的邏輯推理,在東西方交通手段越來越發達之後,這個同樣的“封閉”的地理環境,也不應該成為東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的障礙才對。  

我們再設身處地,用進入了文明社會相當一段時期的古人(西方的希臘、羅馬,中國的東周、秦漢)的眼光來看一下,也同樣有問題。上網簡單搜一下即可以知道,現在整個歐洲的麵積,大概是1000萬平方公裏;而古羅馬帝國的麵積,大概是500萬平方公裏。而中國現在的麵積,我們都知道是960萬平方公裏;秦漢帝國時的麵積,則在460萬到1000萬平方公裏之間波動。  

這些簡單的數據說明了什麽呢?這說明,在古代,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製,西亞、北非和歐洲的人類文明的總體活動範圍在1000萬平方公裏左右;在這個先以幼發拉底、底格裏斯兩河流域為中心,後以地中海為中心的範圍之內,人們彼此之間是頻繁交往的。而在這個1000萬平方公裏的範圍之外,人們之間是基本上互不往來的。同樣,在東亞的同一時期,在以黃河中下遊為中心的1000萬平方公裏的範圍內,人們彼此之間也是頻繁交往的,而在這個範圍之外,人們之間也是基本上互不往來的。換句話說就是:西方文明的地理環境,對那些生活在其1000萬平方公裏之內的人們來說,是開放的;同樣,中華文明的地理環境對生活在其1000萬平方公裏之內的人們來說也是開放的。若從全球的角度來考察,那麽,如果說東方的早期人類文明是封閉在1000萬平方公裏左右的地理範圍之內,那麽西方的早期人類文明同樣也是封閉在1000萬平方公裏左右的地理範圍之內。至於在這各自的1000萬平方公裏地理範圍的邊界上,是不是存在一道圍牆或一道鐵絲網是無關緊要的——沒有圍牆和鐵絲網,人們也不會、當然也沒有能力去越界找人交往。  

    我們再從近代的古人角度來看一下。上麵我們所說的中國和西方的古代文明同處於封閉的(或開放的)地理環境之內,當然是有條件的,是針對遠古落後的技術手段來說的。隨著人類所掌握的技術手段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已經可以跨越當年的地理障礙、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了。粗線條來說,當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崛起之後,尤其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達伽馬遠航印度成功之後,西方文明所處的就是一個遠遠大於1000萬平方公裏的、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完全開放的地理環境了;而中華文明則依然處在一個1000萬平方公裏範圍內的地理環境之中,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或從和西方對比的角度來看,確實給人以“封閉的文明”的感覺。但請注意,此時中華文明的封閉,並不是由於地理障礙造成的。首先,就技術手段(造船及航海技能)來說,中國並不比西方差,如我們所熟知的鄭和下西洋的例子。如果說西方在技術上具備了打破1000萬平方公裏封閉的地理環境的能力,那麽,就技術手段來說,中華文明也已經具備了突破100萬平方公裏封閉的地理環境的能力了。其次,就某些具體例子來說,西方走向世界所要克服的地理障礙,甚至比中國走向世界所需克服的地理障礙更大。例如,從葡萄牙沿西非海岸南下,再橫渡印度洋到印度,比中國從廣州出發,穿過馬六甲海峽到印度,要困難的多。按照一般的邏輯推理,此時,應該是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有更多的交往才對,而不應是西方的葡萄牙和英國。  

    最後,我們再從近人的眼光來分析一下。近來被人們多次提起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在乾隆時期的訪華,其曆盡千辛萬苦遠航近一年到達中國,但其所提出的擴大通商貿易的請求(文明之間的相互交往),遭到中國的斷然拒絕。這顯然就更不是因為地理障礙的原因了(此時,西方的商人已經送貨上門)。關於這件事,討論的文章已經汗牛充棟,我們這裏就不贅述了。  

    綜上所述,中華文明缺乏與外文明之間的相互交往,閉關鎖國,主要並不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而是另有其自身特殊的文明性格的原因(我們以後會討論到)。實際上,西方文明的樂於並善於與外文明進行交往的特殊性格,在其處於1000萬平方公裏的地理生存環境之中時,就已經形成了。同樣,中華文明的特殊的、不樂於也不善於與外文明交往的性格,也在其處於1000萬平方公裏的地理生存環境之中時,就已經形成了。  

    那麽,問題就來了:同處於麵積大小相似的、同樣封閉的(或說同樣開放的)1000萬平方公裏的地理環境的孕育之中,為何西方文明的性格和東方文明的性格會有如此的不同呢?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來討論這個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很好,有理有據。我覺得是大一統的國家發展到了極限,然後自足影響了繼續開拓。

歐式的全球性開拓與殖民主義掠奪有關。中國的擴張是融合,繼續擴張難度大得多,所謂的地理局限,也就是統治規模的局限。蒙古人統治了前所未有的廣大土地,但它沒有融合,做不到大一統。西方人也做不到,殖民國家無法融合,但卻因此奪得了空前豐富的資源來發展自身,為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戎小捷加拿大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岸-影' 的評論 : 感謝你的認真討論。許多視角很新穎。容我稍後針對你的這篇文章撰寫一篇回應的文章,敬請等待。謝謝!
樂學樂遊 回複 悄悄話 好有趣,期待下文。

我相信中國文化是封閉的,中國都接受天竺傳來的佛教了,為何中國文化沒有反向影響印度呢?好像中華文化影響了周邊的小國家,平常總是說東亞 (韓國,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現在看影響很有限。
思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大醬風度:中國的青銅器、牛、羊、小麥等,都是從中東地區傳過來的,這基本是定論了。除非你有新的論據推翻它們。
還有馬。
luren_1970 回複 悄悄話 有一定道理。其實中國古代跟西方的隔絕更大程度是一種心理上的隔絕,而不是地理隔絕。中世紀時期伊斯蘭文明比中華文明先進,但是中華文明自我膨脹不承認。結果蒙古人同時征服了宋金,和伊斯蘭世界,然後蒙古人公平地不帶有色眼鏡地比較,認識到伊斯蘭世界更先進。所以最後蒙古帝國大部分西方領土都信了伊斯蘭教。同時蒙古在中國區的帝國元帝國也大量起用中亞伊斯蘭地區的色目人進入統治階層。中國古代有一種自我膨脹看不起任何其他文明的奇怪自信。更早一點的古代西方羅馬帝國一直遙遙領先,但是中土的王朝漢朝知道羅馬的存在(漢管羅馬叫大秦),卻一直不認為羅馬比自己先進。
另外請博主刪掉老五毛西岸的帖子。他總是在別人的博客裏留大段大段的廢話評論。
ahhhh 回複 悄悄話 別討論了。文明是輻射傳播的。中國在古代,周邊真的沒有更高的文明,或者說中國離其它文明太遠,沒法對中國形成有效的影響。
因為這樣,中國文化才形成華夷之辨。是這個因果關係。你不能本末倒置。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這個議題吧,多少是不太明白所謂的人類社會生存模式的概念,更不清楚中國曆史上是遵循哪種模式。這個模式是很容易從文化角度證實的,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基礎。
人類社會發展的模式大致兩種,追求最大利潤,和追求最小成本,不論哪一種都可以讓文明延續,而其他的則不可能。
中國從大一統以後就是追求最小生存成本的模式,這也是當時的地理環境的局限導致的,到了唐朝初年已經發展到了地理極致,盡管國土麵積並不是曆史上最大的,但中華文化已經到了影響最大的地步。
向東是大海,當時還不是大航海時代,不可能繼續發展。向南是瘴氣和人口密度不大的地區,山地太多。
當時是農業社會,最基本的資源是土地和勞力,這些地方都不提供,包括去了日本都認為那些身材矮小的人不適合發展農業,不值得是收歸天朝。曆史上中國強盛的時代,都有少數民族或者小國進宮美女的曆史,唯獨沒有日本,不是日本不想,而是中國不要,因為當時日本近乎野人社會。
而向北是大漠,中國在漢朝消滅匈奴的時候竇憲就已經達到了如今貝加爾湖,如今發現的班固的封燕居山銘石刻證明了這點。這是連匈奴都無法生活的地方,農業社會的漢人更不可能長期生存。
向西是唯一有可能與其他文明相接觸的途徑,但需要看到當時世界文明的發展特點,就是需要有大河。河流不僅是農業社會的水源,也是交通途徑。
中國在漢朝就發展了西域路線,但到了唐朝向西擴張的時候遇到了阿拉伯帝國向東擴張,雙方大戰,中國最西界限停留在如今阿富汗的噴赤河。
這個地區是沙漠綠洲的概念,並沒有大河,因此文明的擴張和發展是很落後的,有可能被先進文明征服,但很難繼續擴張。
而且不是農業社會。
阿拉伯帝國在公元六世紀中葉印尼爪哇發生火山大噴發毀掉了阿拉伯半島農業之後,就轉為商業經濟,因此需要有提供商品的,也就是中國。那麽不同文化,不同人種,沒有大河交通的情況下,和平共處做生意是明智的,而不是繼續擴張,這個概念對雙方都一樣。
也就是中國向西已經到達了極限。曆史上更早公元前的時候,雅利安人也試圖從中亞攻擊中國,被商朝武丁的老婆婦好擊敗。雅利安人毀滅了古代四大文明中的三個,唯獨在中國落敗,這大概是中華文明最早的與其他文明衝突。
唐朝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八千萬人口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多,其中有三千萬是外國人,阿拉伯文明是當時唯一可以與之相比的,但其實也是中國經濟的附庸,沒有中國就沒有阿拉伯帝國。
事實上到了安史之亂中國經濟崩潰,首先完蛋的是阿拉伯帝國,因為商業經濟無法維持。
那麽你說還有哪個其他文明可以與中國交流?當時的歐洲極度落後,東羅馬帝國遠在土耳其,屬於近東,而不是靠近遠東,物理距離太遠了,而且也是文明程度不高。
這個局麵直到兩三百年後的十字軍戰爭才改變,歐洲從中東獲得建築,醫學等當時的現代技術。而這些是當時中國在一千年之前就有的。
中國的這種地理局限讓中國不得不走最小生存成本的模式,而不是後來大航海開始後西方的最大利潤的模式。
很多年前有過討論,為什麽中國在最強盛的時代,比如唐朝和明朝,都沒有發展出殖民主義?
就是因為追求最小成本的模式導致的相應文化的影響。而西方不同,還是處於弱肉強食的窮棒子奮鬥的階段,類似維京人,是因為農業生產不足以維持一年的食品過冬,因此到了夏季就不得不去歐洲大陸搶東西,世界上隻有搶是來錢最快的,就像中國曆史上的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行為。
而到了大航海時代,讓這種文化發展到了最高,發展殖民地。這種文化一直延續到今,目前美國文化的core仍舊是自由,行為準則是贏者通吃,這是殖民主義的文化基礎。
而中國接受最小成本的文化已經上千年了。
另一個角度看這種區別,就是人類走出非洲的曆史過程。
我們的祖先智人是最後一批走出非洲的,在大致六萬年前。而為什麽不是更早走出,或者為什麽沒有被之前走出的人類消滅,反而是消滅了所有之前走出非洲的人類?
是因為他們是智人,大腦發達,具有想象的能力,也就是可以做計劃,有組織,這是身材比智人大,體力被智人強的先前走出非洲的奈安德特人不具備的,最終後者被智人殺光。
這個事情說明對於人類來講,從來都是最強悍的會留到最後,因為可以在競爭中獲勝,享受已經有的文明成果,而最弱的群體會先走出,因為競爭不過。
那麽再看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殖民這事情上的區別就不難理解。中國曆史上跑到南洋發展的,基本是在中國活不下去的,比如前朝的舊臣,被追殺的人,之類的。
也就是社會主流是不願意擴張到更遠的地方的,這就形成了中國社會的農業氏族文化,也促進了農業文化的發展。
而歐洲正好不同,長子繼承製的模式導致非長子沒有經濟資源,除了出走冒險就沒有出路。歐洲這種繼承製保證了貴族不失去土地,不是像中國這種兄弟平分的模式可能幾代人後就沒有了生產資源,因此歐洲的封建體製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初期,一戰後才開胡破產。
而中國的封建體製隻有名義上的,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從文化上破產,三家分晉導致了中國文化不再承認封建繼承製,而是有了將相王侯寧有種乎的思想。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中國在最強盛的時候沒有像歐洲那樣發展出殖民主義,試想鄭和下西洋,是歐洲大航海時代幾乎一百年前。
就是因為曆史上的中國人,或者說社會精英,更喜歡享受,不喜歡吃苦。
而這種發展模式促進在中國範圍內更新更快,農業文明也就發展到了極致,不像歐洲那樣大地主貴族可以幾代人固守土地不上進也無所謂,社會文化變化不快,直到工業文,明開始。
當然,這種繼承製也是導致了工業文明,因為繼承製導致的社會閑散勞力需要創新和在其他領域競爭。
東西方這兩種文化各有自己的優勢,也各有自己的缺陷,同時也各有自己適應的時代。
但對於中國來講,曆史上已經發展到了地理環境的極致,同時也是曆史上很長時間最優秀的文化和最高的文明,直到工業文明出現前。
這此之前,你讓中國能與什麽文明交流?當時世界上沒什麽文明是同等水平的。


大醬風度 回複 悄悄話 立論與觀點都值得認真商榷。

隨手舉個例子“現在,大多數的中外學者都承認,或者說中外學界的主流觀點都認為,中國的青銅器、牛、羊、小麥等,都是從中東地區傳過來的”

這隻不過是某些人的觀點,並非主流。

此外,文化的傳播方式,必須靠交通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