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植物學家的野外考察手記》一書。
18號。昨晚離開Mae Moei 國家公園前,見到一堆大約5-7歲的泰國孩子在門前的草坪上嬉戲。這些孩子們大多數是男孩,隻有兩個女孩。看他們幹瘦的樣子和髒爛的衣服,他們都應該是出自貧困家庭,可能這個地區是泰國的貧困區。這與我們對泰國相對富裕的印象不符。
我叫新茂把全部硬幣拿出來,孩子們跑過來要硬幣,可惜硬幣不多。上車後,我忍不住但又迂回地問泰國合作者、朱拉倫功大學的植物學教授Rossarin(羅教授),畢竟談論他們國家的尷尬的問題,不是很禮貌。
“昨天泰國公主來剪彩的學校是不是就在這一帶?是公主捐的錢建的學校?”我打起了擦邊球。
“學校建在泰緬邊境的山區。是公主捐的!”羅教授回答著,也看出了我關注剛才的那幫窮孩子。
“他們不是泰國孩子!“
“什麽!是緬甸小孩?”我立馬想到。
“他們是華人小孩!”羅教授平靜地告訴我們。
我立刻想到,難道這一帶就是張明敏歌曲中的美斯樂(Mae Salong)?後來我查了一下穀歌地圖,那裏離美斯樂確實不遠。
在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久攻不下,征服不了中國,便從南邊中南半島偷襲國軍。蔣校長因應曾派過一支國軍南下,阻擊日軍。終因武器裝備比不過日軍,國軍敗退泰國、緬甸、老撾邊境,流離失所。
接下來的內戰,又有原國軍93師不敵解放軍,93師殘部(被稱為“孤軍”)三、四千人及券屬流落泰緬邊境,幾經輾轉落腳泰北,困居高山密林中。共產黨建國後,那些流落在泰緬邊境的中華兒女便回不去了。他們祖籍多在昆明、保山一帶。在異國他鄉沒有身份、沒有土地、沒有財富、沒有國籍的辛酸、困苦和血淚日子不好過。他們卻有赤忱的愛國之心,那兒的墓地全部朝向北方,因為那兒有他們心中的家鄉——中國。
雖然美斯樂地區華人的經濟狀況已提高了很多,我們今天親眼目睹能夠證明,這一帶的很多華裔,生活仍然窘困。
曆史容不得他們作出選擇,不能因為他們的祖輩是國軍將士而讓幾代人背黑鍋。他們也是華夏子孫。是解決這個曆史遺留問題的時候了。這些華裔孩子什麽時候能夠被擁入祖國溫暖的懷抱?我們是否該做些什麽?
在很長時間以來,孤軍及其眷屬都被台灣和大陸方麵遺忘。後來,台灣和台灣人民開始關心泰國北部的美斯樂和那裏住著的華夏兒女,體現著博大的人文關懷和同胞之情,雖然美斯樂的居民基本上都祖籍彩雲之南。
我的蘭大校友柏楊先生的作品《異域》,就是紀實美斯樂一帶華夏兒女在異國他鄉的辛酸奮鬥史。該書後來被改編成電影。下麵是這部同名電影在油管(youtube)上的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SmRrixS54
我突然對泰國大公主昨天在泰國北部山區捐建學校一事,陡生敬意。學校的受益人中肯定有不少華夏子孫。數十年前,也是泰國王室資助,從台灣引進烏龍茶種,使得美斯樂一帶的經濟大為好轉,茶業成為那裏的支柱產業。
大學一年級時,在蘭大欣賞張明敏先生唱的歌曲《美斯樂》,當時實在不明白歌詞的意思。很好奇,當年他的《美斯樂》有多少大陸同胞懂得其歌詞的意思,又有多少同胞產生過共鳴。現在我本人才真正體會那歌的含義。
在遙遠的東南半島
有幾個小小的村落
有一群中國人在那裏生活
流落的中華兒女
在別人的土地上日子難過
飽受戰爭的折磨
關心她,美斯樂
看我們該作些什麽
幫助她,美斯樂
看我們能做些什麽
本文節選自《植物學家的野外考察手記》一書。
----------
《植物學家的野外考察手記》內容簡介
作者多年來在五大洲的20多個國家野外考察,探索人類未知的植物新種、植物多樣性和演化。作者用日記真實記述了一個個植物新種的發現過程——走過泥濘的小路、穿過2米多高的草叢、蹚過湍急的河流、在幾十米的峭壁上靠一根繩索攀爬、……摔傷、碰到毒蛇、被螞蟥叮咬而血流不止、受蜱蟲威脅、遭遇毒販都是家常便飯。他也用日記真實地記述了大山中山民的真實生活,為他們的美食感歎,也思考自己可以為大山中的孩子做些什麽,在見到遭破壞的生境時更是痛心疾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是貫穿這本書的暗線。
該書將於2021年秋天,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出版社出版(北京)和密蘇裏植物園出版社(聖路易斯)出版。
就像電影裏說的:等到的是冷漠 所以後來殘部就開始自救,他們呼籲恢複回國 恢複他們的國籍.